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10章 朱高煦惊骇文武众人的瞒天过海闪电战!

朱高煦知道朱棣肯定会给他一个交代的,毕竟他到底是大明汉王,还是朱棣的亲儿子,这件事要是不严重处理,以后争相效仿呢?

尽管如此,但在这里该有的动作,也确实得有,不然怎么争取到对大汉更好、更多的利益?

朱高煦看着众人,缓缓出声。

“你们的想法,本王都知道了,本王告诉你们这件事,本意并不是让你们请命攻大明。

而是让你们明白,弱者被人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希望你们以后都能记住,然后一起将大汉变得更为强大,只有大汉强大了,不仅是本王,而是大汉每一个人走出去,他国都不敢轻易招惹。

面子是靠自己的争取来的,里子是需要本王与你们,一起积攒出来的。

今日大汉的弱小,本王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忘记,记在心间,然后一起齐心协力,发展大汉,壮大大汉,强国大汉!”

朱高煦为什么要当着这么多人说被伏杀的事情?就是想要让这些人深刻的记住。

这个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明白,经历了这么多朝代的更迭,只要看过书,都能知道实力的重要性。

而朱高煦想要所有人更加深刻的印在心里,唯有耻辱,才能让人知耻而后勇,不断进步。

他不想让所有人在后面看见大汉开始变得强大后就逐渐满足,他不想满足,他想要一直变强,越来越强,哪怕超越大明,也要继续保持变强的道路。

朱高煦不知道这件事能够让众人保持多久的动力,但他必须要试一试。

张辅与靳荣死死的握着拳头,作为武将,这点他们比文官看得更加清楚,国家懦弱与弱小,只会迎来周边的虎狼。

李定荣等人一脸凝重的记着朱高煦说的,发展大汉,才是绝对的重中之重。

朱高煦看着几人各自沉思,待到回过神来,继续说道:“此次的事情,也确实不能就这样不管,该有的态度,必须要有。

王斌、沐晟、朱荣三处的大军不要动,依旧保持布置,并且告诉他们,主动向大明边境移动靠近一些,但不可轻易发起战事!

当初本王回大明时临时招募的大军,张辅、靳荣,你们两人加快操练的进度,尽快形成战力。

记住,所有的准备,不是以出兵大明为目的,本王还是大明的汉王,是大明皇子,皇帝不会不给交代的。

做了这些动作之后,传令给王斌,从谅山大营暗中抽调三万军返回,直奔汉城(原安南西京)。

再传令沐晟,留下沐昂以及防备的大军,率领其余大军暗中前往汉城。

待两军集结完成,以沐晟为大帅,统领全军,王聪为副帅,对南掌发起进攻!

朱荣的大军暗中向顺州集结,汇合蔡福在占城的大军。

靳荣你亲自带两万军过去,为大军主帅,朱荣为副,蔡福的兵马不要过多调动,攻南掌中部偏南之地,同时注意吴哥王朝的大军!”

话音落下,除了粗重的呼吸声,所有人都目光惊骇,瞠目结舌的看着朱高煦,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呼吸都开始不自觉的加重、加粗。

每个人脑海里现在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朱高煦是什么怪物,他们不是在说着出兵大明的事情吗?怎么转头就换到南掌了?

而且这一出手,直接就是两路大军,加起来的兵力都已经达到十二万了,这明显是奔着灭国去的啊!

包括张辅在内,没有一个跟得上朱高煦的脑回路,直接被惊得呆愣当场。

逐渐回过神来,张辅是一脸的激动,一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一般。

其他的他不考虑,在只考虑战事的情况下,朱高煦的这招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简直太要人命了。

