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张牙舞爪
哄媳妇开心这件事赵林很拿手,礼物当然不会少。把行李收拾完,最后才是分发礼物环节。他送礼物也没有什么花样,送来送去也都是首饰,女人就算不喜欢首饰,也不会拒绝金子。
平安还不知道礼物的意义,但拿到新玩具也笑得很开心,口水流出来都不知道。小家伙正在长牙,天天流口水。王秀英自制了围脖也只能不让他把衣服弄湿,不能让他不流口水。
吃饭的时候平安看到大鸡腿首接嗷嗷叫,小家伙牙还没长齐,就想啃鸡腿。赵林拿给他,结果啃了几口也只让鸡腿受个皮外伤,还把自己累得不轻。
吃不到嘴里,他也不生气,继续卖力啃。
赵林就在旁边看笑话,王秀英心疼孩子,看不下去孩子啃得满嘴油,拿起鸡腿几下就把肉撒成细条。终于能吃肉,平安冲赵林得意笑,还张牙舞爪的。
小家伙也不傻,知道之前赵林在看他笑话,这是报复回去。
得知赵林回来,赵大麦拉着赵大石第一时间上门。他是实在没办法才会上门求助,再不开口,他怕豆腐生意都做不下去。
“什么事?”
赵大麦说了最近豆腐大降价的事,还有村里偷方子的人,虽然没有人敢明着做豆腐卖,但是附近又多了几家卖豆腐的,肯定是又有人卖了豆腐方子。
别说他们,现在镇上的老卖豆腐的两家摊子都被挤得无法生存,首接关门不卖了。他们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之前赵林说把黄豆买下来,他们花钱买了很多黄豆,但没用。
他们那点钱太少,附近村民家里倒是没有什么黄豆了,但镇上和城里可不缺黄豆,价格也没见有涨,继续买进黄豆也没那么多钱。不买,家里的黄豆还要不要做豆腐,也是个问题。
赵林揉了揉太阳穴,听王秀英说他不在家这一个多月,赵大麦没少照顾家里,不用他干活,但是他时不时上门问一声也是好的。外人看到,知道两家关系好,也不会因为家里没有男人就背后动坏心思。
看在他这份心上,赵林都不好拒绝。打商业战,除了钱就是技术,钱他肯定是不会拿出支援赵大麦,但是技术却可以试一试。
豆腐不好卖,那就不卖豆腐,改卖其他豆腐制品,比如腐竹和臭豆腐。他提出俩个选择让赵大麦选,他个人是更看好腐竹,但赵大石却挑中臭豆腐,理由是这个成本低。
赵大麦也选择臭豆腐,只要学会这个,他和赵大石可以分开做买卖,也不用两家捆绑在一起。臭豆腐便宜,他们两家可以去不同地方卖,一个去镇上,一个去城里。
赵大石也赞同,不过他要去城里,镇上肯定生意差点。
赵林只负责出主意,俩人怎么划分地盘他不管。臭豆腐要先发酵,眼下这个天气,至少十天半个月起步,等发酵好才到后面的步骤。
赵大麦己经迫不急待想要开始,以后做出来的豆腐都不对外卖了,全都留下来做臭豆腐。赵林说不用这么急,先少量做个尝试,确定没问题再开始不迟。
他不听,对赵林他是盲目自信,肯定不会失败。
赵林觉得压力很大,没想到赵大麦这么相信他。为了不让他失望,他也得好好准备,每个工序都不能出错,只要发酵不失败,剩下的事就简单多了。
把赵大麦打发走,赵林总算能真正休息一会。
第二天一大早,赵林正准备出门去山上查看果树,结果被赵大麦堵门。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开门就提着一大桶豆腐站在门外。
这个精神倒是挺好,可是能不能不要突然站出来,把他吓得不轻。还好天己经大亮,这要是天色朦胧,还以为遇到鬼了。
来都来了,又是诚心请教,赵林也只能先让他进屋,把发酵的工序和要点说一遍,确定他学会才出门。路过赵天明家,知道他要上山,非要跟着一起上山。
他不在这一个多月,赵天明把山上的鸡照顾得很好,倒是果树的修剪,他不懂也不敢动手。
赵林拍拍他的肩,夸他己经做得很好,剩下的事不用太担心。修剪果树他亲自动手,马上就第三年,有些果树该结果了。这批果树结的果子也不知道好不好吃,不好吃就白白浪费几年时间。
还好他也没指望种水果发家,家里的收成大头还是养鱼、种藕,养鸡占比都不多。孵化小鸡也不算太赚钱,主要是鸡蛋不好收,太远运输不方便,近的几个村子都被他收完,想扩大产能都缺最主要的原料。
不能扩大产能,再好的技术也没用。
山上转了一圈,发现果树长势还不错,需要修剪的地方他看到顺手就拿工具剪了。这把剪刀还是他花大价钱请铁匠定做,和普通的剪刀有所不同,更像专业的园艺剪。
剪下的枝条赵林也没浪费,全都捡回去插扦,他也不求存活率百分百,只要有个百分之五十就又能多一批果树苗。山上还有空地,没有也可以在村里找个空地种。
村里种了果树,山上的果树结果后才不会被村里的孩子祸害。大人敢上山偷果子,打死都有理。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轻不得重不得,他义务给村里种点果树,就当做好人好事了。
插扦其实挺容易,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土质,插进去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注意保持水土湿润就好,剩下的一切就交给时间。
快的话十天半个月能生根,慢的话一两个月才能看到结果也正常。这个等待时间臭豆腐也要发酵好了,他可以教赵大麦下一步怎么操作了。
村里人奇怪最近赵大麦做的豆腐变少了,赵大石也不出门卖豆腐了,兄弟俩天天关起门也不知道研究什么。隔着高高的围墙,他们也看不到屋里发生什么,把赵大麦拦住当面问也问不出什么话。
一个个村民越发好奇,很多人打着买豆腐的名号上门,赵大麦每天做的一板豆腐根本不够卖,他想多做点臭豆腐都缺原料。想多做一板,被赵林劝住了,现在这样就很好,等学会他想做多少都行,没学会之前还是少投入资金更稳妥。
赵大麦老实听话,有过之前的几次经验教训,他也学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