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朱棣与朱高煦的退让
朱高煦此刻直接摆烂了,尽管他心中其实不想这样做,他不想在这个阶段做出那种不理智的事情。
但是现在他必须要让朱棣知道,一味的得寸进尺,他就直接掀桌子,大家都别玩了,要难受一起难受。
从理智上来说,他应该隐忍,朱高煦知道朱棣也是这样想的,才会对他提出这样的要求,虽然是交换,但他本来就已经锁定范围了,这个交换在他这里值不了那么多。
一忍再忍,不会换来别人的同情,只会让别人更加肆无忌惮,什么卧薪尝胆,什么忍辱负重,他不要,他不是实力悬殊到完全不能还手,朱棣想要彻底吃下他的大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他没有大汉,在京城就是如今现在的情况,他或许会忍一忍,但目前还根本没有到那一步。
这次给了三百万,下次就是五百万,八百万,当他的大汉都是银子做的啊?真的是想多少就能有多少啊?
还要让他在外面给大明敛财,让他做事还想要这样压榨他是吧?真当他没有脾气的?
他虽然没有朱高煦原身的脾气那么暴躁,也不轻易动怒,但不代表他没有。
而他也有回去的后手,大不了出了皇宫就开始启动,说干就直接干。
他一个光脚的,还怕朱棣一个穿鞋的?
他更想看看,朱棣敢不敢那样做,一旦做了,朱棣这个皇帝,名声彻底完了,什么北征的大业也别想了,大明天下更加民不聊生。
如今的大明,他可是知道,之前还没有离开大明时,天下就有多地爆发起义,尤其是浙西之地,以及湖南、广西等地,起义规模虽然不大,朝廷镇压得也快,但不是没有的。
要是朱棣动了他,大明各个藩王,恐怕晚上都睡不着觉了,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放过,更何况那些藩王?
就是朱高炽与朱高燧,恐怕都得有想法,今天是他,明天会不会是他们两个呢?
他现在表现出来的摆烂,也不是真的就摆烂了,他笃定朱棣不会这样做,他才做给朱棣看的,表达自己决心的。
但凡朱棣不贤明,他反而不会这样做,因为没有那个能力的帝王,是真不会考虑那么多的。
就是因为朱棣在历朝历代皇帝里面都能够排得上号,他才敢,一个考虑全面的帝王,反而会更加的慎重,不会冲动,更不会意气用事。
但朱棣这样的帝王只要决定了就是狂风暴雨,狠的时候也格外的狠,别人不敢做的,这样的皇帝在辨明得失之后就敢做。
朱棣此刻也深深的看着朱高煦,朱高煦这么激烈的反抗,他也确实有些意外。
因为在他眼中,朱高煦俨然就是任他宰割的羔羊,尤其是朱高煦的改变,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君王,应该会忍辱负重才是,没想到居然直接硬钢他,是一点都不退。
朱棣并没有生气,他是真的没有生气,这个性子,和他之前是真的很像,之前还是燕王时候的他,何尝不是这样?
当初被朱元璋抽,被朱标抽,他也是这样梗着脖子硬钢的,虽然最后他没有钢过,也被讲道理,但和现在的朱高煦,是真的很像。
他本来也没有想过朱高煦会全部答应,他的意外只是朱高煦直接不和他讨价还价了,而是直接表明了赴死的决心。
他这三个儿子的性格,他还是清楚的,这样的事,也就朱高煦,以及朱高炽能够做得出来了,别看朱高炽表面和煦,硬起来的时候比他都硬。
只有朱高燧深谙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道理,在他面前永远硬不起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不过欣慰归欣慰,朱棣心中还是有些生气的,他都这样说了,还给了朱高煦交换的条件,又让朱高煦回去,连三百万银子都不愿意支持他北征,这是他亲儿子?
明明朱高煦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布置也都被他知道的一清二楚,这人还敢在他面前大放厥词?
“老二,你让我很心寒啊,你都不肯帮我了吗?
