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朕身为皇帝,上对得起太祖皇帝,下对得起天下庶民!
朱棣此刻,心头的悲痛再次涌上心头。
江州的伏杀,他猜测是朱高燧,他没有想到朱高煦在永州还会再遇到,而且做得就缜密太多了。
朱高燧没有这个心思,那么这个人,朱棣脑海里顿时浮现了出来,那就是朱高炽。
有着朱高燧这个猜测在前,朱棣没有任何怀疑,在他看来,就是朱高炽也想要朱高煦死,尽管他想不到朱高炽有什么理由去做。
只是因为朱高煦在大汉的大军吗?怕朱高煦学他,再来一次清君侧、靖国难吗?
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啊。
只要想到这次可能会是朱高炽动的手,朱棣比刚才还要心灰意冷。
一个朱高燧就已经让他很难接受了,现在是让他更加无法接受的朱高炽。
想他自己,戎马一生,在北抵御鞑靼部与瓦剌部,时常率军打入草原,在漠北厮杀,战场上爬冰卧雪,护卫大明。
靖难之后,他兢兢业业,一心想着安定天下百姓,组织官员到地方维持稳定,下拨大量钱粮,又往各地派出监察御史,为治理天下,他宵衣旰食。
编撰古今第一奇书永乐大典,扩充辽东,灭安南,西北设立哈密卫,组织郑和下西洋,如今又在准备北征鞑靼事宜。
朱棣自问,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他想尽了办法想要做得更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为了皇室稳定,他有什么错,让上天这样惩罚他?
难道就因为他是篡位的吗?
朱棣不信,什么篡位,朱允炆要他死,难道他就不能反抗,只能等死吗?他要眼看着朱允炆葬送大明江山吗?
“哈哈,哈哈哈哈.....”
朱棣大笑着,红着眼双手叉腰,不断大笑着,充满了凄凉,又带着释怀。
他的两个亲儿子,可是给了他很大一个惊喜啊。
他以为兄弟自相残杀之事不会在永乐一朝上演,没想到终究还是来了啊。
此刻,朱棣甚至对朱高煦感到愧疚,明明朱高煦才是受害者,被迫出走大明,爹娘没有阻拦,都已经出去吃那个苦了,结果大哥要杀他,弟弟要杀他,他这个做老子的,还在不断限制他,防范他。
原本他最不放心的就是朱高煦,因为朱高煦的野心,他也担心,现在再看,朱高煦却是让他最为放心的。
为了大明,为了这个家,为了不让他和徐妙云操心,朱高煦主动离开大明,去那等蛮夷之地受苦。
越是想,朱棣心中越不是滋味。
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很快,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哪怕如今又来了一个朱高炽,朱棣都没有刚才那般久久无法回神。
回过神来,朱棣平静的看着有些诧异的壮汉,缓缓开口。
“你与朕说说,为何会活不下去,朝廷怎么不让你们活了,老朱家怎么不让你们活下去了。”
此刻朱棣对这个问题很是关注,眼前的人虽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他知道,肯定有很多人,和眼前的壮汉是一样的。
朱元璋为什么造反,他可是太清楚了,他自己就是在乱中出生的,他比其他任何人都要更加清楚,朱元璋那个时期的残酷。
他明明已经很努力的去做了,但为什么民间还是这样?
快六年了,快六年的时间了啊,为什么还是没有改变?
