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83章 朱高煦的惊骇,朱棣的揪心

朱高煦尽量控制自己不要露出异样,如今朱棣只是这样一句话,他要是就因此乱了方寸,那他就别想成什么事了。

现在朱高煦心中的第一反应就是不信,因为那些布置,知情的人他都很清楚,就那么几个人,朱棣怎么可能会知道?

然而紧随而来的就是另外一个疑问,若是朱棣不知道,又为什么会这么问?

他确实在大汉有布置,可以说还布置了不少,但他还是不相信朱棣能够知道。

但此刻他也不知道要不要回应,若是朱棣真的知道呢?

想着这个后果,朱高煦简直无法想象。

而且这要是朱棣故意这样来诈他呢?谁又能够知道?

如今他需要做的,就是坚信朱棣不知道,因为这也是朱高煦心中所想的。

朱高煦平静的看向朱棣,似乎丝毫没有被朱棣这番话给影响一般。

“爹,又何必诈我,如今回来,在大汉确实会有安排,不然大汉国内的事务,都堆积着等我回去处理,对百姓可是极为不负责的。”

朱高煦按照表面的字来回复朱棣,这样的安排,本来也是必须要做的,无可厚非。

朱棣看着朱高煦只在出现了眨眼间的震惊,听着这些话,顿时笑了,虽然没有笑出声,但脸上的笑容无比绚烂。

别的不说,就此刻朱高煦的这份心性,他知道,朱高煦是真的成长了,以前的朱高煦,绝对做不到现在这样处事不惊,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的。

这份平心静气的定力,朱棣是真的认可,这已经初步拥有了上位者最需要的能力,那就是凡事都需要绝对的冷静。

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内心有多愤怒,或者是慌乱,那些情绪,上位者是绝对不能展现出来的。

底下的人可以慌,但身为帝王,必须要时刻保持冷静,才能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更是让所有人都能平复稳定下来的绝对主心骨。

朱棣对朱高煦的这个能力,很是欣赏,在他看来,哪怕是朱高炽,恐怕最多也只能做到这样了,甚至还不如此刻的朱高煦。

徐妙云去世时,不仅叮嘱他许多,更是对他也有提出请求,是的,请求。

朱棣当初含着泪一一应下,那是徐妙云临终的遗愿,朱棣不想让徐妙云失望。

但答应归答应,怎么做到,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如今朱高煦的成长,朱棣心中是真的欣慰,因为这样,他也可以放心了,起码徐妙云的遗愿,能够做到了。

片刻,朱棣慢悠悠的倒上一杯酒,又给朱高煦倒上一杯,虽然朱高煦是他的儿子,但他丝毫没有在意这些。

“老二,你觉得我有诈你的必要吗?

你向谅山周边增兵,现在谅山那里的大军,已经达到接近十万了吧?

你已经有又派沐晟率领五万军去往云南边地,又在集结水师,准备攻入浙江之地,从浙江之地来京城?

原本我给你留下了五万军,沐晟那里也有两万,即便去掉伤残,也应该有五万左右,加上你原本的三卫兵马,从王府带出去的护卫,总兵力应该在七万多一些。

我给你折算成八万吧,打下了安南,你必然会抽调安南军整编,按照安南原本的大军规模二十余万算,你清理了安南官绅,应该是得到了安南大部分钱粮。

你即便要稳定民心,推行摊丁入亩,但稳定民心最原始的手段,就是源源不断下拨钱粮,安南本就各地爆发起义,那么说明民间必然民不聊生,只有用粮食,才能解决不稳定这个问题。

那么你能用在大军的钱粮,必然没有那么多。

加上安南新下,你的大汉初立,即便整编安南军的规模,你也不可能超过原本大军太多,那就在八万左右。

好了,现在你总共有十五万大军,但沐晟与谅山的王斌加起来就接近十五万军,那么你在回大明之前,必然还要扩军,三五万有的吧?

