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乐无穷 作品
第111章 三角债务
“大人可能有所不知,不仅普通农户与普通农户之间有三角债,普通农户与店铺之间有三角债,店铺与店铺之间有三角债,店铺与衙门之间有三角债,就连衙门与衙门之间也有三角债。三角债早就成了一团乱麻,很难理清和解开。您知道三角债多到什么程度吗?不说别的,我们眼前的这条路,都是三角债中的一个实例。”老婆婆的儿子道。
“哦?这些路不都是官府出钱修的吗?怎么会牵扯到三角债上去的呢?”罗振宇问。
“您身后的那位陆捕头肯定比我们清楚,您可以直接问他。在下还得回去帮娘亲收拾些私人物品,请恕在下言尽于此。”老婆婆的儿子说完,搀扶着老婆婆起身离开了。
“陆风,那名男子说,就连这路都牵扯到三角债之中了,可是实情?”罗振宇问。
“大人,这里地处两县交界。在我县修这条路之前,这里原本住了很多户籍在临县的农户,为了支持这条路的建设,临县就需要搞拆迁,让那些农户搬走。原本两县的县令都商量好了,拆迁的费用由我县承担。但实际情况是,当时我县也没有银子,就让临县找欠着我县银子的另一县的县令索要。临县循着债务关系,一家接一家的找下去,当找到距此十万八千里远的另一县时,临县那边的一位官员,被调到了我县任职,临县那边也就不好意思再找这边追债。又过了几年,这笔债务,也就彻底不了了之了。”陆风回答。
“农户与店铺之间的三角债,以及店铺与店铺之间的三角债,都好理解。店铺与衙门之间怎么也有三角债的呢?”展俊杰问。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是前任官员的历史遗留问题,虽然是他们的违规操作所致,但也是当时没有办法的办法。”陆风回答。
“还是拿这条路举例。在这里被拆迁以前,除了住有一些农户外,还有一些店铺原本也在这里合法经营。为了能弥补店铺的损失,让店铺愿意搬走,就得给店铺另找一块儿土地,让其在那里重建。按照规定,店铺要在新的地址重建,需要先给县衙交很大一笔银子,等买到了那块土地后,才能开始建设。由于店铺没有那么多资金,事情的起因又在县衙这边,时任的县令便与店铺立下了字据,让店铺在买下那块土地前,先开始建设,等拆迁的补偿款到位以后,店铺拿到了补偿款,再从其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以支付土地的费用。如果那次拆迁,没有陷入无休无止的连环三角债之中,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问题了。既然是买卖,其中就存在一个土地单价的问题。不管是店铺还是时任县令,都没有预料到,那次拆迁所引出的债务问题,会一拖再拖。而土地的价格,在这么多年过去以后,早就已经今非昔比。店铺没有买到那块土地,却在那里经营了多年。如果要让其经营变得合规,店铺就应该尽快补交买下那块土地所需的银子。现在即便那次拆迁的资金能到位,土地的单价已经往上涨了数倍有余。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店铺即便拿出所有赔偿款,也会无力兑付。土地费用前后的差价是那样巨大,不管是当时的县令,还是现在的县令,谁都不会认下这笔费用。”陆风解释道。
“这债务真是够荒唐的!”罗振宇无奈地叹息了一声。
“直到现在,有些官员还是习惯于以打白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大家都视信用为无物,将拖欠当作本事,当债务靠着口头承诺,熟人关系,乃至‘人格担保’来维系,演变到最后,一些官员白吃白占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一些原本发展状况良好的店铺,甚至因为他们的白条和拖欠,垮掉以后,仍然求告无门,要债无路。而拖欠款项的官员,还会继续拆东墙补西墙,以各种诱人的名目,让更多无辜的店铺或者个人卷入进来,让债务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变得越发不可收拾。”陆风补充道。
“有多少银子,办多少事。他们倒好,拿别人的银子,办自己的事!”展俊杰气愤地道。
“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官员的考评标准有问题。打白条,加杠杆的,很可能出政绩,进而步步高升;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反倒会成绩无光,最终籍籍无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怎样的因,就会有怎样的果。”罗振宇道。
“这样的三角债,解决起来应该也不难吧?”展俊杰问。
“当信用还在时,自然不是什么难事。”陆风回答。
“是啊。但现在缺的就是信用。熟人尚且相互欺骗,要让不认识的双方,因为三角债务的原因,转移债务关系,又谈何容易?即便是另外注入资金,谁又能保证那些资金一定会用来清偿债务,而不被挪作他用呢?如果不能用来清偿彼此间的债务,注入再多的资金,也只会停留在债务关系之外,一直空转。”罗振宇道。
“难道三角债务就这样陷入无限死循环,成了无解之题了吗?”展俊杰问。
“也并非无解,但这是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普通人肯定是无法胜任的。”陆风回答。
“陆风说得对。既然有那么多县衙都已经牵涉其中,怕是只有皇上亲自下令,将所有县衙的账户,统一管理起来。接着,不停地从盈余最多的账户,借款给亏空最多的账户,让亏空最多的账户余额归零,将所有欠款一一清偿。一直这样持续操作下去,才有可能解开三角债务的乱麻。”罗振宇道。
