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预支未来,解决当下
朱高煦欣慰的看着李定荣,缓缓出声。
“你能想到这些,说明你真的已经蜕变了,能够在让大汉就此起势这样重大的利益诱惑下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其中的危机。
定荣,你也让我刮目相看啊。”
“王爷赞誉了,臣其实是对商业一途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并没有想到那么多,只是觉得依靠从外购买,不是长久之道。
刚才王爷所言,与臣在书上所看见的战国时期的买鹿制楚,服帛降鲁梁,何其相像。
刚才臣心中确实有这样的担忧,如今王爷既然知晓,臣也可以放心了。”
李定荣脸上带着笑容,刚才他是真的有被朱高煦吓到,他的本意就是提醒朱高煦,古代先贤已经走过有坑的路,而且还是大坑,他们万不能再走一次。
真的到了那一步,大汉就真的难以再起了。
朱高煦已经收起了笑容,买鹿制楚,服帛降鲁梁,朱高煦都不得不感叹,那还是战国时期啊,那些就已经被玩明白了。
虽然是以粮食战的方式呈现出来,但与金融战、贸易战,又是大同小异的。
这两个经典的典故,他还是知道的,只是他也没有往这方面想,李定荣却是直接套用,果然,读书还是有用的,起码不会再踩前面已经有人踩过的坑。
“放心吧,此事我心中有数,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
我也一直在强调,始终要强大己身,才是真的强大,依赖外物的强大,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朱高煦可是从来没有那样的想法,他只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渡过最为困难的几年时间罢了。
待到打下南掌,到时可以获得的大量荣耀点,加上大汉发展所得到的贡献点,杂交水稻,他就肯定可以兑换出来了,到时说不定还可以一起将留种的问题一起解决。
再到杂交水稻全面铺开,朱高煦算过时间,五年左右,就能全面做到了。
到时以杂交水稻的产量,哪怕在没有什么化肥、尿素这些条件下,以农家肥打底,杂交水稻的产量,也能远超如今的水稻了。
至于杂交水稻吃起来的口感什么的,朱高煦完全就没有考虑过,在如今这个随时都能饿死人的时代,你跟他说考虑口感?
只要有一口吃的,别说吃饱,不被饿死,这大汉天下所有百姓,都会无比感激他。
温饱都没有解决,还考虑食物的口感?还要考虑吃得好?
朱高煦觉得自己还没有疯,脑子也没有坏掉。
不再去想,朱高煦继续说道:“至于你说的另一个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
大明的商人要是敢对外直接贸易,一旦被发现,那就处以重罚,按照交易金额的十倍、数十倍、百倍进行处罚,同时扣押所有货物,对双边进行处罚。
并且在没有交出罚款之前,打入监牢,三个月之内不想解决的,直接斩。
而要是不在大汉之内展开贸易,对大明商人的行为直接奏明朝廷,大明可是禁海的,对大汉开展贸易往来,对外可没有,明目张胆的触犯禁令,皇帝可是早就想处理这些人抄其家财了。
那些不是大明的商人,查清来自哪国,然后封锁该国所有的商人入境,让那些人没有钱赚,那些商人回去都不会放过惹事的人。
而且到时大汉还会调集大军出兵该国,你觉得他们还敢那样做吗?”
朱高煦玩味的看着李定荣,他刚才说的,还只是一部分呢。
看着李定荣脸上浮现而出的担忧,朱高煦知道李定荣担心什么,接着继续开口。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主动控制的,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那就是这些人来到这里,其实都是为了赚钱的。
我们即便征收那些商税,各种关税,他们依旧有的赚,他们依旧还会来大汉经商的,因为只有在大汉,他们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才能获取高额的利润。
就像白糖,按照我们的定价,哪怕就是大明的商人,拿回大明倒手一卖,那利润就已经足够惊人了。
在利润面前,能够好好赚钱,谁愿意去做那些事呢?
