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打感情牌
许愿这边,专门找了周末休息的时间飞去阜城拜访华集。
订单的事情冷了一段时间,华集本以为她已经想通。结果对方确实是想通了,但却是想通了要怎么走捷径把单子拿下,跟他原来的猜测出入很大。
许愿是个聪明人,下飞机第一件事先去华府探望陈珍。
许湘齐跟华集有过命的交情,两家虽然离得远,但每年约上几次已经成了固定动作,正因此,两家的感情比近亲还好。
陈珍一向喜欢许愿,她自己连生三个男孩,把对方当作亲闺女一样疼。小时候每次见面,许愿都能收到陈珍给她备的很多礼物,入学的、开学的、生日的、儿童节的…平时见不着,等到两家有聚会,陈珍就把礼物一并给她带去。
许愿打从小就知道陈珍对她好,弟弟分薄了父母对她的爱,陈珍却让她享受了华家三个哥哥都没有的待遇。等到成人后,她出去旅游、出去留学都记得要给陈珍捎礼物,工作后隔三差五也会给陈珍寄去各种补品。就连华集的母亲也总笑说道,阿珍疼这个闺女一点也不亏。
陈珍对许愿的到来,自是欢迎得很,晚上还专门设置了家宴款待。
华家四个男人,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长子华亦衡已结婚,夫妻俩独立住出去。次子华亦曙是个医生,加班加点是常态。三子华亦钿还在外国求学,一年能见着几面算是不错了。
家里冷清久了,每天饭桌上几乎只有婆媳二人。难得有客人来到,沉静的饭桌才显现出生气。更何况许愿会来事,饭桌上讨得陈珍婆媳喜笑颜开,尤其是老太太,一顿饭吃得倍儿香。
晚上华集回来,听到母亲开心地提着许家闺女,心里也高兴。
许愿今天刚下飞机,就给他打了电话,说到要去探望华奶奶跟珍姨。华集知道她孝顺,也乐见她来。傍晚的时候,陈珍给他电话,问他是否回家吃饭。他知道侄女来了,但确实移不开身。等到忙完回家,许愿已经离开回酒店。
他们夫妻俩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生出个女儿来。做企业的时候觉得生儿子好,以后托付的时候一个不行还有人顶上。等到上了年纪才知道,小子总归是小子,想要说点贴心话,还得是闺女。
隔天,许愿到公司探望华集,手上带着任务,说话自然没再遮遮掩掩。
华集听完她的介绍,倒是有些吃惊。前不久他才听许湘齐提过,许愿一场发布会签了一亿多的订单,还把那个品牌打出市场口碑,他以为许愿会安心帮助许湘齐打理生意。
心里的疑问太多,忍不住还是问道,“听说你在齐正干得挺好,为什么还要分心出来?”
许家那点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华集也不是不知道,许愿十分坦诚,“干得再好,齐正终究是许成的。我得为自己考虑,不能一辈子浑浑噩噩都在替人打工。”
她没有直说许湘齐偏心,而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更严重。
侄女的话说得诚恳,华集听了有些难受。许家父女俩的关系,他不是不知道,特别是许愿回国后,父女俩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许湘齐没少找他诉苦。
在他看来,老许重情重义,就是方向错了,宠得许成一事无成,也弄得许愿与他们水火不容。
上一辈的事情他不好直说,只能旁敲侧击,“你爸也有苦衷,等到你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了就会明白,人生除了对与错,还有很多的无可奈何。”
他很想告诉她,她的父亲就是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才会这样区别对待他们姐弟俩。只是有些话,他是局外人,不好明着说。
许愿向来敬重华伯父,他的话,她当然愿意听。只是对方是为许湘齐说好话,她还是有些受不了。
“大学以前,为讨他开心,我拼着命努力学习,永远不让自己掉出年级前三。他工作忙回来晚,为了得到他一句肯定,我拿了成绩单,多晚都会等着他回来。但是他回到家,第一件事都是先进许成的房间看他一眼。后来我才明白,他心中的排位已经固定,这是撼动不了的事实。”
她的眼睛泛红,但声色依然从容。“他的世界里,许成永远是第一位,他的偏心不会因为我优秀与否而改变。”
“既然如此,我就没必要整副身心都投在齐正里面。”
华集看她铁了心要做这件事,也不好劝说她,但换供应商并非小事,他也没法当即答应她。
他坦诚说道,“只要是给把单子给你们家,我都愿意支持。但是兹事体大,回头我得做做几位副董的思想工作,有结果我再跟你说。”
许愿听得伯父的应允,直觉事情八九不离十了,认真道,“请伯父放心,我保证给集萃珍的,一定是最高的性价比。”她不敢说最便宜,但一定是同档次里最实惠的。
华集知道对方直接默认事情成了,心里有些犯难。对于许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支持,但是集团不是他一人的,公司那几只老狐狸不好对付,换供应商是触碰到别人奶酪的事,他们不会轻易答应。
当天下午,许愿就搭机回海城,临上机,还跟陈珍通了电话,告诉对方,自己的事情办成了,赶着回去做准备。
陈珍以为她过来还带着公事,也没有问深。只叮嘱她路上注意安全,还交待,下次过来要带宝宝一起。
晚上华集回来,陈珍提起许家闺女回去的事,顺嘴问起她工作近况。华集只得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大概说了一下。
陈珍听罢,心疼道,“这孩子也不容易。老许再偏心,也不该这么对待她。”
父母都是偏心自己孩子的,到了许湘齐那里,却成了例外。
华集点点头,“所以我想把华南区的主材供应商换成她。原先合作的嘉成是老宋那边的关系来的,之前我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今年喊着原材料上涨,硬要加一个点,真以为除了他们,就没人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