叁瞐 作品

第412章文工团和现世报

第412章文工团和现世报

宿州的战役由夏煜策划,俞通源负责总指挥,共调动了四个师,五万余人参战,而赵均用总共也只有三万兵,还分散在各地,核心的宿州也只有两万兵,且粮草一直不怎么充足。

战役一开始,圣武军这边就打出了摧枯拉朽的气势,外围那些城池几乎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当然,主要也是因为有傅友德和李喜喜这些徐州老将的招降。

距离濠州最近的五河只有两千人驻扎,俞通源亲自带着一个师将五河团团包围,都还没正式动手,五河就直接降了。

因为五河离濠州最近,之前圣武军与徐州的交易也都是在这里进行,可以说除了徐州集团的高层,就属五河这里的徐州兵最清楚圣武军的实力,他们早就听说圣武军打下了江南,现在有钱又有粮,去岁年末还迁来好多江南的分地移民,都是圣武军新编部队的军属。

这次打完东征战役,给迁来的新移民军属发赏赐和抚恤,也让五河的徐州义军看的眼红,他们早就在想,要不投了圣武军得了,这下终于能得偿所愿,那还打什么打,五河基层的那些士卒,甚至比他们的将领更不愿意抵抗。

最西面的蒙城也差不多,那里是徐州义军、圣武军、和刘福通部的三方势力交界处,也是三不管地区,只驻扎有一千人,被张龙带着一个骑兵团就轻松招降。

张龙甚至允许蒙城守将仍驻蒙城,只要改旗易帜,归附圣武军,等候整编即可,而且整编时也让他跟在徐州老将李喜喜麾下,这让守军彻底没了心里包袱,不用担心今后被针对,也不用担心圣武军其他部队排挤,于是留在原地老老实实的改旗易帜,等着李喜喜过来接收。

而傅友德这一路本就是徐州老将,徐州的兵,他们从天长出发,一路经盱眙、虹县(泗县)、灵璧,连过三座城,全部直接招降,看来赵均用火并彭大的事,在徐州内部也是非常不得人心,再加上有傅友德这样的自己人招降,这些外围城池几乎是一边倒的归顺了圣武军,李喜喜也沿路挑选精壮,组建他那个新师。

北路的毛贵则是带领自己的51军主力,从徐州直接南下,逼近宿州,最后四路大军于三月十五兵在宿州城下会师,五万多大军把宿州团团包围,开始稳扎稳打的在城外筑造炮台。

彭早住整日在城外破口大骂,说赵均用丧心病狂,为了兼并夺权,对同袍不择手段,痛下杀手,昔日他父亲彭大跟芝麻李、赵均用一同起事,还是徐州创业八人组之一,最后没死在元军手里,却死在赵均用手中。

然后他又四面招降赵均用手下的兵将,对他们说今日赵均用敢火并自己父亲彭大,明日你们跟着他,若是惹恼了他,他也能火并你们,跟着赵均用没有好下场。

这一番劝降顿时说的城中守军士气动摇,也把赵均用骂的破了防,当晚赵均用派自己的义子赵琦和赵理出城夜袭圣武军大营,结果城外早有准备,赵琦被傅友德阵斩,赵理被生擒活捉,出城夜袭的数百人也被全歼,这下更让守军士气大跌。

第二日正式开始攻城,城外炮台上的火炮的一响,顿时打的城头守军四处躲藏,南北东三面早就准备好的精锐甲士趁机掩杀,几乎没费多大力就登上城头,城内守军在徐州老将的招降下,也成片的投降做了俘虏。

赵均用见大势已去,带着财宝和亲信骑兵从西门突围,圣武军这边虽然围三阙一,但早有张龙的一个骑兵团在西门外埋伏,四千多精锐骑兵,还人人配有短燧发枪,用来打赵均用几百骑都有些大材小用,很快就将这厮击毙马下,剩余骑兵也没一个能逃出去。

此战过后,鲁锦立刻派出大量官吏,都是这次科举刚刚选拔的知县、主簿、县丞等人,进驻宿州及附近的各个城池正式建立政权。

赵均用麾下的三万士卒被全部收编,这厮的亲信部下也被杀了上百人,几乎清除殆尽,剩下的普通士卒,李喜喜从中挑选了一万多名精壮,组建成他的133师,被挑剩下的老弱也被整编成一个农垦师,准备带去中原方向筑城屯田。

消灭了赵均用,正式收编了他的部队,李喜喜的133师归建,庐州方向的第四方面军也就算人员齐备了,战后毛贵带着51军回徐州,归第二方面军序列,傅友德和李喜喜则是带着两个师去了庐州,归俞廷玉的第四方面军管辖,正式开始训练备战。

