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仓鼠 作品

第228章 诱骗

击杀毒弥勒后,心魔妥妥给李环留了个烂摊子。

先是丘月重伤昏迷,他不得不倾尽全力去救她。

好歹命是保住了,紧接着他们便被闻讯赶到的官兵给围了。

当众行凶杀人的罪名可不轻,所有人都被关进了衙门大牢。

最后还是老爹李丰年出马,才给他保了下来。

往常李环最看不惯官宦子弟仗势欺人,逍遥法外,今天算是实打实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

李环被父亲单独叫进房间时,脸上难免有些挂不住。

“说说吧,到底怎么回事?”

李丰年坐在椅子上,拿着盖碗喝着茶,语气不温不火。

“爹,孩儿是为民除害您信吗?”

李丰年放下茶碗,看向儿子,“继续说。”

李环内心放松一些,将有关水蛭的事给讲了一遍,不过特意隐瞒了丘月与红豆二人的身份,把她们说成是水蛭行凶的受害者。

以李丰年的身份,自然听说过水蛭。

当初儿子东行,正是遭到了红柳院指派的水蛭追杀,他对这杀手组织也同样并无好感。

沉吟片刻,李丰年开口道:

“杀了便杀了吧,不过你以后还是少招惹他们为妙。”

“父亲放心,只要他们不招惹我,我绝对不会招惹他们。”

李丰年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次日清晨,一行人再度启程,这回队伍里多了两个小姑娘。

自打昨日被李环不阴不阳讥讽一顿后,红豆明显收敛了许多,也不提报仇的事了,老实守在丘月身边。

胖子曾偷偷问过师叔,她以后会作何打算,小姑娘只说了一句“去找我娘”,就再没了下文,看来确实是放弃报仇了。

马车上,李珮带着笑容,好奇打量着两个小姑娘。

她从父亲那里已经得知了昨天发生的事,没想到弟弟不声不响竟闹出这么大动静,最后还拐了两个小姑娘回来。

“你叫什么名字?”李珮柔声开口。

小姑娘被她盯得有些不好意思,低着头道:

“红豆。”

“红豆相思,好名字。”

小姑娘闻言一愣,抬起头来,惊讶看着女子。

她一直以为自己的名字是能吃的那种红豆,经对方这么一说,她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兴许是母亲怀念父亲的方法。

想到这,小姑娘不自觉流下泪来。

她赶忙拿袖子擦拭几下,重新低下头,不让对方看到脆弱的样子。

李珮好似已经看透小姑娘,再次开口:

“你一定受了很多苦吧?”

小姑娘肩膀微微颤抖一下,没有答话。

李珮没有顺着话题继续讲下去,而是从一旁包袱里取出一个布包,缓缓打开,递到红豆面前道:

“吃吧。”

布包里是一些杏干柿饼之类的果脯。

小姑娘犹豫一下,拿起一块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起来。

入口是阵阵甘甜——她已经很久没吃过甜的东西了。

李珮同样拿起一块,却没有急着吃,缓缓道:

“记得环儿小时候体弱,特别容易生病,每次病得难受就哭着喊娘。

我们娘亲死得早,他甚至都没能见上一面。

看到他那个样子,大人们没有不心疼的。

每当这时候,我就拿些果脯给他吃。

吃了甜的,他就不哭了,对娘的思念也就没那么重了,所以我身上一直带着一包。”

说到这,女子眼中透出一丝感慨:

“现在他长大了,再大的事都藏在心里,兴许再也用不到了。”

“不会的。”

一直安静吃东西的小姑娘突然开口。

她抬头看着女子,以略显稚嫩的语气说道:

“不论多大,偶尔都会想吃甜的。”

女子闻言面露思索,随即露出笑容道:

“你说得不错,来,再吃一块。”

说着,又把果脯往前递了递。

红豆这次没怎么犹豫,直接拿起一个柿饼。

这时就见对面好看的女子笑眯眯道:

“吃了我的东西,可要做我们李家的媳妇。”

小姑娘手一僵,柿饼差点掉车厢里。

她并未表现出这个年纪该有的娇羞,而是认真思索起来。

片刻后,摇摇头道:

“不行,那家伙太坏。

我娘说过,嫁人就嫁我爹那种,文武双全还要有狭义心的。

姓李的顶多占两样,文采肯定一窍不通。

“那如果他现在好好读书,考个秀才呢?”女子含笑道。

小姑娘再次思索一会儿,最后有些不太确定道:

“那估计应该可以。”

这番话放在外人听来多少有些不知廉耻了。

可在李珮看来,小姑娘爱恨分明,不扭捏不造作,这才是女子该有的气魄。

在这点上,她自愧不如。

想到这,她不自觉叹了口气。

这时车辆速度逐渐放缓,帘子被撩开,李环探进头来:

“姐,晌午了,该吃饭了。

咦,你带果脯了?”

李环也不客气,伸手从李珮手中布包里拿起一个最大的柿饼,一脸怀念:

“好久没吃你晒的果脯了。”

说完咬了口,脸上露出笑容,“就是这个味。”

这时车帘另一边也探进个大胖脑袋,看到李环在吃独食,故作不满道:

“李哥,有好吃的也不想着兄弟?”

“你侯大少整天山珍海味,能看得上这点东西?”

“瞧你这话说的,东西也得看是什么人做的不是?

这可是咱姐亲手晾的,千金不换的稀罕玩意。”

胖子说完,同样拿起一块果脯塞到嘴里。

经他们这一闹,车内两名女子心情好了许多,相视一笑后,下了马车……

时间一晃数日,路上再没出现过特别的事。

只是随着离京城越来越远,李环与胖子见识到了诏国不同的一面。

之前他们从乾州逃亡春临,又从春临南下秋梁,途径之处大多富庶,并没觉得怎样。

可自打出了芦州,越往西,百姓生活就越贫苦,比乞丐也强不到哪去。

见一路聒噪的两个年轻人不怎么说话,李丰年出声道:

“当年乾州的情况,比这里也强不了多少。

多亏了你舅舅将那里变成通商之地,西北才算富庶起来。

连陛下都夸赞他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说到这,李丰年突然笑了下,想起过年时二人讨论过有关“文正”的事。

倘若没有自己,这诏国第一文谥还真就落到大舅哥头上了。

李环第一次对舅舅的功绩有了直白的了解,紧接着又有些疑惑:

“孩儿还有一事不明,既然朝廷可以建第一个乾州,为什么不将西南也一并给建设起来?”

李丰年并未回答,而是看了看侯高飞。

后者立刻领会,嘿嘿一笑道:

“那小侄就献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