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96章 朱高煦意外又惊喜的收获,条件交换

朱高煦听着朱棣的问题,直接笑了,一点都没有在朱棣面前忍。

他是真的忍不住了,刚才他想到的那些,在朱高煦看来可能性已经非常的大了,因为只有那样才能解释姚广孝为什么会答应朱棣的这个要求。

什么姚广孝只想大明更好,只为大明,其他的都没有考虑,他知道姚广孝就不是那种人。

已经归隐的姚广孝,只要自己不想,朱棣不管用什么办法,都是没办法逼出来的。

朱棣要是敢对已经归隐的姚广孝还动手,那朱棣就真的到头了,名声彻底烂了,

肯定也是姚广孝与朱棣达成了某种一致,才会出现姚广孝成为推行摊丁入亩的主持人。

现在朱棣问他这个问题,他不信朱棣与姚广孝考虑不到。

“爹,现在问这个还有意思吗?你和姚太师都能够想到的,又何必来问我呢。”

“老二,你想得太多了,这是好事,也不好,在大明实行的摊丁入亩,与大汉的,不一样。”

朱棣看得出朱高煦心中已经对他有成见了,随即开始说起大明版的摊丁入亩。

朱高煦仔细听完,内心顿时舒缓开来,搞了半天,朱棣是实行这样的摊丁入亩啊。

不搞藩王,不改变宗亲俸禄制度,不动武勋,不动官员,士绅、富商只动一部分。

他现在都快被朱棣给整无语了,原来是这样的摊丁入亩,果然还是这些人会玩。

重要的不去改变,就拿

现在大明的人口并不多,北地空余的土地也确实不少,这样做,确实可以在不用动现有权贵利益的情况去做,可是大明的人口一旦增多呢?

只要大明休养生息几年,人口必然是增长的,这个摊丁入亩,怎么看,朱高煦都觉得是个笑话。

他也不准备去纠正了,既然是朱棣与姚广孝深思熟虑过的,那就随便吧,反正大明也不是他的,他的良知也没有泛滥到与朱棣争这个,他只管好自己大汉那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

现在让他背那个锅,朱高煦顿时好受多了,正好以后等大汉发展起来了,还可以让大明的人看看,什么叫对比。

那时候就不是背锅了,那时候是这些人都要开始眼红大汉了,顺带还能从大明吸引人到大汉之内。

短期看对他不利,长期看对他可是太有利了。

不过尽管如此,他相信朱棣肯定想不到大汉今后的繁华昌盛与强大,现在朱棣要准备让他背这口锅,那必须得拿出诚意才行,他也不是任由朱棣这样安排的。

而述说的朱棣,在说完之后,神情肃然的看向朱高煦。

“老二,摊丁入亩这个法子,是你从你的大汉传到大明的吧?你认可大明的摊丁入亩吗?”

“爹,你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我就直说了吧,你要是让我就这样顶上来,我不同意。

除非爹你开放大明与大汉的贸易往来,不仅是陆路,还有海路,开放后不能干涉正常的贸易往来。

且大汉国虽属于大明,但大汉所有的一切,都由大汉国自行做主。

爹你若是同意,那我就答应。”

