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12章 农业规划,事有轻重缓急之分

朱高煦也是没有办法,总不能真的事事都让他来想,他来做吧?

不然李定荣这些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哦,可以帮他落实政策到位,然后呢?

如今他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把控方向的前提下,让李定荣等人去实行,想办法去做到。

他就不信了,多历练几次,难道还历练不出来了?

有些话哪怕朱高煦没有明说,但李定荣与周岐凤还是感受得到,朱高煦为他们,是真算是操碎了心。

他们才是辅佐朱高煦的人,而到现在,他们好像还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

“王爷,臣知道了,臣下去后想办法,尽快开始实行!”

既然是确定要做的,那就做,大不了痛一阵,总比一直痛来得好。

朱高煦看着李定荣等人的态度,欣慰的点头,随即说道:“民生方面,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朱高煦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想看看李定荣是怎么想的,他知道,李定荣肯定是有有准备的。

毕竟一直负责这些,要是真的一点想法都没有,那才是真的有问题了。

李定荣也没有犹豫,肃然说道:“王爷,如今各地的安置基本已经完成,只有少部分区域还在分配之中,而从大明跟随王爷而来的人,分配略多部分,且全部都集中在京城以及周边。

随着安置与分配逐渐完成,这说明大汉的田地已经少有荒芜,充分得到了利用,加上摊丁入亩的实行,今年的赋税,情况会比去年更加良好,待到秋收后,朝廷会得到一笔可观的钱粮进项。

除此之外,王爷先前所做出来的白糖、雪盐、老花镜,以及织布机与纺织机提升了纺织业成品的效率,这些也是朝廷不小的一笔进项。

另外盐的税收,已经取消对于普通盐的盐税,只征收雪盐盐税。

如今都渐渐普及,今年开始,为朝廷创造的进项会逐年递增。

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进项,待到下半年,朝廷的情况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但这些,依旧还是不足以支撑。

臣以为,应当发展大汉一些地方的特色,例如沿海之地,开展打渔产业,形成可以成为沿海地方特色的产业链,不仅可以增加沿海之地各府、县的收入,也能让百姓更好解决吃饭的问题。

另大汉河流众多,可以围绕一些河流做河鱼捕捞,以及蓄养适合在水中生存的家畜,如此可以辐射至周边,在解决百姓吃饭问题的同时,提升百姓的收入。

这些事臣想到的提升百姓收入以及解决温饱的事情,还有则是需要改进。”

朱高煦听着这些,双眼越发明亮,心中更是无比的欣慰。

李定荣的本事,果然还是在线的,这么些时间阁老,也不是白做,一直在处理各种内务国事,刚才说的商业或许是李定荣不擅长的,但此刻说的这些,都代表着李定荣之前所做的,都非常的好。

尤其是提出来的建议,这也是他心中所想的。

办法总是有的,只是需要动脑筋去想而已,如今,不就是这样吗?

“定荣说得不错,之前的努力,现在正在逐渐得到收获了。

不过哪怕情况在转好,也不可松懈,尤其是地方上的监督。

周岐凤,你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要挑起担子来,之前让你在省、府搭建监督体系,还没有全部完成吧。

接下来你的任务,就是尽快全面完成,不要让一些人,坏了如今好不容易开始好起来的根基!”

“禀王爷,最迟明年上旬,臣必定将都察院的整个体系组建完成!”周岐凤当即站出说道。

这次他回来,也是因为朱高煦回大明以及疟疾的事情,不然他都还没有返回京城,还在外面忙着组建地方的督察体系构建。

朱高煦满意点头,随即又看向李定荣。

“定荣,你的这两个提议,都是非常可以的,既然你有想法,下去后开始实行就可以了。

现在你说说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朱高煦是越发的来兴趣了,他可是得好好听听才行。

李定荣也没有犹豫,当即说道:“王爷,首先不足之处则是田地的灌溉,臣看了不少地方的奏报,也下去亲自看过,很多田地的灌溉都没有做好。

大汉有着充裕的河流,有大有小,而这些河流,可以很好的成为灌溉田地需要的水。

臣正要与户部谈及此事,那就是将田地的灌溉落实到位,以此保证粮食的水分补充。

且在大汉又时常下雨,除了灌溉,还需要梳理各条河流,同时开设支流,确保在一般大雨之下,不让粮食轻易被水淹,导致粮食减产。

臣准备在农闲之时,选出一部分百姓用于建设这些,同时让工部出人设计,地方官府牵头。

此事不仅是朝廷之事,也关乎着地方百姓,臣也派人下去调查过民意,百姓也基本都是支持的,只不过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无法快速完成。

第二点则是开荒,开垦荒地必须要长期去做,如今的耕地依旧有些不足,需要更多的耕地种植更多的粮食。

而开垦荒地,臣建议使用囚犯,以及服徭役等,由官府组织,开垦的荒地在官府备案后还要移交到户部存档,过后再行分配。

然后则是种桑,如今大汉之内还没有出现规模的种桑,现在有了织布机与纺织机,种桑虽然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但种桑养蚕不仅可以提升百姓的收入,也能促进纺织的提升。

臣准备选取一些合适的耕地,对种植桑的百姓,进行一定的赋税减免,而百姓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开展种桑养蚕再贩卖给朝廷或者商人。

最后则是建城,尤其是大汉北部,虽山林茂密,但有了城池,朝廷可以集中管理,且建城必然需要伐木,可适当减少密林,更加适于百姓居住,也可减少疟疾的发生。

这些是臣这些时间以来想到的,还请王爷指正。”