我给你算五万好了,总兵力与原本安南的兵力差不多了。

看来你在安南得到的钱粮应该比我想象的还要多一些,加上我也给你送了不少钱粮物资,那么实际兵力,你应该还要多出一到两万。

但你还要派军留守各地,那么你的水师,应该在两万左右了,我说得对吗?

你还派了三千精锐打扮成商队进入大明,其中一千扮作是其他小国的商人,从海路进入,另外两千人从陆路进入,是吧?

不过你这支三千人的精锐,你就不要想了,我是不会让他们进入大明的,虽然知道了,但要对付你派出的这些精锐,造成的影响太大,你也不用等了。”

朱高煦看着朱棣笑吟吟的样子,这下彻底做不到表情管理,表情直接失控,一脸震惊又惊恐的看着朱棣。

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如今切切实实发生在了他的眼前,本以为是有诈,结果确实炸出了他大汉国的绝对核心圈层里面,有朱棣的奸细!

这才是让朱高煦最为惊恐的,他的核心人物里面,竟然还有着朱棣的安插进来的奸细,这次朱棣不说,他是一点发现都没有!

这一刻,饶是朱高煦一向内心强大,都忍不住有些小崩,他怎么也想不到,大汉国竟然在内部出问题了。

朱高煦头皮发麻,他想不通朱棣究竟是什么时候安排的,究竟又是谁泄露了他这些最为机密的消息。

能够知道这些消息的,朱高煦心中知道有哪些人知道,但哪怕是这样,他依旧无法锁定,尤其是这可能还不止一个人,朱高煦想想都觉得口干舌燥,一阵恐怖。

朱棣能够知道这些,基本就代表着他在大汉的一举一动,朱棣全部都知道了,朱高煦一时间心有些乱了。

这个打击来得太快,太大,让他一时都有些无法承受。

“镇静!要镇静啊!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慌,不能让朱棣小瞧自己了!”

朱高煦双拳紧握,失控的面部表情逐渐开始恢复正常。

如今朱棣在这里,他不能想太多,他不能让朱棣全部将他看透,不然就真的完犊子了。

只是电光火石之间的思考,片刻后,朱高煦的情绪缓缓平复下来,呼吸也不再粗重,开始均匀。

朱高煦深深的看向朱棣,这是第一次,他才觉得朱棣这个皇帝心思是这么的深沉,以往一直在打仗,才做了几年的皇帝啊,这个变化,朱高煦是真的惊叹。

不愧是永乐大帝,不愧是唯一一个藩王在外造反,并且在朝廷有精锐野战中央军的情况下,自己最开始仅仅凭借着八百府兵成功上位的人,果然是真的厉害,这次他是真的见识到了。

历史上能够有资格竞争千古一帝的人,真不是他之前所想象的那样,是真的让人捉摸不透。

待彻底平复下来,凌厉的眼神也恢复往常。

“爹,儿子敬佩!我是真的没有想到,我在大汉的一切,全部都被爹看在眼里,看来是我太嫩了。

这次回来,确实做了这些布置,既然爹你说开了,都知道了,我也敞开说了。

我确实担心这次回来后,爹你不让我回去了。

靖难之时,我表现得太过于亮眼了些,可以说是军功卓著,又与武勋的关系好,爹你对我的防备,我感受得到。

如今我在外立国大汉,手里有军有人,还有钱粮,爹你是不是在防着我也会跟你一样,会起兵靖难?

在大汉边地布置二十万大军来防备我,我很悲痛。

这次回来,我也没有抱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只不过是为了自保罢了,我不想留在京城等死。

爹你能容我,老大也能容我,但有我这样一个叔叔,军中有威望,与武勋关系好,老大的身子爹你也知道,若是我活得久一些,等我那大侄儿上位,恐未必会容得下我。

所以我要出去,这就是当初我要离开大明的原因,在大明之内,都无法保证我的安全,我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为了自保罢了。”

朱高煦直接将这些摊开了说,朱瞻基不能容他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与朱瞻基有多大的深仇大恨,而就是他说的这一点。

朱瞻基能够容得下这样一个随时都有可能靖难,并且还有着靖难实力的亲叔叔?