大军明面上做出那些动作,必然会吸引周边诸国的目光,诸国的人恐怕都在等着大汉与大明打一仗,打得是越惨烈越好,他们就可以来摘大汉的桃子。

而这个时候,肯定没有任何防备,因为大汉的大军全部集中在大明这边,也不敢来锊大汉的胡须,毕竟大汉要是转头来打他们,他们挡不住。

这周边最强的就是原本的安南,现在安南的坟头草都长出来了,那些小国必然不敢。

而大汉的大军实际上却是对南掌动手,一个本就实力不如大汉,大军也不多,战力也不如大汉,更是没有任何防备与准备,这打过去,简直不要再轻松。

此刻张辅脑海里都闪过了不少战术,要是大军轻装简行,保持推进速度,他敢保证,最迟三个月就能攻下南掌都城,半年结束在南掌的所有战事。

想到这里,张辅再也忍不住了。

“王爷,臣建议可以让沐晟与靳荣两位将军攻入南掌后,加快行军,只带干粮,用战马来携带一部分军资,大军的攻势不要停,同时派军穿插到南掌腹地。

那时的南掌必然慌乱,穿插进去的大军必然可以出其不意,在轻装简行,保持进攻速度之下,可在南掌没有彻底反应,大军集结之前,直接攻破南掌都城!”

张辅的话,顿时让其余人全部回过神来,靳荣第一个站出来赞同。

尽管不知道朱高煦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突然之间不管大明了,而是出兵南掌,但他可是其中一路大军的主帅,靳荣可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王爷,臣赞同,臣必定全速攻下南掌之地!”

武将同意,李定荣等人顿时慌了。

“王爷慎重!出兵灭国南掌,事关重大,且调用如此之多的大军,仓促之间,粮草物资都需要准备啊!

尤其是我们没有出兵之名,骤然灭国,恐会引起周边诸国恐慌,相互联合针对大汉,应先发王诏通传天下才是!”

李定荣此刻是真的有些反应不过来,事情转变得太快,快得根本没有让他有思考的空间与时间。

这番话,是他本能的劝阻。

出兵他不反对,但需要准备周全,更需要师出有名。

周岐凤也随即急声说道:“王爷,如今还是先应对大明才是要事,且如今大汉初立,更应该集中钱粮发展民生才是,贸然出兵,不利大汉,请王爷三思而行!”

朱高煦看着文武顿时分成两种意见,不再如刚才的团结一致,也是笑了。

果然,大多数时候,文武是真的思想不同,经常对立在一起。

有首歌唱得好嘛,白天不懂夜的黑,文不懂武立功的心,武不考虑综合,只考虑打仗一般。

看着下方张辅、靳荣带头的都督府,与李定荣、周岐凤带头的文官‘辩论’了起来,听了一会,最终挥手示意两边打住。

适当的辩论有益身心健康,时间久了就容易上头了。

两边人说的话他其实都认可,尤其是让他都有些惊讶的,就是张辅说的,简直就是翻版的闪电战啊。

正面奇袭撕开缺口,大军穿插,直奔南掌都城,趁着南掌来不及防备,大军来不及集结,就直接结束战事。

这和他想的,基本是一模一样的,他也是打的这个主意,才敢在这个时候,这样用兵啊。

因为李定荣与周岐凤说的同样是事实,大汉如今这样出兵,钱粮物资不足以支撑,时间一旦过久,直接就得崩。

“你们先听本王说,如今出兵大明,不现实,本王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大汉的实力还是太弱小了些。

而且本王有把握,皇帝会给大汉一个交代的,此事无需担心。

而要增强大汉的实力,首先大汉就得扩大疆域,扩大人口。

想要发展,人是根本,人口更是重中之重。

而且你们还不知道,在大明时皇帝已经下令了,大汉的大军,不能超过二十万,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军,总数加起来不能超过。

但只要打下南掌,不仅可以扩大大汉疆域,还能得到大量人口,到时在南掌部署大军,大明又如何而知?

且即便以后某一天大明知道了大汉疆域扩大,但那时大汉有多少大军,大明又真的能够查出来吗?

大明对外的联系,主要依靠各国的朝贡,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带回消息,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至于出兵的借口,还需要想吗?

大唐之时,如今的南掌有十余县之地都属于大唐安南都护府,如今南掌拒不归还,我们便收回来,这个理由够了吧?也不会引起其他诸国的紧张了吧?”