即便真有人去做了,其实我反而高兴,因为这样正好用做了的人来告诫所有人,大汉有能力做到说出的话。
这样一来,反而还会震慑人心,让他们不敢轻易再去犯,因为代价太大,且多出来的利润也没有那么多,不值得。
你要记住,商人重利,能够在大汉赚到钱,交的那些税,他们反而会主动愿意的交上来。
而且在大汉没有对商人的歧视,没有制定束缚,你信不信,大明的商人在熟悉了之后,恐怕还想在这里购置房产,在大汉再安一个家呢。
甚至有的人恐怕还会将自己国内的银子转移到大汉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朱高煦都格外的期待,虽然这一天恐怕还得等上几年才能实现,但一步一步来嘛,总会到达的。
这还是朱棣在派郑和舰队下西洋大汉的优势,等朱高炽、朱瞻基上位,彻底实行禁海,大汉在外面的影响力,还会进一步提升,商业的优势,还会进一步扩大的。
到了那时,大汉差不多也全面发展起来了,国内稳定,又是数一数二的强国,怎么能不吸引人呢?
就像现在,大明要是说海外的人可以去大明入籍居住,朱高煦敢说,想去大明的人可以围绕地球一圈都不止,甚至是一些国王,但凡朱棣愿意封公封侯,一些海外的国王都想留在大明。
至于自己的国家,巴不得被并入大明,这样自己也是天朝、上朝人了。
也就是大明真的从上到下瞧不起海外这些地方,也瞧不上海外诸国的人,不然只要大明想,只需要让郑和挨个走一趟,不说整个南洋吧,但起码一半以上,都会瞬间插上大明的旗帜,成为大明的疆域。
不过想要这个效果,起码得郑和下了四次西洋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因为那时才是大明在海外影响力最高的时候。
如今的郑和才下了一次西洋,那个效果还是夸张了点,目前还达不到。
李定荣听着朱高煦的话,心头一时心潮澎湃,实在是朱高煦说的这些,他是真的做梦都想看见,要是真的能够做到,李定荣甚至可以说,凭借着朱高煦构建出来的商业,都不用去找百姓征收那些赋税了。
就商税,以及雪盐税,包括其他比较特别类别的税,还有商业创造的收入,就已经足以支撑大汉了。
李定荣是真的激动,哪怕这是朱高煦画的饼,他也知道,但他知道这事的可行性有多高。
这一刻,哪怕不用朱高煦说,他都有些忍不住下去开始布置商业的事情了,早些布置,商业就能早一步开展,也能早一些时间成型。
这个饼,李定荣狠狠的吃了一大口,仍旧不满足。
“王爷真是天纵之才,臣敬佩得五体投地,若是按照王爷刚才所说,这个商业给大汉带来的利益,将会无比的巨大,臣都已经在开始期待了。”
听着李定荣这夸赞的话,朱高煦已经是习以为常了,自从出来,这些人可是没有少夸他。
虽然都是真心实意的,但听多了,自大倒是没有产生,反而给他练就了平常心。
“行了,你也少夸,也就是我,要是换个人,你就是妥妥的奸臣了。”
“啊?额,王爷你说话可真有趣。”
“哈哈哈.....”
两人都顿时笑了,朱高煦的意思,李定荣也是后面才反应过来,这是朱高煦在变相说他拍马屁呢,要是换个定力差点的,一直这么拍下去,还不得飘飘然?
人一旦飘了,自大、自负就跟着来了,贤明之君也会渐渐消失,逐渐成为一个自认贤明的昏君了。
笑了一会,喝下一口茶,朱高煦才收起笑容。
“跟我说说,要进行商业,初期的建设你准备怎么做?
如今朝廷的钱粮有限,又不能再次加收赋税,不然摊丁入亩就成了笑话,这种情况下,怎么解决钱粮不足的问题?
