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朱棣的透彻,对士大夫集团的防范;朱高煦谨慎的决定
朱高煦来到京城之外,看着城头,心中一阵恍惚,一月的时间到了,他也终于是可以准备返回了。
“走,回王府!”
“驾!”
朱高煦说完,当先入城,丘平带着护卫紧随其后。
而朱高煦出来的消息,像飓风一般快速席卷京师,早已按捺不住的各方势力,纷纷开始发力。
皇宫内,朱棣看着内阁送上来的折子,眉头紧皱,因为这样的折子,还有很多,目的全部都是一样的,诉求都是让朱高煦留下来。
“有趣啊,当初我的老二要离开大明时,你们一个个的可是高兴得很。
现在又要我留下老二,真当我这个皇帝不存在吗?
不思如何治国,偏忧我的家事,真的是好得很啊!”
“来人!传朕口谕,解缙挑拨天家不和,对皇帝不敬,唆使太子,将其打入锦衣卫诏狱!抄其家财!”
“是!”
朱棣冷冷一笑,解缙他一直没有处理,留到现在,就是为了这一刻。
“希望解缙的事能够让你们冷静冷静!若是你们不识趣,朕就陪你们玩一玩!”
朱棣并没有牵涉解缙的家室,按照解缙这个罪,其实诛族都不为过,但永乐大典还没有编撰完成,这是他给朱高炽的信号,让朱高炽来捞人,同时让解缙加快永乐大典的编撰进度。
解缙怎么说也是东宫的人,他相信朱高炽肯定会来求情的。
只不过这个罪名嘛,是为了编撰永乐大典之后的。
就在这时,一太监匆匆走了进来,匍匐在地。
“皇上,赵王殿下在殿外求见。”
“哦?让他进来。”
朱棣背对殿门,双手叉腰,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
“爹,我来了。”
“老三,你可是很少主动来找我,说说吧,是什么事。”
朱棣转身平静的看着朱高燧,其实朱高煦来的目的,朱高燧不说他都知道了,但他就是想要听一听。
而随着朱高燧将事情说来,朱棣不喜也不悲,依旧面无表情。
“你也想要老二留下来是吧,留下来做什么?陪你继续争斗吗?
老三,你让我很是失望,若是其他人要老二留下来,希望我老朱家自相残杀,你怎么就看不明白?
当初你娘在床头前怎么叮嘱你们的,难道你忘了吗?
你已经不小了,身为大明赵王,你应该考虑的是我老朱家怎么更好。
你回去吧,这事我会处理。”
朱棣心头有些不是滋味,满朝士大夫、官员想要留下朱高煦,朱高燧却是也要来掺和,他都不知道这个人脑子是怎么长的。
真以为朱高煦留下,他就有机会了?
有权有势的朱高煦尚且都斗不过朱高炽,没权没势的朱高煦,留下来了又怎么和朱高炽争?
而他现在最不想看见的,就是内部他们一家人的争斗。
龙案上的那些奏折,让他寒了心,那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枉顾大明,他们一家人斗得越狠,这些人就越得利,朱棣看得明白。
而没有点透朱高燧的野心,也没有对朱高燧有其他动作,这是他给自己留的手,因为他担心有一天朱高炽过于膨胀了,那么他还需要用朱高燧来给朱高炽降降温。
朱高燧闻言,心头无比的沉重与失落,更是满心的不甘。
他不想知道其他,他只想要争一争那个位置,他为什么就不行?
朱高燧并没有反驳朱棣,哪怕心中的怒火直冲天灵盖,他都不敢和朱棣硬钢,只得应下退了出去。
在朱高燧退下后,朱棣也没有去多想,只是闭上眼,轻声一叹。
“老三啊老三,世人只以为老二是个武夫,是个二愣子,但现在,那个二愣子,是你啊。”
“来人!去叫太子前来!”
