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屏幕上显示的“影子—x”造型独特,有些类似扁平的黄貂鱼,没有明显的外部结构和棱角,整体呈现流线型设计。

“除了先进的隐形材料,‘影子—x’还采用了创新的气动布局和推进系统,”

林晓补充,“它的发动机进气道和排气口都经过特殊处理,最大限度降低红外特征和声波特征。”

陈风对这种新型平台的性能非常关注:“作战能力如何?”

“‘影子—x’定位为高隐形侦察平台,”

林晓解释,“最大航程3000公里,巡航高度可在海平面至15000米之间灵活调整,配备了先进的多光谱传感器套件,能够在极低暴露风险的情况下收集高质量情报。”

陈风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将‘影子—x’与’量子幽灵‘和’蜂群‘系统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突防侦察打击体系。

这将是我们应对’守护者盾牌‘的重要手段。”

随着“暗夜之刃”项目的三大核心技术逐渐成熟,陈风决定组织一次实战化演习,全面检验这些新技术的实际效果。

演习代号“暗影突袭”,模拟场景是突破敌方多层次防空系统,对高价值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为了最大程度模拟真实作战环境,演习使用了最新型防空系统作为“蓝军”装备,包括改进型s-400防空导弹和“铁穹”近程拦截系统。

东部战区某综合训练场,演习即将开始。陈风和众多高级军官在指挥中心观摩这次关键性测试。

“红军作战计划确认,准备开始演习,”总指挥宣布。

“暗影突袭”行动采用了三阶段突防策略:

第一阶段,“影子—x”无人机秘密渗透蓝军防空网络,收集敌防空系统部署情况和薄弱环节。

第二阶段,“量子幽灵”系统对蓝军防空网络实施精确干扰,瓦解其协同作战能力。

第三阶段,“蜂群”系统发起大规模突防攻击,击溃残余防御,为主力打击部队开辟通道。

“‘影子—x’已经起飞,正在接近蓝军防空区域,”作战监控员报告。

在三维显示屏上,一个几乎看不见的淡淡光点正缓慢向蓝军阵的移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尽管蓝军启动了全频段雷达扫描,但“影子—x”始终没有被发现和锁定。

“太神奇了,它就像真的隐形了一样,”一位观摩的将军小声赞叹。

“‘影子—x’侦察任务完成,已获取目标区域完整情报,”不久后,监控员报告。屏幕上显示出蓝军防空系统的详细部署图,包括雷达站位置、导弹发射井和指挥节点等关键信息。

陈风满意的点头:“进入第二阶段,启动‘量子幽灵’系统。”

随着命令下达,位于红军后方的几辆特种车辆启动了“量子幽灵”系统。没有明显的外部迹象,但监测数据显示,蓝军的雷达和通信网络开始出现异常——数据延迟增加,错误率上升,系统间协同性能明显下降。

最令人惊讶的是,蓝军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干扰了。他们的系统仍然显示一切正常,但实际上传输的信息已经被悄然篡改。

“蓝军防空网络协同能力下降70,指挥链路出现多处断点,”情报分析员报告,“他们已经失去了整体防空能力,只能依靠各单元独立作战。”

陈风继续下令:“进入第三阶段,释放‘蜂群’。”

红军阵的后方,十个发射装置同时启动,释放了2000架“蜜蜂”微型无人机。它们像一片金属云一样升空,然后分散成几个松散的群体,向蓝军阵的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