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朱棣开始的限制!备战!
朱棣看着朱高炽一时没有说话,几次欲言又止,心头闪过一丝悲哀。
他难道就这么让自己的儿子这么害怕吗?害怕到都不敢跟他说话了吗?
如今朱高煦出去立国大汉,朱高燧出去立国大赵,身边就剩下朱高炽了,朱高炽为什么还这么害怕啊。
他前面对朱高炽确实怀疑多了些,因为如今只有朱高炽在这里了,没有人能够威胁朱高炽的地位了,他也担心
但他这样做有错吗?
满朝文臣,如今都是支持朱高炽的,他看着都怕。
也就是军权没有在朱高炽手中,朱高炽也知道不能沾军权,如今的关系才一直维持下去。
朱棣轻轻一声叹息。
“老大,你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在我面前,不用有什么顾忌。
老二和老三都不在了,他们也不可能回来了,就剩下你还陪在我身边,我这个老头子,又能对你做什么。
我们是父子,有什么话,我们敞开了说。
我们父子两人,要齐心协力,这样才能让大明富强。
若我们父子不齐心,谈何治理天下?”
朱高炽听着朱棣的话,面色上一阵潮红,隐隐有些激动,但在心中,却是格外的清明。
朱棣的性子,朱高炽自认自己非常了解,要是真的照朱棣说的这样做了,朱棣不会对他猜疑才是怪事。
只是如今朱高煦与朱高燧都出去了,朱棣没得选罢了,要选,也是让朱瞻基上来。
朱高炽也很清楚,只要不去碰军权,朱棣顶多就是说他吓他,不会对他做其他的。
尽管这样,朱高炽依旧没有因此就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依旧与往常一样。
因为就是只有他一个人在京城了,会让朱棣产生别样的心思。
朱高煦与朱高燧只是出去了,并不是真的人没了。
朱高炽不再去想,当即开口。
“爹,其实老二能够在外面打拼出一番事业,是一件好事。
老二的疆域越大,其实也相当于是大明的疆域越大,且外面的那些地方,蛮夷也稀少,老二想要治理,也并非易事。
稍有不慎,那些地方反而会反噬老二的大汉。
但如今大汉出现的火器,无论是火炮、火枪,还是比大明更好的战船,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郑和的舰队是大明最为精锐的水师,若是郑和的舰队尚且不敌,那么海战一旦爆发,大明恐难以是大汉之敌手。
我也并没有想与老二的大汉爆发什么冲突,老二的大汉越来越好确实值得高兴,但这些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大明的实力要在大汉之上。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大明也要掌握火炮、火枪,以及战船。
尤其是火炮与火枪,若是大明也能拥有,那么对付北方的瓦剌与鞑靼,大明将会更加占据优势。
而另外一点,则是老二是否还会继续扩张。
如今老二才出去这么几年,就这样了,若是大汉一直扩张下去,积少成多,大明旁边,将会出现一个极强的大汉。
加上大汉又有火器方面的优势,爹您应该知道,到了那个时候,哪怕老二不想,但老二
朱高炽说的也是真的,朱高煦的大汉哪怕连灭几国,但依旧无法引起大明的重视,因为那些小国,大明也可以做到弹指可灭,没有什么值得震惊的。
哪怕是朱高煦能够得到那些疆域,以及人口,但那些小国人口少,又是蛮夷,且地方也不好,粮食都种不出来多少,有什么用?
尤其是他提到的,灭国之后的治理,也不是那么好治理的,还要面临那些小国残余势力的反叛,只会牵扯大汉的精力,以及钱粮支出。
朱高炽最担心的,就是朱高煦集结那些小国的资源,全部用在大汉之上,同时不断外扩,当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再也无法轻视了。
大明与大汉,只能一强一弱,且必须是大明强而大汉弱,不然迟早要生祸端。
更不要说如今朱高煦展现出来的那些火器,朱高炽想想都是一阵头疼。
他也同样想不通,大汉怎么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些火器了?