而在建康的帅府这边,鲁锦除了在关注五个方面军的整编和训练外,也在召见金华的陶广义派来的使者。

陶广义找的使者是陶氏书院的现任山长,也是他同族的叔叔陶启贤,毕竟背叛朝廷,主动跟反贼约降这样的大事,还得是有血脉关系的自家人出面,他才能放心。

陶启贤这人四十多岁,因为家里有钱,保养的好,看起来还是壮年,须发乌黑,留着三撇长髯,一副大儒模样。

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要约降,陶家没必要派这么一位顶梁柱来,前线敌军约降这种事,就算郭子兴决定不了,最多报到杨璟那里,他也能做主,主要是这次传到金华的,不止有北边脱脱被贬的消息,还有鲁锦在浙东推行新政的消息。

陶氏也是金华的大地主,投降可以,但他们也担心鲁锦今后一样在金华搞阶梯税,那他们陶氏也得被逼着分家析产,这当然是陶氏不希望看到的,一旦分家,整个陶氏也就散了。

在鲁锦的阶梯税下,今后这些大氏族基本不可能再有发家的机会,所以陶启贤也想来亲自看看,看一下鲁锦的新政在浙东执行的怎么样,如果遭到百姓的强烈反抗,四处都在暴动,他自己在浙东都站不稳脚跟的话,那陶氏也就没必要投降了.

只是陶启贤这一路走来,从金华到杭州,再走嘉兴到苏州,最后到建康,几乎是逆着东征的路线重走了一遍,却并没有看到如他想象的那般四处暴动的景象。

整个浙东给他的感觉,就是各个城池的驻军都很多,而且圣武军的披甲率也很高,几乎亲眼验证了那个‘三十万大军协助推行新政’的传闻,浙东各城有那么多驻军在,那些地主就算想造反也难,所以并无暴动发生。

再有就是现在正值春耕时节,一些在官田中耕作的百姓,种粮的积极性都很高,陶启贤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鲁锦的官府给官田减了一成租子,佃耕官府的官田只需交四成,百姓因此对新来的官府非常拥护。

路过一些乡镇时,还能看到有些残疾的退伍军人,带着各地的‘青壮百姓’训练武艺和军阵,这些士卒没有甲胄,甚至连统一的军服都没有,穿的五花八门,训练起来却一丝不苟,带队的军官也像是真正打过仗的人。

跟护送他的人问了才知道,原来这是鲁锦的帅府建立的内卫军,类似前宋的厢军,但和宋朝的厢军兵源不一样,宋朝的厢军好多都是贼配军,要么是招安的反贼。

而鲁锦的内卫军却是从编户的百姓中抽丁组建,每个村出十几个人的样子,都是有家有产的良家子,听起来又像是唐朝的府兵制,但和唐朝的府兵还是不一样。

唐朝的府兵是世兵,一旦被选入府兵,几乎就要长期服兵役,而鲁锦的内卫军是有退役制度的,现在用的是三年兵役制,且内卫军平常不用离开所在的县辖地,几乎就是在本地服役。

不过现在也没什么军饷,只有在外勤任务时,比如帮野战军押运粮草,或者帮野战军填兵线守城,这种时候才会发行饷,用现代话说就是外勤补助。

这种兵役制度让陶启贤觉得十分诧异,陶氏本来就是婺州路的世袭万户,也算是将门世家,对军队这一套很是熟悉,陶启贤很敏锐的察觉到,鲁锦的这个内卫军制度很不划算,尤其是退役制度,总共三年兵役,好不容易练成精兵了,然后你让他退役了,这不玩呢吗,这样的兵练成了能有什么用

而且三年兵役制,意味着每年都要退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刚来的新兵,真正顶用的,其实也就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这简直太浪费了。

而鲁锦搞内卫军的初衷,本来也没指望用他们打野战,内卫军就是武警,用来内部维稳的,这样可以承担一部分国防任务,降低野战军的在编人数,节省军费开支,而且他定的这个三年兵役制度,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内卫军征兵几乎是以17岁的男子为准,第一年入伍先训练军事技能,然后上部队里的扫盲班,学习文化知识。

第二年减少军事训练,开始在本地的官田(内卫军农场)劳动,学习新作物种植,新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及牲畜养殖,牛马驴的饲养,还可以根据兴趣,在农场学习一门手艺,比如铁匠,木匠,泥瓦匠,或者屠宰牲畜,做菜也算。