这两个要求,是朱高煦很是看重的,如果能够得到,那这次回来,在他看来就是值得的。

哪怕他知道以后的大汉肯定会富强昌盛,但现在,大明比大汉强,各方面比大汉好,是事实,贸易是他后面发展大汉的关键。

而大明作为贸易对象,可以快速提升大汉的经济,虽然也会让大明从中富裕一波,但却是共同受益者。

但大明又有禁海令,除了郑和的舰队,其他人不能出海经商,这就会让大汉自动成为贸易的枢纽,因为只要朱棣答应,那些人就会涌入大汉,通过大汉对外进行贸易。

外面诸国,也会来到大汉,实行彼此互通,大汉将会成为世界贸易的集中地。

商业起来了,关税、商税、大汉自带的贸易,他再弄出一些新商品,大汉民间的手工业以及其他行业也能快速发展,这些才是朱高煦想要的。

本来他还在愁,大汉发展该怎么发展,因为若是没有大明的参与,大汉即便有着得天独厚的工艺产品,也很难真正将商业发展起来。

主动与被动,是完全不一样的。

本来他只想的是这次回大明只要成功再返回大汉就是成功,没想到在这里居然还有意外惊喜。

商业的发展,大明本来也不重视,这次让大汉与大明开放海贸,彻底放开贸易往来,其实对大明也有利,但对他更为有利。

至于第二个条件,朱高煦想的就是不让大明以其他任何理由干涉大汉。

那些士大夫,最喜欢用大义之名了,他知道得清清楚楚,现在他就是要让那些人没法再用。

只要与大明贸易展开,外面诸国的商人逐渐进入,大汉的发展,肯定不会差,加上关税、商税,到时候难免会让人眼红。

而那时的大汉实力能不能与大明比肩,他也没有太大的把握,这个时间与实力,不好把控。

与其被动,不如解决这个被动,起码要让大明不能那么轻易的下场干涉大汉。

甚至于为了不让朱棣多想,大汉内部剩下那个他已经锁定的人,他也没有提出让朱棣调回去,朱棣想要安插,让朱棣安插就是了,他让朱棣放那个心。

哪怕是朱棣北征,给朱棣送银子,他也舍得,打鞑子这是大义,他支持,因为无论如何,他也是汉人,他还是大明的汉王。

而且只要商业做好了,那些钱就是小钱了,他也不在乎,让朱棣去做那个征北大将军,让朱棣打到斡难河,他是非常支持的。

但前提也就是朱棣,换成朱高炽与朱瞻基,朱高炽他还能勉为其难,真打鞑子他也给,至于朱瞻基,想都不用想,没门!

至于他返回大汉的事情,之前的交换已经做到了,他可不想拿一个已经交换好的条件又拿来交换这个。

朱棣听着朱高煦的话,心头一时也有些诧异,是真的挺惊讶的。

其实他都做好了与朱高煦讨价还价的准备了,因为他没有能够忽悠到朱高煦,已经做好了朱高煦狮子大开口,然后一番争论后再去答应朱高煦的条件。

毕竟这次的事情,可不像是表面那么简单,只要朱高煦应下来,朱高煦就彻底不要想着回大明的事情了,这也是彻底断绝了朱高煦的野心,以达到保证这三兄弟不会兵戎相见。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对朱高煦是真的想办法限制了,基本是明着暗着针对。

想着这些,再听到朱高煦这样就答应,朱棣笑了,笑得无比的高兴。

朱高煦能够这样答应,足以说明没有那个野心,只要没有那个野心,朱棣还是喜欢他这个二儿子的。

“老二,你让我很是意外。”

“爹,你以为我会激烈反对?会狮子大开口?

人心中的成见,果然就像是一座大山呢,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你们却是不信,现在,该信了吧?”

朱高煦有感而发,他已经向朱棣表明了几次心意,他却是无心与朱高炽争夺大明,奈何朱棣就是不信,屡屡抱有疑心。

就因为之前他的作为,这种成见,不是一座大山,又是什么?

而朱棣的这句话,也让朱高煦暗中松了一口气,朱棣能这样说,说明他提出来的条件,稳了。

朱棣听得一愣,越是品味,他越发的认同。

“臭小子,书没有念多少,说的话倒是有道理。”

人心中的成见像一座大山?

他是真的认同,他自己,曾经又何尝不是被这样对待过?

他是真的意外这话是从朱高煦嘴里说出来的,要是朱高炽说出来,他反而不会惊讶。

毕竟之前朱高煦的莽夫印象,是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朱棣不再去想,肃然说道:“多看书是有用的,当初你爷爷就是小时候没机会,才会严格教导我与你的那些伯伯叔叔。

哪怕是你们在京城之时,同样如此,你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吧?