朱棣仔细的听着朱高炽的意见,心中也是赞同,但他对朱高煦更加的看重。
朱高炽对朱高煦连灭几国不惊讶,甚至不介意大汉如今的疆域,但他可是很介意的。
当初他也这样想过,就是攻灭安南之时,结果朱高煦做出来的成效却是远超他的预料。
如今朱高煦又这样来,他可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轻视。
而且朱高炽是觉得大明可以弹指灭国,但大汉与大明可是不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些,已经完全可以证明大汉的实力,是真的不差了。
如今大汉有着这些疆域,大军也决不可能维持二十万了,必然会再度扩军,不然都无法驻守如今攻打下来的地方。
再加上朱高煦的行事风格,朱棣有一种直觉,那就是大汉的扩张,恐怕还会进行。
现在朱高煦没有去打麓川那边,而是开始了对南洋诸国动手,这就是一个信号。
朱棣也不再去想,如今最为重要的,还是大汉的火器,这是头等大事。
“老大,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传旨给老二,让他送三十门火炮,五千支火枪,并配备相应的弹药到大明。
北方鞑靼虽被压下,但瓦剌起势,对大明极为不利,需要火器灭敌。
另外再交付十艘最新的战船到大明,最后告诉老二,尽快解决麓川!”
朱棣也没有想着直接问朱高煦要技术,他知道朱高煦肯定不会同意,他还不想和朱高煦直接闹翻。
他现在所要的,就是能够装备神机营的同时,他再让工匠按照大汉的火器进行仿造。
包括大汉的战船也是一样的,大明到时进行拆解仿造。
朱棣并不知道其中具体有着哪些技术壁障,在他看来,到时大明跟着仿造,总能造得出来了吧?
至于让朱高煦尽快打麓川,那就是他想要借着这点,消耗大汉的国力。
麓川其实并不强,但奈何麓川山多林密,那个地形是一点也不好,大军的后勤补给压力也是非常的大。
朱高炽听着这话,却是一惊。
“爹,要这么多,还让老二尽快去打麓川,恐怕老二不愿,到时大明该如何自处?
还请爹三思,万不可在此时逼迫老二,不然大明与大汉之间,恐有战事发生啊!”
“不会的,他会答应的,而且只是让他给一些火枪火炮以及战船罢了。
不过老二肯定会砍价的,这事也要做好准备,只要火枪两千、火炮在十门,战船两艘以上,都可以接受。
同时我再给云南的李远,广东的何同传令,让他们做好大战准备!”
朱高炽神情无比的凝重,朱棣想要做什么,他已经知道了。
要是朱高煦连这些条件都不同意,那么就真的要开战了。
“爹,真的要这样吗?那可是老二啊。”
朱棣转过身,难得柔情的看向朱高炽。
“你不要再犯傻了,我并没有问他直接要打造的法子,而是只是问他要成品,若是连这些他都还不愿意,就只能让他回来了!
我不会杀自己的儿子,他犯了错,我只能将他带回来,亲自管教他。”
话音落下,朱棣神情无比的坚定。
因为连这些,朱高煦若是都做不到,那说明朱高煦真的有野心,他必须要在现在,将朱高煦的大汉给解决,再将朱高煦带到京城,从此让朱高煦做个富贵王爷。
他现在不得不做两手准备,他很清楚,如今的大汉,才刚刚起势,越往后拖,他即便想要解决,都难了。
朱高炽没有再说,他也想得到朱高煦强大对大明的不利,以及对他自己的不利。
但他不得不劝,因为他是大哥,决不能说出清理朱高煦的话语来,决不能让朱棣以为他容不下自己的两个弟弟。
朱高炽心头更多的还是无奈,他是真不想看见大明与大汉之间大动干戈,只要打起来,天下肯定会有议论。
朱棣本身就是靖难上位,到时又和自己的亲儿子打,名声就真的彻底臭了。
他同样也会面临议论,因为他是大哥,尽管有朱棣在前面吸引火力,但他同样也跑不了。
就在这时,朱棣的声音继续传来。
“如今满刺加与苏门答刺被老二所灭,郑和下西洋的中转枢纽消失,如今郑和的船队急需一处枢纽中转地,你以为放在哪里为好?”