这样等这批兵退役后,立刻就能回家推广新作物种植,而内卫军的征兵又是从各村抽丁来的,这样就能保证每个村都有一批年轻人会种新作物,对于美洲作物的推广十分有利。

第三年开始正式执勤,本地县城的守城,重要交通节点的巡视,看守监狱,去各村收税,协助警察系统抓捕罪犯,或者剿匪,将来要是修了电报线之类的,也可以每个县编一个连的内卫军专门巡视检修电报线路。

干完这一年就能退役,有立功表现,或者学习好的,也能由组织推荐报考军校,或是想当职业军人的,也可以申请补充进圣武军的野战军序列。鲁锦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主要是为了向社会大量输送军地两用人才,同时也是建立了一条除了科举之外的另一条上升渠道,另外也是为了配合他的工业化设想。

内卫军既承担了一部分国防任务,还能在军队里扫盲,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学到一技之长,退役后可以加速建设农村,城里的市民兵退役后也可以凭学到的手艺找一门营生,或是去当建筑工人,或是进工厂当工人,这些有纪律有文化的退伍士兵,绝对是当工人的最好人选。

陶启贤单纯从练兵打仗的视角来看,那内卫军制度当然不划算,但他又怎么知道鲁锦的真正用意呢。

而且他还从中看到了隐患,这种兵役制度,每年都会有一批退伍兵流入民间,这些人可是受过正经军事训练的,如果这些人造起反来,那破坏力绝对比普通的农民起义更大。

而鲁锦想的却是,这样能藏兵于民,民间充斥着大量接受过军事训练的青壮,这些都是潜在的预备役,等需要暴兵的时候,随时可以从民间征召大量有军事技能的兵源,相当于国家动员体制。

不过以中国统一后的实力,真到了需要动员兵上战场的时候,可能主力的规模都有几百万了,毕竟圣武军野战主力加上内卫军都有上百万,真不知道什么样的大战,能到需要动员兵的份上.

陶启贤怀疑这些退伍兵可能会造反,但是等他走到无锡的时候,却看到了令他觉得十分恐怖的一幕,原来是武院军教司的文工团,被派到浙东各地巡演的。

文工团每到一地,先给圣武军主力演出,然后再给当地的内卫军演出。

古代本就没什么娱乐活动,一听说有免费的戏看,四里八乡的百姓都跑来看戏,演出时如果有附近的百姓过来看戏,他们也不驱赶,任凭百姓一起观看。

演出的剧目都是施耐庵按照鲁锦的意见编的样板戏,什么《窦娥冤》,突出元廷官吏腐败昏庸的,什么《白毛女》,突出包税士绅恶行,找百姓多收税的。

还有《赶驱口》,讲色目商人替鞑子皇帝放阎王债,最后把良民百姓逼成驱口,卖身为奴的,还有出《迎天兵》,讲的是受尽压迫的百姓迎来圣武军,翻身过上好日子的。

最后还有一出压轴的大戏,剧名叫做《苦鸳鸯》,讲的是大宗族的旁支小姐,跟普通农民穷小子的狗血爱情故事,不过爱情故事只是个幌子,内容主要是揭露以前元朝的税收政策,元朝明面上收税确实少,可是包税商和几十种税目特意抽取的方式,实际上收起来更多。

期间再穿插大宗族的土地兼并,害的普通农民沦为失地佃户,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惨,而大宗族却凭着各种权势,大肆兼并,掠夺小民的土地,对宗族内部还实施对内压迫,哪怕是旁支的女子,也不允许嫁给普通农民,旁支的庶出男子若是做了官吏,也得被逼着帮宗族做坏事,最后被朝廷查出来,还要旁支的这官吏锒铛入狱,不许出卖家族。

圣武军来了之后,推行九等阶梯税,大宗族为了不交重税,只能被逼着分家析产,从此大宗族的旁支庶出获得了解放,所谓的士绅豪强,有阶梯税压着,也不能再兼并土地。

农民穷小子男主参加了圣武军,分得了五十亩田地,按照九等户划分,他只需交百分之十的轻税,女主家的大宗族,因为被重税逼着分家,也成功脱离宗族,女主家里分到几百亩田,又分给了她几个哥哥,原本的大宗族旁支,现在沦为和男主一样的普通农民。

然后女主的哥哥考中了科举,还不用受宗族族长的胁迫,帮他们干坏事,男主也在战场立了功当了军官,男女主这对苦命的鸳鸯终于成了亲。

这出戏的主要目的,是演给普通百姓和那些大宗族的旁支庶出看的,让普通百姓知道,阶梯税是在保护他们,防止大地主兼并他们的土地。

让那些大家族的庶出旁支知道,分家析产对你们只有好处,考上科举做上官,脸是给自己家涨的,不是给宗族涨的,今后不用再受宗族族长的胁迫,你们以后能过的比那些所谓的主宗更好,其实就是在诱导那些大家族的旁支主动去闹,逼着大宗族分家.