这壮汉也没有迟疑,当即将民间的事情缓缓说来,朱棣听得都心头诧异,有些赋税,他明明没有收啊,而且收缴的份额,也比他定下的还要大。
至于遭灾,无论水灾还是白灾,他都有下拨钱粮到地方赈灾,到了百姓手里,居然变得这么少,有时甚至没有。
朱棣双拳紧握,他知道,这中间,有人在贪啊,而且非常之贪,赈灾钱粮,私自收纳增多赋税,不管百姓死活,名目太多了。
朱棣此刻的心情,比朱高煦遭遇伏杀都还要愤怒,地方上的锦衣卫没有奏报,派出去的监察御史没有奏报,朝廷没有收到消息,他更是不知道民间是这样。
朱棣强压着心头的愤怒,尽量让自己看着和煦。
“你说的,朕都知道了,不过朕要告诉你的是,永乐元年的水灾,朕下拨了钱粮,以及其他物资,用来安置与救济灾民。
永乐三年再次发生水灾,朕不仅下拨了赈灾钱粮与物资,还派了工部的人疏通河流,以及修建分渠,以防再次发生水灾。
永乐五年,也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年的白灾(雪灾),朕下拨了五百万两银子,调集了周边府库的粮食,用于赈灾,以及安置。
朕可以告诉你,朕身为朱家人,从未忘记老朱家是如何起家的!
朕身为大明皇帝,也绝不会对自己的百姓不管不顾!”
在这方面,他朱棣,他敢说他上对得起老朱家,对得起朱元璋,下对得起天下庶民。
朱棣激昂的话音落下,朱能与朱武保持沉默,他们两个瞬间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三人听后,也是不可置信的看着朱棣,他们从来不知道,朝廷每次都下拨了钱粮物资,他们一直以为是朝廷对他们不管不顾。
朱棣的话,让他们久久不能回神,他们真的不知道,也没有想到,他们要反的朝廷,是真的在乎他们这些普通百姓的啊。
原本高傲不惧的三人,缓缓跪在朱棣身前,他们很清楚,朱棣身为大明皇帝,没有骗他们的必要。
他们的皇帝,还是在乎他们的,朝廷并没有不管他们,只是拨下来的钱粮物资,中间被那些贪官给贪墨了,才让他们的亲人被淹死、饿死、冻死。
想着这些,三个大男子汉,红着眼哭了起来,他们一直以为的罪魁祸首,害死他们亲人的凶手,如今却是真的在帮他们,只是那些贪官污吏不让。
想想他们之前想杀朱家的人,要杀朱高煦,铁骨铮铮的汉子,泪水流淌而下,想着自己要反朝廷,而没有想过去杀那些贪官污吏,一阵自责。
“皇上,草民愚昧,草民相信皇上。
草民自知会死,还请皇上,惩治那些贪官污吏吧,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没活路了,求求皇上,下去看一看,我们只想活着,只是想活着。
只要能够活着,只要有口饭吃,皇上您做什么,我们都是支持的。”
朱棣看着地上的三人,心头无比的复杂,只是想活着,多么朴素的愿望啊,这更是他的子民最为普通的想法,然而如今的大明,却是无法做到,朱棣只感觉一股揪心的疼。
他不想让百姓有口饭吃,能够活着吗?他比任何人都想。
他每日处理国事,不就是为了想要做到让大明百姓,都能够吃得上食物,不用挨饿吗?
但就这么一个无比寻常且普通的愿望,是一种奢侈,历朝历代,都没有做到的奢侈愿望。
哪怕他这些年来从未懈怠过,但距离这个最朴素的愿望,依旧差得太远太远。
朱棣也从来没有想过解决所有人的肚子问题,他只想着能够解决大部分人的肚子问题,朱棣都可以正大光明的下去见朱元璋了。
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的事情,凭什么必须要让他来解决?他还要北征的好吧。
心疼总算短暂的,眨眼间调整恢复过来的朱棣,当着三人以及朱能、朱武的面,缓缓开口。
“你放心,即便你不说,朕也一定会彻查到底,绝不放过一个贪官污吏!
现在北方鞑靼侵扰大明,朕要带兵去北征鞑靼,护卫大明边地百姓,下去看看的事情,后面若是有时间,朕会下去看看朕的子民,都是过得什么生活。”
朱棣这次没有说谎,以后要是真的有时间,他是真的想下去看一看。
当初还没有就藩时,他就曾跟着朱标到民间见过,百姓的疾苦,他是有一些了解的。
他并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帝王,只是许多时候,他也迫不得已与无奈。
这壮汉闻言,感激涕零的叩头拜谢着朱棣,哪怕他们三人明明会死,但他依旧感谢,因为这是他们的皇帝,没有忘记他们,只是被
随后三人又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壮汉出声。
“皇上,草民自知无法活,刚听皇上说鞑靼侵犯大明,皇上要是不嫌弃草民三人,草民三人愿入军,做那个冲在前面的人,为大明而战!
