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什么事情才算做数

乾阳殿中,袁天罡极尽赞美之言,武曌的眼神却越发的平淡。

而李承乾还是跟以前一样觉得袁天罡跟广智道人是一个货色。

这对夫妇的表现,让得不到丝毫反馈的袁天罡心里越来越没有底。

他越得不到反馈,赞美之言就越发的离谱,可李承乾和武曌就跟看戏一样,没有一点反应。

到最后,实在想不出来如何夸赞的袁天罡也只轻轻闭上眼睛,迎接属于自已的命运,顺便在心中捣鼓了一句。

“你们都不信...叫我来做什么的?”

“我应该在宫外,而不是在宫里才对。”

“伯安。”李承乾说道:“你觉得袁天罡说的怎么样?”

“我觉得...”王阳明那双目扫过袁天罡的全身,让袁天罡的全身有一种被针扎过的触觉。“以袁道长的造诣,不管在哪里,总能混口饭的。”

这种感觉,仅次于袁天罡遇到姚广孝的感觉,他本以为姚广孝那种如三角的狭长目光所带来的凶戾已经是世之少有了,但他没想到在今天,居然又见到了一个不似良人的家伙。

而且这个家伙,要比姚广孝更加的琢磨不透,颇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不过将这种混饭吃的东西拿出来展示在陛下的面前,倒是有些自大了。”

“能够混饭吃,说明道长的道行已经是相当深了。”李承乾说道。“世人在这个世上挣扎,不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吗?”

“只不过混的这口饭,多少好坏有差别罢了。”

李承乾的话让袁天罡心中长出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至少皇帝没有发飙的迹象,那就表明他还是挺成功的。

“四个月以后的抓周,还需道人多多费心主持了。”

“臣定当竭尽全力。”

袁天罡俯首。

“陛下。”

钱平从殿外走了进来,俯首在李承乾的耳边耳语了几句:“晋王殿下....”

“嗯,好,我知道了。”

李承乾颔首:“你安排人手将道长和伯安送出宫中去吧。”

“诺。”

钱平领命,旋即转身对着袁天罡和王阳明说道:“两位,请。”

“臣告退。”

袁天罡和王阳明再度行礼,然后起身跟着钱平离开了乾阳殿。

武曌看着躺在摇篮中的李诹睡得依旧是那么的香甜,他并没有因为几个大人之间的想法而断了自已的美梦,这让武曌的心中起了十分微妙的变化。

她又看着几人离开的身影,突然心中有一种失落感。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奔着极高难度去准备的,却发现是游玩版本一样。

李二在面临高昌城的那种绝望感,就跟这种感觉差不多。

“抓周无非就是那几种喻意。”李承乾从核桃壳堆里面捡起来传国玉玺在李诹的面前晃了晃:“但那些喻意,又怎么能有这家伙来的实在呢?”

“将它放在诹儿的身旁,让诹儿熟悉熟悉它的存在。”

“等临近仪式的时候,诹儿自然会一眼便挑定了它。”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在俗世的眼里,传国玉玺,便是最大的天命。

骷髅王不就是因为传国玉玺才想要称帝的吗?

孙坚这种人中豪杰,江东猛虎,也因为传国玉玺在手,野心爆裂蓬勃。

.....

李承乾将玉玺留了下来,自已则是起身离开了乾阳殿。

空荡荡的乾阳殿,只留下了武曌愣着神看着那个躺在地上,前不久还在充当开壳器的传国玉玺。

“天命....”

武曌轻轻念叨着,随即她立马转身看向背面朝着她的李承乾,那个无比伟岸的身影:“陛下。”

“天命...不就是陛下的心意吗?”

“若无陛下的心意,天命又岂会彰显自已到底钟意谁呢?”

她的内心突然明悟了,若无陛下的心意,其他的东西再多,于诹儿何加焉?

“我真是关心过急,导致心烦意乱了。”

武曌轻笑一声,她的笑容中带着浓浓的释怀,彷佛有一座压在她心头的大山,突然间消散于无形之间了。

她伸手将传国玉玺捡起来,用衣袖轻轻的将上面的尘土拂去后,便将其装到了保存它的盒子当中。

将其放在了李承乾的案桌上,随后...武曌从摇篮中抱起李诹,就这么离开了乾阳殿。

如今冷清的乾阳殿,只留下了传世宝物级别的传国玉玺躺在那里,似乎在无言的控诉着什么。

............

从乾阳殿离开的李承乾并没有前往别的地方,而是径直的前往了丽春殿。

李治以为自已的动作很是轻巧,可他并不知道自已每次前往丽春殿,都没有逃过李承乾的眼睛。

想想也是,这里是皇宫,而李治是大唐的晋王,他的行踪,无时无刻都会有人关注着,又怎么可能真的出现什么悄无声息的行动呢。

“稚奴啊。”

李承乾心中轻叹一声:“这就是大人的世界啊,你要学会成长,要学会和自已和解。”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是非对错呢?

李承乾能够分辨是非对错,是因为他是以强者为食物,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

这个世界是按照李承乾所规定的规则所运转的。

世俗的是非对错,皆是以李承乾的观念而定的。

以前生活在五姓七望影响范围里面的百姓,不也就是遵守着五姓七望的规矩生活的吗?

诸如王家、卢家这等世家望族,又有几个会将朝廷的规矩当成规矩,所以李承乾才不得不提起刀剑,来和他们谈论谈论,什么是朝廷的规矩。

结果显而易见,李承乾的道理要比那些世家王族的道理更接近真理一些。

别人答应你的事情都不算数,只有自已能够做主的事情,才算数。

恰巧,李承乾的允诺,一向很作数。

但玄武门之变,那种父子相见的场面,还是太过震撼人心了一些。

第一次玄武门登基,李二选择的是斩草除根,所以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嗣不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

可第二.次.就留下了太多经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