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92章 朱棣的要求与条件,要赴死掀桌子的朱高煦

大殿内,朱棣此刻非常的高兴与欣慰,让人端来酒菜,与朱高炽、朱高煦尽情的喝着酒。

三人欢声笑语的聊着,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北方的瓦剌与鞑靼,朱棣一时怅然。

“老大,老二,你们长大了,以后可要帮我分担分担,如今北地的鞑靼不安分,老大你要做好监国的重任。

我知道国库缺钱,但北患问题必须要解决。

老二你在外面,想办法给我弄点军费回来,让我灭一灭鞑靼的威风,可好?”

朱高煦听到这里,顿时笑不出来了,这个朱老四,是真的好想法啊,现在还让他开始出钱了,这是让他在外面给大明弄钱吗?

朱高煦自认自己也是有脾气的,哪里能够答应。

“爹,大汉如今也缺钱啊,不仅缺钱,粮食也缺,大汉本就初立,民心不稳,之前安南各地的百姓饱受饥饿,才会纷纷起义。

我还想着怎么跟爹你说这事,给我从大明拨点钱粮和物资到大汉,外面苦啊,不像大明这般富饶。

爹你看,大明那些官绅、富商,还有各地的藩王,哪个不富有啊,我已经是大明最穷的藩王了。”

朱高煦述说着大汉的苦日子,其实并没有这么苦,困难虽然有,但也没有这么困难,但朱高煦不想当这个冤大头。

而且朱高煦还给朱棣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去找大明的官绅、富商、藩王拿钱。

这在大明也是一个事实,大明朝廷国库没钱,内府基本靠郑和下西洋展开贸易,内廷的钱不少,但这些钱是朱棣私人的。

而在民间,官绅、富商、藩王确实是有钱有粮的代表,国库没钱,不代表这些人没有,只看朱棣想不想了。

朱棣看着朱高煦想方设法的推辞,并且还贴心的给他指明路,也是笑了。

大汉没有什么钱粮,他是相信的,毕竟大汉初立,还要治理地方,若是不管百姓,不治理,其实还是富裕的。

但大汉没有钱粮,他知道周边小国还是有的啊,只是朱高煦明显不愿意去做,或许是他给的还不够。

至于大明之内的那些人,藩王他没有去动的想法,他给予那些藩王更好的待遇,就是为了回收藩王的权力,作为交换的。

官绅和富商,他可是本身就有动的,真以为他的锦衣卫是吃干饭的,什么事都不用做?

朱棣随即看向朱高炽。

“老大,你下去拟一道圣旨,准许老二返回大汉的,去吧。”

“是,爹。”

朱高炽也知道朱棣要做什么,这是想要和朱高煦做生意了,准许朱高煦回去,也成了一个条件。

后面的事,朱棣明显不想让他也参与,才会支走他,朱高炽清楚得很。

待朱高炽下去后,朱棣才看向朱高煦。

“老二,你的大军有些多了,安南那么点人,如今你的大军已经有二十多万,缺少钱粮是正常的。

之前你出去,我就跟你说过,麓川的问题,你要解决,我给你五年时间。

而你要解决麓川,必定要征伐周边,而你的大汉,在周边,除了大明,已经是强国,周边小国必然也会向你朝贡。

你保留二十万军吧,足以清扫麓川,又能保留钱粮,你觉得怎么样?”

朱高煦凝重的看着朱棣,朱棣的想法,他算是知道了,这是在用放他回去而做的交换,就是让他的大军控制在二十万以内,不能超过这个数目。

而灭除麓川这个大明西南的边患,也定下了时间,那就是五年。

虽然朱棣没有说什么惩罚,而且只要他回到大汉,朱棣也拿他没有办法,除非动用几十万大军来灭他的大汉,不然这些话,对他没有什么影响。

但朱高煦知道,朱棣不可能是无的放矢,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朱棣的这个约束,其实只是在给大明保留对大汉出兵的理由。