朱高炽闻言,也只得放下心中所想,思考片刻,却是摇头。
“爹,我实在不知,对军略方面,不是我所擅长,且对海外之地,我也知之不深。”
朱高炽其实并不是没有想法,只是现在涉及军事,他不想参与进去。
朱高煦这档子事,让朱棣的疑心反复横跳,他不敢去赌朱棣不会猜疑。
朱棣看着朱高炽,最终也没有说什么。
“行了,下去吧,先去做好准备。”
“是,爹。”
在朱高炽下去后,朱棣气势一变。
“来人!去传成国公朱能入宫!”
朱能,自从被朱高煦的药救了之后,身子已经恢复,跟着朱棣参与了第一次北征,征伐鞑靼。
良久,沉稳的脚步声响起,朱能大步走了进来。
“臣,参见皇上。”
“这是汉王在大汉的最新动作,你看看。”
朱棣什么也没有说,将朱高煦攻灭两国,以及火器的消息交给朱能。
对于朱能,他是绝对信任的,作为当初他还是燕王时期就跟着他的心腹,哪怕之前与朱高煦关系好,他都没有丝毫担忧。
在大明,朱棣真正能够绝对信任的,就是眼前的朱能,镇守开平的郑亨,以及战死的张玉。
哪怕是姚广孝,都还不行。
朱能看完之后,瞪大双眼,满脸不可置信。
在消化了这些消息后,朱能并没有出声,因为他知道朱棣叫他来,肯定是有安排的。
朱棣见朱能看完,也是没有等朱能开口,当即出声。
“大汉如今过强,对大明并非是一件好事,但大汉强于水师,这点需要重视。
你准备好,去接管水师吧,将水师那些不好的,全部清理,务必要重新整编完成。
除郑和那支船队外,大明所有水师都由你节制。
你尽管放手去做,我给你先斩后奏之权,我只想要看到大明水师变得更强。
另外,之前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余去年病亡于大明,其子遐旺在我的册封下回到渤泥为王。
现在下西洋的中转枢纽需要重新寻找,渤泥国便是大明水师在南洋的中转站。
你后面布置一万军前往,替渤泥国解决东盟古刺过,占其港口,作为其中之一的中转枢纽。”
渤泥国,其实真不是朱棣最好的选择,但没有办法,满刺加与苏门答刺被朱高煦直接端了,丝毫没有给大明劝的机会。
如今他也没办法直接对朱高煦出兵,只能做出这样的部署。
除此之外,将渤泥国作为大明在南洋的中转枢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有预感,预感朱高煦会继续对南洋诸国动手。
现在朱高煦占据着马六甲海峡,又有强大的水师,就已经让他很难受了,要是再让朱高煦攻占南洋诸国,大明以后想要出海,都没有路了。
出海的路,到时都将会被彻底堵死。
大明原本其实并没有对海上有过重视,因为海外都是些小国,而且大明水师当世无敌,谁知道现在冒出来一个朱高煦的大汉。
朱能闻言,当即单膝跪地。
“请皇上放心,臣必定重整水师,必为皇上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
朱能没有丝毫的推辞,如今也容不得他推辞。
至于后面会不会和朱高煦遇上,也不是他所考虑的。
就算是真的遇上了,他也不会对朱高煦留情。
朱高煦确实救了他,他与朱高煦也确实关系好,但他更是完全的忠于朱棣。
朱棣点点头,随即又交代朱能许多,就让朱能下去准备。
随后朱棣又叫来锦衣卫。
“传旨郑和,在勃固国设立一中转枢纽!另一中转枢纽在渤泥国!”
“这封密信,亲手交到郑和手里!”
这封信,就是让郑和打探大汉消息的,随时给大明传递情报回来。
之前他可以忽略大汉的动作,但现在,他不能再忽略了,如今的大汉,值得他重视。
起码在大明没有能力能够造出那样的火器之前,大汉都将会是他一直盯防的目标。
“老二,想不到你能给我带来这样的惊喜啊。
那就试试吧,我知道你肯定不会甘心,要么打回大明靖难,要么,在外面我们父子两人好好比划比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