他的身份造反,就是靖难,并不是造反,朱家人内部的事情,他也是有大义存在的,毕竟有朱棣这样一个标榜在。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他没有说,原身不服朱瞻基,因为朱瞻基只是一个侄儿,他也不服朱瞻基,只是因为朱瞻基上位后的做法。

但他至少真的没有想过主动起兵靖难,他更是想要去发展外面广阔的天地。

朱棣先是看着朱高煦的神情变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盛,他知道这个消息对朱高煦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力。

这就好比鞑子在大明的绝对核心圈安插了人,大明的一举一动鞑子都知道,那种感觉,朱棣想都不敢想。

但如今遭罪的是朱高煦,朱棣全然一副看乐子的心态,他想看这一幕,可是期待了有一段时间了。

自从拿到大汉国的密信后,他就在等着朱高煦,想要看看听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

如今看到了,这让朱棣很舒服。

如今他的乐趣事不多了,玩弄吓唬自己这三个宝贝儿子,是他最大的乐趣了。

这一次,也是他要准备给朱高煦上的一课,以往他确实没有去怎么教导过朱高煦,他没有那个时间与精力。

现在,他不介意让朱高煦吃吃亏,让朱高煦明白许多道理。

哪怕朱高煦改变了,出去之后再回来也成长不少,但在他看来,还是有些嫩了,嫩得有些不像是皇家出身的人。

然而当看到朱高煦很快恢复过来,用手掐着自己的大腿,脸上的表情回归正常,眼神也不再凌厉,朱棣顿时收起了笑容。

这一刻,他真的开始正视起自己的这个老二了,是真的不一般。

这件事若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他也不敢保证自己平复那些负面情绪的时间会不会比朱高煦更短,做得更好,若是换成朱高炽,他有把握,朱高炽也绝对做不到这么快。

但朱高煦偏偏做到了,这份心性与定力,是真的让他刮目相看。

严肃之后,朱棣眼中的欣赏之意,越发浓厚。

朱棣是真的欣赏,自己的儿子越发优秀,他高兴,虽然优秀太多会让他有烦恼,但这三兄弟,无论多优秀,在他面前都得给他趴着。

这是朱棣的自信,他只是不想对自己的儿子做得太过,有时候让三兄弟看见的,只是为了警醒这几人,他有的是手段来反制。

本身作为靖难上位的他,这三兄弟想要在他面前玩那些,是真的嫩了点。

如今朱高煦展现出来的优秀,朱棣都想要夸赞朱高煦了,只是没有说出口。

“咱们的儿子,出息了,你不用担心了,放心去吧。”

朱棣心中对徐妙云说着,徐妙云临终的遗嘱,就是放心不下朱高煦,让他看着点。

既不能让朱高煦有野心,要控制朱高煦的力量,又不能让朱高煦在外被欺负了,最好还要让朱高煦成长,只有朱棣自己知道当初听着徐妙云说的这些时,心头是多么的无奈。

但他依旧应了下来,如今他只是不想让徐妙云失望。

给朱高煦说这些,既是警醒朱高煦,让朱高煦不要产生多余的心思,也是为了给朱高煦一个教训,从而教导朱高煦。

但如今,似乎不需要了,有着这样心性与定力的人,他相信,思考能力也必然不差。

如今的朱高煦,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不是之前那个‘莽夫’朱高煦了。

而当听到朱高煦后面说的话,朱棣心头一时默然。

只是为了自保,只是因为与朱瞻基的关系,朱棣听得有些心痛。

朱高煦是他儿子,朱瞻基是他看重的孙子,从出生开始,朱棣就格外的喜欢,只因为当初的命言,直到靖难成功,他更加喜爱朱瞻基了。

然而朱高煦无比简单的诉求,只为自保,只为不想留在京城等死,不想与自家人兵戎相见,选择离开,朱棣听得有些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