看来是我对你的教导还不够啊,看来我得让你留在我身边,对你多教导教导了。”
朱棣玩味的看着朱高煦,他倒是想要看看,朱高煦凭什么硬钢他。
至于杀朱高煦,他从来就没有想过,他杀朱允炆不会犹豫,但自己的儿子,哪怕真的就造他反了,他也不会杀的。
朱高煦看着朱棣玩味的笑容,他知道朱棣这是在赤裸裸的威胁他,也没有丝毫的惧怕,反而是笑了。
“爹,锦衣卫也是人,是人就会出错,你真以为我回来就那些准备吗?你真的就知道全部吗?
而且即便你全部知道了,我可以向你保证,这里的事情会传回大汉,我和汉王妃会第一时间下去见娘,这个消息必然会传遍大明天下。”
朱棣看着朱高煦坚定的眼神,一时默然,心中更是揪心的痛。
他明明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为了老朱家,朱高煦怎么就不明白呢?何至于这样对他?他们的父子关系,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
朱棣很痛心,朱高炽不理解他,满朝士大夫不想理解他,就连朱高煦这个当了几个大王的人都不理解他,想着朱高燧才会无条件的听他的话,朱棣一时寒心。
想着想着,朱棣的情绪也逐渐爆发,气势更是在逐渐散发而出。
他身为大明皇帝,世间万物,都是他的,他又何须别人理解,即便是他亲儿子,不理解便不理解吧,他始终坚信,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当世,所有人都没有那个资格来评判他!
纵然与世为敌又如何,当初他能依靠八百府兵,装疯卖傻吃屎,到如今的大明皇帝,纵然天下皆敌又何妨。
不尊帝令者,杀了便是!
朱高煦看着朱棣的气势逐渐爆发,杀意越来越重,心头顿时一沉,他知道,不能再让朱棣这样想下去了,不然要糟。
朱棣这样的皇帝,那份心性只要爆发出来,就真的什么也不好使了,那时的朱棣,是真的能够做到无情无欲。
“爹,三百万两银子太多了,大汉真的拿不出来,大汉的子民,我不可能不管,就像爹你不可能不管大明的百姓一样。
这次回去,我可以拿出一百万两银子,若是爹后面需要北征,前提是北征鞑子,只要打鞑子,我可以给爹支持银子,可以按照三百万两给爹你送过来!”
朱高煦满是无奈,他也没有想到,他差点搞出来一个最终形态的朱棣。
就朱棣都是这样的,他现在都不敢想朱元璋、李世民那种皇帝,又是怎样的人。
果然能够排得上号,竞争千古一帝的人,真的是有自己特殊的一面,刚才朱棣那气势,他敢说,历朝历代能够比一比的皇帝,恐怕都没有几个。
但即便是这样,朱高煦也仍旧没有直接答应,从三百万砍价到一百万,这个他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朱棣还会带回去一个奸细。
至于后续给三百万,他清楚,后面朱棣的北征,基本都有间隔时间,五次亲征蒙古,前三次频繁点,后两次中间间隔了不少时间。
而且对于打鞑子,他其实是赞成的,他的大汉也就是没法,不然他都想去打。
若是朱棣只是单纯的压榨,那他不管朱棣是什么形态,他都不会答应,唯死而已。
其实朱棣要是一开始开口就一两百万两银子,他或许都答应了,偏偏要卡在他的底线那里试探他,他不炸毛一下表达自己的决心,朱棣得寸进尺起来,他更加难受。
朱棣闻言,那逐渐凝结而成的气势,缓缓内敛消失。
这不是消失了,没有了,而是能够收放自如。
“哈哈,老二,还是你知道心疼我这个老头子,行,就按你说的,这次就一百万两银子,以后我北征,每次三百万两。
不过这次你得把冬季作战的装备给我点,你那里不是有几万套嘛,给我匀三万套过来。
顺便你让李远回来,他的脑子好使,作战也勇武,北征的时候,需要这样的人为将。”
朱棣也没有想过将朱高煦逼得太狠,他只是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