朱高燧都来了,朱高炽他也不能放过,正好他倒要看看,朱高炽也想了这么久,到底是什么态度。
心中想的他不管,但说出来的态度,他必须要知道。
东宫,朱高炽正在与杨士奇等人处理着国事,然而当朱棣将解缙打入锦衣卫诏狱的圣旨下来,朱高炽一惊,其他人更是心头一震。
所有人都没有在此刻议论,哪怕心中各有各的想法,但依旧处理国事。
没等多久,又是一锦衣卫到来传达朱棣的口谕,朱高炽当即放下手中事务,心事重重的去见朱棣。
朱棣与朱高炽聊了许久,最后朱棣再传口谕,让朱高煦入宫。
朱高煦不知道,也没有去管,快马加鞭径直来到王府内。
韦婉芸带着朱武等护卫已经在王府等待,看着朱高煦归来,韦婉芸眼神中满是期盼。
若是没有这么多人在周边,她已经忍不住要扑在朱高煦怀里了。
这段时间,她的压力非常的大,朱高煦安排的种种准备,都是由她在负责,还不能让任何人发现,更是要顶着各方前来打探消息的人。
加上心中本来就存在的担心,这一个月,韦婉芸是片刻不曾懈怠,更是不敢掉以轻心,每天都在思考着接下来的布置与安排。
朱高煦看着眼前的丽人,比起之前憔悴了许多,这还是经过梳妆打扮的,朱高煦都能想象得到这一个月韦婉芸的难。
“好了,我回来了,先进去吧。”
“嗯。”
朱高煦拉着韦婉芸来到后宅屋内,屋外则是丘平与朱武带着护卫守着。
只剩下两人,韦婉芸再也没有了顾忌,扑在朱高煦怀中。
“王爷,回来就好,我已经都布置好了,人已经带回府内,没有任何人知晓。
出城的腰牌,我以去看望城外庄园的名义,找皇上拿到了,还有三日便过效,无法再用。
西门前也布置了三十人,全部是以经商的身份过来的,如同其他商人一般,该打点的也上下打点,平日里都与其他商人无异,没有被人察觉,必要时这三十人可以为我们控制城门。
另外还有十六人,会留在京城,随时为王爷传递大明之内的消息。
在城外百里之外,已经准备好了换乘的马匹、马车,我还准备了商船,也可以走水路,再转海路,沿海而下。”
韦婉芸只是温存片刻,便开始述说自己的这些布置。
其实这些也都是朱高煦提前安排好的,只是韦婉芸需要做好对接,传达目前的命令,做好撤离的准备。
这部分商人,都是从原本的安南百姓之中挑选的,有真正行商的人,可以说能够执行这个任务的,都是朱高煦与李定荣千挑万选出来,有着绝对忠诚的。
进入大明的方向,也不止大汉一个方向,也有绕道从其他方向过去,以保证不被人怀疑。
说的话,也不会让人听出任何口音,一切全部都与其他入境大明的商队无二。
至于携带东西,就和其他商队一样了,每支商队都有不能说出口的秘密,这都需要上下的打点,因为大明朝廷之内,就有指着这些打点养活呢。
而大费周章安排进入王府的那个人,同样是他与李定荣在暗中挑选出来的,与他身形极为相似。
这是他准备的暗手,那个人到时会放在明面上,他会在暗中离开。
虽然只是身形样貌相似,近看一眼就能看出不同,但一旦到了那个时候,谁又会在意这个呢,他就在王府,除了朱棣铁了心的能够见到,其他人谁能见到近颜?