李定荣说完,也是松了一口气,这些,都是压在他这里的大石。

别看他说得轻松,但这些可是他花了太多的时间,各方调查取证,自己也亲身下去看了之后,每个夜晚沉思想到的。

各方面李定荣不敢说全面,但这些,都是他能够想到的极限了,并且还各自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这些虽然他都有想法,但即便是朱高煦赞成,想要全部实现,都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

其中更是需要庞大的人力与物力为支撑,然而人力与物力,都笼统的可以称为财力与粮食。

要是有足够的粮食,都不用多少银子,大汉之内的百姓都愿意去做这些,只要有吃的就行,这是最为基本的需求。

朱高煦一脸的惊叹,是的,惊叹,李定荣才能,这时候他是真的彻底认可了。

别看这些听着简单,但要想到这些问题,并且每个问题都附带了解决方法,可就不一般了。

发现问题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但解决问题,可就不是一般的难了。

“好!说得好啊!大汉有定荣你这样的大臣在,本王心中很是放心。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吧,你们先下去将刚才定下的事情安排好。”

“定荣,你留一下。”

周岐凤等人退下去后,朱高煦走到李定荣身旁,带着来到偏殿。

“定荣,你可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啊,之前在汉王府的时候,你可是瞒得我好苦。”

朱高煦打趣着李定荣,之前在汉王府时,也不能怪李定荣,谁让没有那个能力让李定荣施展呢。

大明的国事,还轮不到他汉王府的幕僚来说话。

李定荣闻言却是直接笑了。

“臣这也是跟着王爷学的,王爷之前不也对政事不熟嘛,如今却是能够处理得如此之好。

臣在王爷身边聆听了这么久的教诲,要是还没有一点长进,都对不住王爷的教导了。”

“哈哈,定荣啊定荣,你如今也是学会拍马屁了,你之前可不是这样的。”

朱高煦直接笑了,什么教诲教导,他也没有这方面的特长,他很清楚这是李定荣自己的努力才做到的。

两人笑着聊了一会,仿佛又回到了之前汉王府的时光一般。

不一会,朱高煦开始说起了正题。

“你说的那些,确实可以,不过要分清主次,全部实行,对如今的大汉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商业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农业上的事情,你说的沿海打渔,以及农田灌溉、开垦荒地,这几项才是当下的重点。

其他的几点,无论是蓄养家畜,还是种桑养蚕,都不适合在现阶段做。

如今我们要做的,是让百姓不饿着肚子,准确而言,是不会再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发生,要让百姓看得到盼头,百姓才会对朝廷有很高的容忍度,而且如今朝廷也需要赋税。

等后面情况好转一些了,其实不仅是你说的那些,还有修路,朝廷拨款大范围整理河渠,建城等等,等不被饿肚子了,才是做那些的时候。”

刚才朱高煦没有在众人面前说这些,就是想要最大程度保留李定荣的威信。

他也需要李定荣能够震慑朝堂众人,来帮他去安排分配任务,那些事,不可能都是他来亲力亲为。

他不是朱元璋,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朱高煦深知自己要做的就是把控方向,把控走向,关注最终的结果。

这几点抓好了,大方向就变不了,小问题产生了,再解决就是了。

李定荣静静的听着,敬佩的看着朱高煦。

“还是王爷通透,臣虽然想了很多,但确实有很多是如今极难实现的。

臣知道了,下去后臣就开始准备推进可以实行的政策。

不过王爷,臣刚才虽然说朝廷在今年会有各项税收的进项,但恐怕还是会不足。

臣说来是为了不让其他人恐慌,如今的大汉,银子都还是其次,主要是粮食。

现在百姓最为紧缺的,依旧还是吃饭的问题,大汉需要从大明,或者周边诸国买进一些粮食才行了。”

看着一脸忧虑的李定荣,朱高煦却是笑了。

“定荣,你怎么还没有想到呢,刚才已经跟你说过了组建船队出海的事情了,到时将大汉的商品拿到海外去售卖,不就可以赚取银子,购买粮食了吗?

而且在大汉周边,还有一个大明啊,大明那里有粮食,虽然大明的普通百姓有不少吃不起,但不代表大明没有粮食。

你组建几支商队,打着大汉商队的名义进入大明,一部分与大明朝廷进行贸易,一部分与民间的那些富商,或者地方官府进行贸易。

我们的白糖、雪盐、老花镜这些,在大明需要的人就多了。

商队赚取的银子,可以直接转换为粮食,而只要那些人还想要继续得到这些商品,就可以压低粮食的价格带回来。

同时还要宣扬大汉经商的事情,大明与大汉之间贸易,皇帝是同意的,到时那些人自然而然会带着货物与银子来大汉。

他们赚他们的,我们赚我们的,最为得利的,依旧是大汉,你怎么就不懂呢?”

朱高煦一脸的笑容,大明的商税其实非常的低,导致那些商人,可是有钱得很,但在大汉,可就不一样了。

进出的货物会产生税,交易了也会产生税,包括还有其他的一些税,以及那么多人来到这里后产生的消费,这不都是钱吗?

李定荣此刻也是恍然大悟,拍着自己的额头。

“是臣愚昧了,没有想到这点,枉臣还在担忧这些,不过大汉的粮食不足问题,臣认为还是要想办法解决。

一直靠着从他国购买,若是诸国一旦停止向大汉售卖粮食,直接会让大汉面临困难,最好不要对他国产生依赖才是。

而且臣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征收那些商税,那些商人心中必定有想法,若是他们饶过大汉经商,该如何?”

朱高煦有些诧异的看了看李定荣,他还真没有想到,李定荣有这样的觉悟,知道不能将生死交给他国。

能够在那么大利润的情况下冷静下来想到这点,以及绕过大汉的问题,朱高煦是真的认可。

但这些,他可是早就有准备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