朱高煦一脸严肃的看着众人,出兵南掌,这也是他刚才一个人思考时想到的。

如今荣耀点的获得,仅仅只靠内部发展,他发自内心的觉得慢了,若是这样等下去,大汉何年何月才能发展起来?

打下了南掌之后,他也不准备匆匆发展南掌之地,等有了杂交水稻,再去用心经营,如今他只想快速获取荣耀点。

南掌之地,可就比占城大多了,而且人口也有数百万,只要打下来,他的荣耀点可以快速获得一大笔,这才是他需要的。

有了荣耀点,他就能先兑换农作物出来,先填补粮食不足的空缺,稳定百姓,安居乐业,逐渐发展商业,经济就会逐渐上升,国力越来越强,他得到的荣耀点就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他现在就是缺少一大笔荣耀点,让他能够直接解决粮食问题。

说到这里,朱高煦继续开口。

“另外皇帝还给了大汉一个任务,那就是在五年之内解决麓川时常兵犯大明的问题。

而想要解决麓川,就必须要从南掌过去,这也是不得不先攻南掌理由!”

朱棣既然给了他任务,那他就顺着做下去就是了,先解决南掌,至于什么时候解决麓川,到时候再说了。

反正都是扩张,对他而言也是极为需要的。

如今他根本就不需要去考虑地域是否富庶,只要扩大的疆域不小,只要能够获得人口,那就是他的目标。

李定荣与周岐凤闻言,反对的话也说不出口了,这不仅是朱高煦的决心,更是朱棣下达的任务,他们没得选。

至于出兵的理由,朱高煦这个理由很充分,可太充分了,南掌这是霸占汉人疆域,罪应当诛。

而且如今有这方面牵扯的,周边就只有一个南掌了,以这样的理由出兵,确实不会引起他国的紧张。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汉虽然干不过大明,但大汉周边诸国看待大汉,跟大汉看待大明是一样的,同样打不过大汉。

只要大汉不将目光放在他们身上,这些小国就已经的举杯庆祝了,还敢来找大汉的茬?

这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的道理。

只是李定荣依旧眉头紧皱,满心担忧。

“王爷,若真的是这样,出兵南掌也自无不可,但攻下南掌后,需要大量官吏进行管理,如今的大汉,想要一下将官吏配齐,恐是难事。”

李定荣担忧的就是这点,打下来容易,但打下来之后就是大汉疆域了,对于大汉疆域扩大,他也乐于看到,毕竟如今的大汉疆域太小了些,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没有一个人是满足的。

都是从大明出来的,看看大明的疆域,再看看大汉,简直就是磕碜。

但打下来之后呢?总不能不管吧?不然那有什么意义?

而只要去管,就需要官吏,还需要钱粮,治理发展并不是说说就行了的。

如今的大汉,在李定荣眼中,再去管理一个不比大汉疆域小多少的南掌,这难度着实有些大了。

而朱高煦听到这里,顿时一拍大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定荣你提醒本王了,在大明时皇帝答应本王要送一批读书人到大汉的,虽然没有为官治理的经验,也不是举人出身,但大汉就是需要啊。

回来的时候,这么大的事情本王给忘了!

不行,得派人去一趟大明,把这些人要回来,而且得多要一点,并且代表大汉,去问问皇帝,伏杀本王的事情该怎么处理。”

朱高煦是真的拍大腿,当时就记得早点走了,这事他还真没有想起来,想想都亏。

朱高煦环视众人,想着该派谁去。

虽然他已经让朱武回大明说这事了,但那是代表的私人,如今得代表大汉才行。

虽然是大明的藩国,属于大明的一部分,但好歹也是一国,该有的流程还是得有。

朱高煦看向一人。

“周重,此事交由你来负责,你下去准备准备,明日启程出发去往大明。”

周重,他汉王府原本跟过来的人,原本担任汉王府的典薄。

周重当即站出,肃然应下:“臣遵诏!”

看着周重,朱高煦满意的点点头,能够做好典薄这个该做的事,能力也足够担任使者去往大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