朱高煦也从儿女情长之中快速回神,思考片刻,当即开口。
“芸妹,做得好,这段时间辛苦你了,有我在,不要担心。
既然有效时间还有三天,那就后天走,不能卡在最后的时间,也不能过早。
另外不走西门,走南城门,在西门的布置不要动,保持就可以了。
虽然已经上下打点了,但这段时间肯定暗流涌动,锦衣卫不能小觑,我们在西门的布置哪怕再严密,哪怕我们以为没有暴露,但实际说不准,有可能已经暴露了。
到时让假身走西门,我们则是换装,从南门出,以护卫下人的形势去往庄园,中途再改道。
等出城之后,我们立即转道,并且不走水路,骑马走得快,水路很容易被拦下来。
留下的那十六人,让他们什么都不要管,盯死在京师,就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你收拾好东西,之前经常联系的人可以去联系了,若是有人向你打探消息,不经意间透露出我们第三日才走就可以了。”
朱高煦无比的谨慎,有些事吃过一次亏就好了,给了他深刻的教训。
朱棣的锦衣卫,朱高煦没有丝毫的小瞧,其实他不知道西门的布置有没有被锦衣卫知道,但他就当做是被锦衣卫知道了。
而且他相信,三十人这个数目,还携带着武器,不管怎么掩藏,锦衣卫肯定会有所发现。
要是锦衣卫连这个能力都没有,他不信朱棣还会留着锦衣卫,他更不信这个时期的锦衣卫差。
永乐时期的锦衣卫,依旧还是锦衣卫的巅峰,建制甚至比洪武时期还要全面,与其去赌,不如换一个思路。
表面第三日走,实际第二日就走,再加上留下的假身,足以吸引各方注意力两天的时间了。
两天时间,快马狂奔之下,已经能够让他远离。
尤其是韦婉芸还布置了走水路走,这也是可以吸引一部分注意力的假象。
而这样一来,因为要更快的赶路,韦婉芸必然会更加难受,朱高煦已经在想着再多备几份丹药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了。
这段时间内,朱高煦如今的荣耀点也已经来到一万一千三百点,看似很多,其实朱高煦清楚一点也不多。
这一万一千三百荣耀点还包括了攻下占城得到的,以及大汉治内更加稳定综合得来的。
朱高煦心中是失望的,按照他在大汉之内的部署,以及过去的时间,大汉综合国力的提升带来的荣耀点,也是不少的,尤其是他还扩军了,这也是影响得到荣耀点的绝对核心因素。
同时这其中恐怕还得包括对占城后续的稳定,因为已经打下来的疆域,也已经属于大汉,稳定之后发展,同样可以获得荣耀点。
朱高煦只得到一个猜测,那就是打下占城,他获得的荣耀点,就比较少了。
具体的他无法猜测,系统也没有给出详细的清单,但他猜到一点,那就是即便攻灭他国,应该也是敌国的疆域越大,人口越多,他得到的荣耀点才越多。
占城面积本来就小,人口撑死也就是三十四万,得到这些,他也算是满意了。
这一万出头的荣耀点,朱高煦什么也没有兑换,他要留着在路上应急,哪怕是他一直想要兑换的杂交水稻,目前都得往后靠。
韦婉芸听着朱高煦的安排,哪怕改动了她之前费心费力的成果,也没有丝毫的异议,只是点头应下,只觉得无比的安心。
“王爷,我知道了,听王爷的。
对了王爷,我之前入宫,感觉宫内的气氛有变化,恐怕有人已经开始坐不住了。
我没有去打探,只是让人去外面随时看看有没有什么传言流出来,但都没有得到什么消息,我对不起王爷。”
韦婉芸有些自责,宫内发生了变化,京师皇城的气氛也与以往不同,但她却是什么消息都不知道,外面也没有任何风声。
她知道恐怕是有的人在开始对朱高煦不利了,但她又怕出去打探消息暴露自己,或者查到假消息,反而会害了朱高煦。
朱高煦轻轻拍着韦婉芸的背,柔声说道:“没事,这些事我来做,你现在不要多想,做好回去的准备就好。
这一路走得恐怕比较急,会比来的时候还要快,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朱高煦丝毫没有去怪韦婉芸,在他眼中,韦婉芸已经做得很好了,还需要苛责什么呢?
至于打探不到消息也正常,他回来,恐怕有不少人想要留下他呢,他都能够猜到。
一个在大明已经没有势力的汉王,相当于没有了爪牙的老虎,留在京城已经不能让任何人担心了,他同样清楚。
这些都是达到了一定层次的人才会知道的,也不可能有风声传出来,除非事情已定,才会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