这些就不说了,你的这两个条件,让我很难办啊,禁海令是你爷爷定下的,他老人家定下的,我破坏,不合适吧?

而且你的汉国,国便是国,还要称大汉,你觉得合适吗?”

朱高煦听着朱棣的话,此刻他想打人,让他多读书?

从小到大,除了这次朱棣教育他了,什么时候朱棣关心过他这些事?都是徐妙云在关心。

尤其是听到后面,什么禁海令是老朱下的,破坏就不合适?

朱棣破坏朱元璋定下规矩的事还少了?那时候朱棣怎么不想想这些?

还有他的大汉怎么了?招谁惹谁了?

别的国不能加‘大’这个字,但他是朱高煦,好歹也是大明汉王出去立的国,叫大汉不行?

朱棣现在把这些拿出来说,摆明是想要得到更多。

朱高煦也不甘示弱的看着朱棣,眼中满是坚定,他已经退了很多步了,再让他退步?还想让他服软?

不可能!

虽然这个事对他是有利的,但现在正常思维下的真实情况是,他才是受害者。

朱棣还想让他说句服软的话?想什么好事呢?

朱棣看着朱高煦不说话,就这样面无表情的看着他,又等了片刻,最终一叹。

“臭小子,你就不能体谅体谅我这个老头子?

罢了罢了,我已经背负了不少骂名,也不在乎多背这一个了,只要你能明白我的苦心便是。

你的要求,我同意了。”

看着朱棣多愁善感,似乎是为了他才这样做的,朱高煦是真佩服朱棣的脸皮之厚。

还明白朱棣的苦心?这是又当又立啊。

大汉国本来就是大明的一部分,这哪怕是朱高煦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只不过在大汉实行的是大汉的制度。

本身就是大明疆域之内,朱元璋的禁海令,有用吗?

大明自己和自己开放经商贸易往来,根本就不会破坏这个规矩,说得朱棣好像为了他受了多大的委屈一般。

至于大汉的称呼,这个他也承认,反而要更难一些。

别看这一个字,就是极大的不同,汉国与大汉,是本质上的区别。

朱高煦也没有说什么,只要朱棣同意,其他的,朱棣开心就好,随朱棣表演了。

对于那些虚的,他看得非常的淡,他只在意实际得到或者失去的,这才是真正关乎根本的。

因为朱高煦很清楚一句话,当你强大时,无人敢反抗时,自有大儒出来为你辩经。

当弱小时,做什么,说什么,都是错的,别人总能找到理由来反驳你,然后再反手占据大义,将你定义为各种坏的根本。

唯有自身实力强大,才是根本,弱小,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

“爹用心良苦,儿子知道了,定然不会辜负爹的期待。

大明的摊丁入亩,我自愧不如,我之前也不会这些,需要学习的,确实还有很多。

姚太师那里出了结果,爹你可得来信给我说一下,我也想借鉴一番经验。

第一次处理这些事务,太多我都不会,底下能用的人也少,现在各地的官吏都还没有配齐,只有坐到这个位置,才知道爹你和老大的难啊。

对了爹,你能不能让我调一些读书人?

大明不缺,我那里缺得很,政令都无法实行到

朱高煦夸赞朱棣,夸着大明版的摊丁入亩,朱棣不就是想要这些嘛,昧着良心夸一夸,没大碍。

最后也算是他被朱棣整了这么多,提出的一个小要求了。

朱高煦也是试试,不行就算了,要是可以,白赚。

朱棣听得一脸的笑容,朱高煦在外面的难,他能理解,他欣慰的是,朱高煦总算肯跟他说自己的难处了。

毕竟明里暗里,前前后后针对了朱高煦这么多,现在朱高煦有这么一个小请求,他也不介意展示自己的大度。

“你的难处我知道了,这样吧,在你后日返回之前,我给你调一些读书人。

不过你也要有一个准备,毕竟能够去你那里的,不会多,而且也没有什么经验,需要你自己去培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