毕竟贸然对大汉出兵,朝廷将不得人心,没有大义之名,朝廷的威信就会降低,而且还会被史书记载下来,对皇帝的名声极为不好。

二十万大军这个限制,可以让他自保,但又没有能力对大明造成威胁,肯定是朱棣深思熟虑的,只要超过这个数目,那么今后朱棣或者朱高炽,以及朱瞻基想要对大汉出兵,那就有正当理由了。

然而若是只保留二十万大军,除去周边防备,还要在五年内解决麓川,明显又有些不可能,并且五年内解决,那他回去一年之内就要开始准备,必然会消耗大汉的钱粮物资。

这是朱棣在变着法的不让他对大明产生威胁,真正从根源上杜绝他还有靖难回大明的心思呢,而只要其中一项不满足,大明就有了随时出兵的正当理由。

只要他有打回大明的心思,或者他大汉的实力真的隐隐有大明控制不住的隐患,就会悍然对他出兵。

刚才让他与朱高炽发誓,那是形式,是口头上的承诺,现在是要从实力上的杜绝他有这样的想法,变着法的给他挖坑,让他留下把柄,留下一个大明可以正大光明出兵的把柄。

刚才的承诺,朱高煦看来更像是让朱高炽对他的承诺,因为一旦大明对他出兵,那个誓言可以让朱高炽不伤他性命。

而为了以防万一,二十万大军的限制,又是让他自己有能力能够自保。

朱高煦是真的‘佩服’朱棣,为了他和朱高炽,确实操碎心了,什么法子都想出来了。

同时也是见识到了朱棣心中的复杂,是真的复杂,朱棣自己还在呢,就想借着他这次回来的机会,将身后事都给处理好,他都不知道该说朱棣是未雨绸缪还是想得太多了。

朱高煦明目张胆的想了一会,他也不在意了,明面上二十万大军,但暗地里,以其他名义组建的,谁又能够知道呢?

只要他回去摸清楚朱棣安排的人,大汉的情报,朱棣也别想轻易知道。

而且他相信,等自己的实力真要瞒不住的那天,肯定也已经不弱于大明了,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他倒要看看朱棣,或者朱高炽、朱瞻基怎么实行这些。

五年解决麓川,虽然这是朱棣给他定下的,但他本身就要扩张,正好了。

不过唯一让朱高煦有些难以接受的,就是朱棣左一句节省钱粮,右一句钱粮的,这是不死心的还要他出钱粮给大明啊。

这个人是真的在从根里限制他,发展的前提,不仅是人口,还有钱粮啊,这也是绝对的基础。

但现在的问题是,他若是不答应,哪怕他回到大汉,恐怕接下来就得面临朱棣的大军了,如今的大汉,硬实力真的远不如大明,更何况内部还有奸细。

尤其是面对大明这样的大国,他的系统都得跟着废,因为无法发展,也无法扩张,系统直接就成了摆设。

朱高煦想了很多,他发现,此刻自己好像没有拒绝的实力,没有掀桌子的实力。

朱高煦心头怅然,果然啊,任何时候,实力才是绝对的根本,是一切想法的后盾,坚强的依靠。

国与国之间,也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淋漓尽致啊。

朱高煦也没有对朱棣有太多的反感,站在朱棣的角度,是正常的,也是在为他考虑了,因为正常人也想不到他能在外面发展得有多好。

与其这样,不如限制他,既不会让他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又能让大明安心,更让他有自保能力,以达到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平衡,这样他这一脉,与朱高炽一脉,也能和平相处。

不得不说朱棣挺伟大的,为自己的儿子是真的煞费苦心,但他是不会停下大汉的发展的!任何人都不能让他停下!

良久,朱高煦缓缓开口。

“爹,我知道了,回去后我就裁减一部分大军,保留在二十万以内,五年之内,解决麓川对大明的威胁!”