草民几人前些日子险些伏杀汉王,自知愧疚,死在战场,草民也再没有任何遗憾。”
“难得你们有此心,此事朕允了,不过待会你们得先去一个地方,将你们的知道都说出来,朕好派人下去清查。
对了,听你说话,你应该念过书吧?你叫什么名字?”
朱棣很是欣慰,这才是大明最淳朴的百姓啊,知道了是一场误会,不是他这个皇帝的错,听到大明有难,反而主动请求入军,朱棣很是欣赏。
要是这壮汉不提这事,他也肯定不会这三人活的。
这不是因为三人造反,也不是伏杀朱高煦,更不是对他不敬,他朱棣自认为自己还没有那么小气。
而是因为这人刚才提到了朱元璋,敢说朱元璋,他不能不管。
三人顿时欣喜若狂,他们本来就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没想到朱棣竟然答应了,尤其是朱棣所说的清查,三人更是无比的激动。
“皇上,罪民名叫李良,永州池陵县人,读过五年私塾,又学武两年,后参加一次乡试未中,又因念书与学武都是借钱所学,便开始打长工还债,在前年全部还清。”
朱棣更加欣赏了,读过书,还学过武,是个好苗子。
不过哪怕是个好苗子,他也不会这样放过,要么李良在战场上历练出来,要么,就战死沙场吧。
“李良,名字不错,朕记住你了,也期待你们的表现,现在下去吧。”
朱棣随即叫来侍卫,将三人带去锦衣卫。
三人在离开之时,又对着朱武先是一拜,随后又再行大礼。
“朱将军,请转告汉王,感谢汉王送罪民三人面见皇上,汉王大恩,罪民三人无法报答,必多杀鞑子,以感谢汉王!”
李良分得清他如今能够见到朱棣,能够知道这些,能够让朱棣知道这些,都是谁帮他们做到的。
朱棣他们同样感激,但更加感激朱高煦,尤其是他们还是想要杀朱高煦在前。
朱武同样还礼,刚才的三人,让他心中也是认可。
“三位放心,此言我必带给汉王殿下!”
随即三人下去,朱棣也站起身,明显不想继续待下去了。
这次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伏杀朱高煦的事情牵涉朱高炽、朱高燧,贪官污吏的牵连更是广泛,甚至布政司的布政使、监察御史、都指挥使,都牵连其中,已经不是小事了。
两件事,没有一件不是让朱棣不愤怒的,没有哪一件是简单的。
“今天的事情,绝不能传出。
朱武,你留在这里,待朕将事情处理完,到时你再回去,将朕的处理结果,带给汉王。”
“臣遵旨!/是!”
送别朱棣,朱能与朱武回到屋内,两人尽皆神情凝重。
“你现在立即派一个人回去,告诉殿下,让殿下等一等,千万不要兴兵,以此来要挟皇上,马上去安排!”
朱武闻言,不敢耽搁,他虽然想不到这点,但朱能这样提示,他本能的相信,因为朱高煦也让相信朱能。
朱能是真的担心,朱高煦是什么性子,他可是太清楚了,路上被人伏杀两次,怀有身孕的韦婉芸有危险,朱高煦一旦回到大汉,指定要兴兵,他现在只希望还赶得及。
而朱棣在回到皇宫之后,将所有人都赶了下去,一个在殿内沉思了许久,不断在想着朱高燧与朱高炽的事情。
至于那些贪官污吏,他并没有多想,反正查出来多少,杀多少就是了。
唯独这件事,让一时难以下决定。
思考不知多久,朱棣又来到灵殿,看着徐妙云的灵牌与画像。
当朱棣踏出灵殿时,眼神坚定,神情平静,仿佛已经想清楚了一般。
“传太子、赵王入宫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