朱高煦那里不是他关心的重点,朱棣真正关心的,依旧还是瓦剌与鞑靼,毕竟他已经在着手迁都,迁都不仅是因为他的老巢在北平,更是因为他要着重防范北方的瓦剌与鞑靼。
朱棣有一点看得明白,王朝的瓦解除了内部的起义,最大的外患就是来自北方,历朝历代都是,尤其是前宋。
帝都北迁,在他看来,可以更好的防范来自北方的威胁,因为国都在北平,那么对北方的防范,他相信,今后任何一代皇帝,都不会也不可能忽略。
朱高煦的限制,他已经做了,又是他的嫡子,他已经做好身为皇帝又为父亲该做的一切,以后的事情,他也管不着了。
即便他刚才心态与心性出现改变,但他依旧不想将朱高煦逼得太过,不符合他与大明的任何利益。
朱高煦已经退了一步,他也不妨退让一步,维持稳定。
尤其是朱高煦说的那句后手,朱棣是真的意外,朱高煦竟然还有着其他他不知道的准备。
朱棣心中又有些欣慰,不将生死交给别人,这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该做的。
而锦衣卫却是没有查出来,这还是在大明京城,朱棣对锦衣卫又很失望。
朱高煦看着朱棣稳定下来,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他知道朱棣出现变化了,现在即便看着和之前一样,但心性绝对和之前有变化。
但这些,朱高煦不想去关注了,朱棣现在退让这一步,他返回大汉已经没有了阻碍,朱棣的变化,与他的关联已经不大了,那是朱高炽面对的问题。
朱高煦也有意外,他没有想到朱棣一百万两银子都会答应,他还以为朱棣要跟他讨价还价一番,他心里能够接受的数字还是两百万两呢。
朱棣提出的李远,朱高煦也没有多大意外,这本身也是在他锁定范围之内的,但心中还是有些不是滋味。
李远啊,朱高煦还记得当初离开京城时,李远对他说的话,什么他几度在战场上的救命之恩,什么想要在大汉封侯,什么没有退路了,朱高煦现在想想,都觉得好是荒唐。
他就说嘛,放在大明堂堂的安平侯不做,跟他一起离开大明,跑到安南那偏远的地方去。
侯爵之位呢,放眼整个大明,能有侯爵之位者,又有几个人?
立国大汉后,他可是一点都没有亏待李远,一军主将,如今只是王斌的副将,跟随王斌一起在大汉北地防备明军,后又在谅山整军备战。
难怪朱棣对他在边地做的布置那么清楚,兵力也知道得无比详细,恐怕谅山五万大军的兵力分配部署,朱棣全部都知道了。
他扪心自问,自己对这些愿意跟着他一起到大汉的人,都非常的好,就连他的绝对心腹王斌、靳荣,都是有些比不上的。
李远为王忠副手,本来是他本能的防范,过后他都准备让王斌与李远分兵,李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了,给朱棣透露消息,是真就一点也不帮他隐瞒啊。
难道就因为短暂的给王斌做副手,心中不满吗?
朱高煦又有释然,或许是吧,毕竟李远是安平侯,王斌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他王府护卫队的统领,在大明的时候,根本没得比。
朱高煦也不再去想,朱棣调回去也挺好的,起码大汉内部少了一个隐患,大汉即便没有了李远与李远带来的心腹,依旧不会有什么影响。
而让朱高煦难受的,只是调走了一个李远,那就说明张辅、王聪、王忠三人之中,还有一个人,而且是比李远更加清楚他的布置的人。
朱高煦很快就已经锁定了,在大汉能有那个能量的,能够知道得无比透彻的,除了那个人,他想不到其他人了。
只是确认之后,朱高煦心中更加心寒。
朱高煦看向朱棣,缓缓开口。
“爹,你要不再调一个人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