朱高煦平静的开口,没有丝毫的反抗,因为他知道,口水战没有任何意义。

朱棣这样的帝王,下了决定后不是那么轻易改变的,他自己也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大汉如今真挡不住大明,只要不是太越线,太过火,他也只能先答应。

朱棣闻言,缓缓笑了,他不在乎朱高煦能不能明白他的苦心,他只要朱高煦做到就好。

他也无心向朱高煦解释这是为了朱高煦好,为了大明好,为了他老朱家好,能明白自然能够明白,不明白,说了也不会明白。

“老二,既然你应了,我也相信你。

你在西门的布置,取消了吧,府内找的那些下人,你也带回去,还有从海上来的一支商队,西南方向来的两支商队,我当做什么也不知道,过后自己带回去。

锦衣卫的能力,你不要低估了,要是这样就让你瞒住了,那锦衣卫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既然要回去,就正大光明的回,让所有人都看着回,沿路也不要着急,也不用赶,明白了吗?”

朱高煦听后,没有震惊,也没有苦涩,他本来就有心理准备了,西门的布置,他之前就有猜测被锦衣卫发现了。

只是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安排的五支商队,居然有三支都被朱棣发现了,以及府上安排的后手,他料定朱棣其实没有真正查到,但恐怕也有猜测了。

锦衣卫的能力,他都不得不佩服,是真的可以,是真有存在的价值。

随即朱高煦也有得意,在朱棣的主场,锦衣卫的主场,朱棣不也没有能够将他的底裤全部摸清楚吗?

真要是正面走不通,他依旧还是有可以回去的路。

心中虽然这样想,但朱高煦的脸色,却是格外的沉重,最后的底裤,在他没有离开前,他是绝对不能暴露的。

朱棣看着朱高煦虽然凝重,但却依旧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脸上的笑容越发浓厚,这份定力,他是认可的。

捉弄自己的儿子,他也是觉得有趣的。

片刻,朱棣见朱高煦没有出声,继续开口。

“老二,我老了,没多少活头了,但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解决北方的瓦剌与鞑靼。

看在我这个活不了多久的老头子份上,你帮我这个老头子一把,你回去后给咱弄三百万两银子来,我想要出兵鞑靼。

以后我若是北征,你也出出力,帮帮我,我要求也不高,一次就给三百万两银子。

另外你之前出去,可是把我手下不少能征善战的人都带出去了,我准备问你要一个人回来。

老二,能答应我这个老头子吗?”

朱高煦深深的看着朱棣,这次朱棣的话,让他格外震动,他已经确定了,朱棣安排的人,不止一个了。

张辅、王聪、李远、王忠四人之中,起码有两个,或者以上。

因为朱棣这是在和他交换呢,那就说明,朱棣即便要回去一个人,他这里依旧还有。

而对于朱棣要的数目,朱高煦也是佩服朱棣的脸,三百万两银子,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多少?

各种赋税加起来,哪怕折算成银子,在现在这个时候,也不过一千两百万两左右,后面大明的财政收入会增加,但现在,朱棣问他要大明国库一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这是真把他当地主了?大明的有钱人朱棣不去弄,合着就想要来弄他是吧?这是真以为他现在任人拿捏了?

朱高煦缓缓笑了,整个人的神态也放松了下来,轻声开口。

“爹,这样吧,我待会派人让大汉的人全部返回大明,我依旧只保留两万护卫兵马,大汉之地,以及其他大军,都给爹你了。

我不出去了,我就留在这京城,也不去就藩了,和老大、老三他们好好增进感情。

娘走了,我也看淡了,大不了不活了。”

朱高煦直接撂挑子不干了,三百万两银子,真当他傻?

朱棣要是觉得大汉有钱,索性直接让朱棣自己去。

哪怕朱棣同意,他在大明依旧可以保持自己的势力,而且大汉的大军,以及那里的百姓,反而还会成为他的后盾,再度回来,他的势力比起之前,还会更大。

至于找朱高炽、朱高燧增进感情,就是在告诉朱棣,回来后他继续争。

最后则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大不了那就直接开干,他要掀桌子了,一死罢了。

靖难上位,弄死自己的亲侄儿,又要逼死自己的儿子,大明内部直接爆发大规模战争,他倒要看看,朱棣能不能受得住。

而且真到了那一步,朱高炽与朱高燧的安全,朱棣都得给他小心点。

朱高煦也是没有办法了,朱棣每一次北征他都要给三百万两银子,真当他可以凭空变出银子?

现在答应了,以后指不定什么时候缺钱了还来找他,真答应了,以后大汉怎么发展?

他也不想受这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