“大人英明!”萧俊杰赞道。陆风也对此表示赞同。
三个人对三角债务的问题讨论了一番之后,又接着上路,打算继续走访其他人。
走了一段路之后,罗振宇突然闻到一股恶臭。
“哦?这些路不都是官府出钱修的吗?怎么会牵扯到三角债上去的呢?”罗振宇问。
“您身后的那位陆捕头肯定比我们清楚,您可以直接问他。在下还得回去帮娘亲收拾些私人物品,请恕在下言尽于此。”老婆婆的儿子说完,搀扶着老婆婆起身离开了。
“陆风,那名男子说,就连这路都牵扯到三角债之中了,可是实情?”罗振宇问。
“大人,这里地处两县交界。在我县修这条路之前,这里原本住了很多户籍在临县的农户,为了支持这条路的建设,临县就需要搞拆迁,让那些农户搬走。原本两县的县令都商量好了,拆迁的费用由我县承担。但实际情况是,当时我县也没有银子,就让临县找欠着我县银子的另一县的县令索要。临县循着债务关系,一家接一家的找下去,当找到距此十万八千里远的另一县时,临县那边的一位官员,被调到了我县任职,临县那边也就不好意思再找这边追债。又过了几年,这笔债务,也就彻底不了了之了。”陆风回答。
“农户与店铺之间的三角债,以及店铺与店铺之间的三角债,都好理解。店铺与衙门之间怎么也有三角债的呢?”展俊杰问。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是前任官员的历史遗留问题,虽然是他们的违规操作所致,但也是当时没有办法的办法。”陆风回答。
“还是拿这条路举例。在这里被拆迁以前,除了住有一些农户外,还有一些店铺原本也在这里合法经营。为了能弥补店铺的损失,让店铺愿意搬走,就得给店铺另找一块儿土地,让其在那里重建。按照规定,店铺要在新的地址重建,需要先给县衙交很大一笔银子,等买到了那块土地后,才能开始建设。由于店铺没有那么多资金,事情的起因又在县衙这边,时任的县令便与店铺立下了字据,让店铺在买下那块土地前,先开始建设,等拆迁的补偿款到位以后,店铺拿到了补偿款,再从其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以支付土地的费用。如果那次拆迁,没有陷入无休无止的连环三角债之中,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问题了。既然是买卖,其中就存在一个土地单价的问题。不管是店铺还是时任县令,都没有预料到,那次拆迁所引出的债务问题,会一拖再拖。而土地的价格,在这么多年过去以后,早就已经今非昔比。店铺没有买到那块土地,却在那里经营了多年。如果要让其经营变得合规,店铺就应该尽快补交买下那块土地所需的银子。现在即便那次拆迁的资金能到位,土地的单价已经往上涨了数倍有余。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店铺即便拿出所有赔偿款,也会无力兑付。土地费用前后的差价是那样巨大,不管是当时的县令,还是现在的县令,谁都不会认下这笔费用。”陆风解释道。
“这债务真是够荒唐的!”罗振宇无奈地叹息了一声。
“直到现在,有些官员还是习惯于以打白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大家都视信用为无物,将拖欠当作本事,当债务靠着口头承诺,熟人关系,乃至‘人格担保’来维系,演变到最后,一些官员白吃白占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一些原本发展状况良好的店铺,甚至因为他们的白条和拖欠,垮掉以后,仍然求告无门,要债无路。而拖欠款项的官员,还会继续拆东墙补西墙,以各种诱人的名目,让更多无辜的店铺或者个人卷入进来,让债务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变得越发不可收拾。”陆风补充道。
“有多少银子,办多少事。他们倒好,拿别人的银子,办自己的事!”展俊杰气愤地道。
“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官员的考评标准有问题。打白条,加杠杆的,很可能出政绩,进而步步高升;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反倒会成绩无光,最终籍籍无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怎样的因,就会有怎样的果。”罗振宇道。
“这样的三角债,解决起来应该也不难吧?”展俊杰问。
“当信用还在时,自然不是什么难事。”陆风回答。
“是啊。但现在缺的就是信用。熟人尚且相互欺骗,要让不认识的双方,因为三角债务的原因,转移债务关系,又谈何容易?即便是另外注入资金,谁又能保证那些资金一定会用来清偿债务,而不被挪作他用呢?如果不能用来清偿彼此间的债务,注入再多的资金,也只会停留在债务关系之外,一直空转。”罗振宇道。
“难道三角债务就这样陷入无限死循环,成了无解之题了吗?”展俊杰问。
“也并非无解,但这是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普通人肯定是无法胜任的。”陆风回答。
“陆风说得对。既然有那么多县衙都已经牵涉其中,怕是只有皇上亲自下令,将所有县衙的账户,统一管理起来。接着,不停地从盈余最多的账户,借款给亏空最多的账户,让亏空最多的账户余额归零,将所有欠款一一清偿。一直这样持续操作下去,才有可能解开三角债务的乱麻。”罗振宇道。
“大人英明!”萧俊杰赞道。陆风也对此表示赞同。
三个人对三角债务的问题讨论了一番之后,又接着上路,打算继续走访其他人。
走了一段路之后,罗振宇突然闻到一股恶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