这一连串针对性极强的剧目,就好比定向爆破,立刻在军队和百姓中引起极强的反应,演窦娥冤、白毛女、赶驱口的时候,台下的士兵和百姓顿时群情激愤,对元朝和色目商贾,贪官污吏破口大骂,恨不得冲上台去把演怀人的演员当场宰几个。

等演到迎天兵的时候,有些百姓和士兵又喜极而泣,今后赶走了鞑子,迎来了圣武军,终于能过上好日子了。

最后的那出苦鸳鸯,又引起军民的大讨论,训导官趁机上台演讲,讲述土地兼并的害处,最终受害的不止有外姓小民,还有那些大家族的庶出旁支。

你以为宗族只压迫外姓小民?放屁!他们仗着宗族权力,压迫自己族人更狠,所谓的旁支,其实跟主宗的佣人也差不多,有些宗族甚至会以族田、学田的名义,从旁支那里‘收税’,旁支家里要是出了人才,被吃绝户,被逼着过继收养的,你以为没有吗?更有甚者,还有什么家法,族规,族长甚至可以对旁支生杀予夺!

所以无论是小民还是大宗族的旁支,只有坚决拥护阶梯税的政策,今后大家才能都不受压迫,谁要是敢抵抗新政,那千千万万的圣武军就要坚决消灭他们!

这番演讲顿时引起台下军民的共鸣,也看的陶启贤心中震撼不已,之前他还怀疑那些流入民间的退伍兵会不会造反,但是看过文工团的演出后,只觉得这种宣传政策的方式太恐怖了。

军民万众一心,士气高昂,他们为了保住胜利的果实,如果有地主反动派想要搞破坏,或者元廷再打过来,他们一定会拼了命的把敌人打回去!

从无锡离开,路过无锡的一处乡镇时,陶启贤就再次看到了一出现世报的好戏。

三月份的这次科举放榜之后,陆陆续续的报喜文书传到浙东,有官差敲锣打鼓的到乡下报喜,无锡这里有一户姓祝的大地主,祝氏的旁支子弟考中了进士,被帅府任为知县。

这家旁支得知消息后,立刻找主宗提出分家,主宗当然不同意,于是考中进士的这个旁支,就去官府告了主宗,举报主宗的违法勾当。

大家族的腌臜事多了,只要想举报,几乎没有落空的,比如蓄养奴仆这种事,它可大可小,但只要你想收拾一个人的时候,那就可以拿来当作借口。

无锡知府正愁没处捞政绩呢,收到举报几乎是立刻出动,将祝氏主宗逮捕归案,严刑审讯之下,又逼问出另外几件恶事,原来祝氏不仅蓄养奴仆那么简单,还有私设刑堂,限制人身自由,把家奴打成重伤,最终不治身亡的案件。

这就从蓄养奴仆变成人命官司了,最后祝氏主宗族长直接被判了死刑,主宗的几个子弟被判为从犯,按律流放,祝氏的财产除了一部分查抄充公,赔偿受害人家属之外,固定资产也被官府做主,平均分给祝氏的几个旁支。

而在这起案件中,家里拥有田产数千亩的祝氏主宗,几乎毫无反抗之力,只能任由官府处置,坚固的堡垒总是先从内部打破的,这玩意自己家的旁支去举报家主,那几乎谁也跑不掉啊。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不是,先斩主宗族长,这招简直太狠了,而且随着文工团在各地的巡回演出,那些样板戏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今后类似的案件只会越来越多。

陶启贤也是看明白了,就鲁锦这一套丝滑的连招,浙东就别想乱起来,而且将来把这一套用在金华,他们陶氏也没有任何反抗之力,甚至如果这次的约降谈不拢,陶氏很可能在军事进攻的时候就被灭了,根本等不到鲁锦的新政

既然无法反抗,那就只能积极配合了,陶启贤也终于摆正了心态,与其跟鲁锦这个怪物对抗,不如想办法趁现在他们家还是元朝的万户,把婺州路卖了换点好处,兴许还能赶上新朝这条快船。

毕竟婺州路的地盘是元廷的,但换来的好处却是自家的,这他还是能想明白的。

就是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陶启贤终于来到了建康的帅府,得到了鲁锦的召见。

——

ps:我回来了,从今天开始好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