还是你准备破釜沉舟,先集中钱粮来做这些事,将其他的民生项目推迟?”
朱高煦留下李定荣的目的,就是这个,虽然他让李定荣自己想办法,但他可不想李定荣给他整一些歪门邪道出来。
他也不指望李定荣现在说出一个具体的方案,那有些太为难人了,但大致的想法,他还是很期待的。
李定荣神情严肃,犹豫片刻才开口。
“王爷,其实臣有些想要预支明年的赋税。”
“嗯?预支?详细说说,怎么个预支法?”
朱高煦是真的来兴趣了,预支赋税?这可是一个新奇的词。
李定荣看着朱高煦这么有兴致,也不再犹豫。
“王爷,臣刚才听了王爷所说,臣认为这个事当尽快落实开始。
如今朝廷在百姓心中有威信,百姓也愿意相信朝廷,臣准备先行征用部分男丁,再从各地抽调一部分男丁到京城,加快进度。
而在此之前,臣会先削减对百姓的一部分支出,同时会向百姓表明,加入这次徭役,朝廷会管吃的,不过吃的方面,臣只能做到不让人饿死,且能够正常做活。
同时还会给出两个好处,第一个是凡是参与的人,其户所在,明年可以减免一定的赋税。
另外一个好处则是,在完工后,朝廷给每一个人都发放工钱。
并且在此时告知他们会做哪些项目,臣会定下时间,若是两年内完工,赋税可以获得多少减免,工钱可以得到多少,若是三年完工,又会得到多少。
臣想说的是,就是完工的时间越早,赋税减免就越多,得到的工钱也会更多。
臣也算过了,百姓更加看重赋税,对于有家室的人而言,这是首选。
而对于如今还没有家室的人而言,应该会选择工钱。
然而项目的完工,臣计算过了,运河已经开工了,只是因为人少,进度比较缓慢,需要的时间起码也要两年左右,正常而言是三年。
那么减免赋税将会成为绝大部分人的选择,到时牺牲明年一部分的赋税,同时可以让朝廷在如今得到恢复,明年即便少了减免的赋税,依旧不会影响朝廷。
这样一来,此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并且商业基础的建设,也不会继续拖下去。”
朱高煦惊讶了,是真有些惊讶了,他发现李定荣的思维,跟其他人不一样。
按照这个时代的正常思维,绝不会想出这么一个解决的方法来。
朱高煦也不再去想李定荣是怎么想到的,但这个法子,朱高煦都觉得非常的可行。
朱高煦想到的就是以工代赈的方式,同时征召男丁,以发放工钱的方式雇佣,减少粮食的支出,增加银子的支出。
因为在商业基础没有建设完成期间,大汉可以主动派遣商队、船队对外行商,以赚取银子回来。
加上他还要扩大疆域,打下来的疆域可以延后处理,这样就可以得到攻灭的小国钱粮,用来先反哺大汉。
虽然一旦打下来后都是大汉,但大汉的根基,无疑是现在这一块疆域核心,这才是大汉的根,这才是大汉的基础。
只是这样也会出现漏洞,那就是得到的与支出一旦不平衡,大汉将直接原地崩溃。
而李定荣说的这个法子,朱高煦都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
不过是朝廷明年的赋税减少,但到了明年,局势和现在又完全不一样了。
牺牲明年一定的收入,换取渡过现在的危机,解决现在最为紧要的事情,朱高煦很认可。
“定荣,你是不是悄悄的在哪里进修了?和之前可是完全不一样了。”
朱高煦看着李定荣,要不是知根知底,他现在都有些怀疑李定荣是不是也被人给穿越了。
看着李定荣窘迫的神情,朱高煦也不再打趣。
“你说的这个法子很好,就按你说的实行。
不过减免一年的赋税,太小家子气了,怎么能激励人心呢。
将一年改为三年,直接减免三年的赋税,这样才更加激起人的动力。
这事你尽快拿出方案,尽早开始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