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陈风边说边记录什么。

会议很快散去,但新的讨论又紧接着展开。

“面对这么复杂的大型防御体系,只靠一种技术显然闯不过去。”

他坐直身体,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必须形成综合突防体系,多路并举才能撬动敌人的壁垒。

张教授抛出了个引人注意的新想法:软硬结合突破法。

“软”手段如电子对抗、网络攻击让敌指挥瘫痪;“硬”则通过提升武器隐形性与机动性强行闯关,两手准备才保险。

接下来众人七嘴八舌研究优先方向:

一个思路,是量子通信干扰装置,用纠缠搞定数据链,让敌防控变成摆设;

其二,把雷达隐形、红外伪装,还有消声技术打包混用,新平台尽量消失于雷达视野之外;

第三招,通过大批廉价装备集群饱和攻击,不讲单体性能,用数量换质量。

会议走到尾声时,陈风做出决定:“成立专门小组,命名‘暗夜之刃’,只研究如何穿破对方盾牌。这种事关国家安全的大事,全给最高级别支持!”

三个月过去,“暗夜之刃”项目迎来第一次重大捷报——代号为“量子幽灵”的原型系统测试成功!

秘密试验场天气阴沉,却挡不住现场跃跃欲试的气氛。李德怀教授现场向大家演示系统怎么运作:

“本质不同于传统干扰方式,这东西利用量子纠缠,在物理层面精确搅乱信息流。敌人的雷达和通信根本无法判断自己是不是被黑了,因为连信号本身都被悄悄篡改掉。”

李教授边讲解边指向监控屏幕的数据变化。

测试开启,没有任何噪音警告灯响,但模拟防空网的数据短短几分钟就乱成一团麻……

诡异的是,对面的设备压根察觉不了异常,还傻乎乎按常规流程工作,其实所有数据早被悄悄篡改。

这比老式盲目搅局高明多了,相当于让敌人在迷雾中跳舞还以为自己踩准节奏呢。

看到结果后,陈风心情相当不错。

他毫不掩饰赞许:“战略意义巨大。有这个保驾护航,无论是导弹突围还是特种行动,都有底气多了。”

李德怀也坦言现阶段仍有限制,比如最大作用距离尚难满足全部需求,还有能源消耗偏高的问题。

但随着纠缠源升级,以及信号处理算法再优化,他们信心满满的承诺:下一代产品至少提升五成以上射程。

不用犹豫多久,陈风果断表态,“马上推动‘量子幽灵’进入工程化阶段,同时整合进现役电子战系统,包括给‘未来战师’配齐!”

话音刚落,新一轮项目进展又扑面而来。

实际上,“暗夜之刃”团队另一路成果也值的点赞——智能蜂群分布式攻击方案已经取的明显突破。

所谓蜂群,就是数以百计的小型无人平台组成洪流,用数量填平单体差距,每台虽微不足道,可一起涌过去却势不可挡。

这些家伙成本低算法巧妙,只需简单协调便可自组织成庞大集群-1+1远远超过2!

东部战区无人系统试验基的内,一场真实测试正在进行中。王雷领着大家参观,说话特别直白:

“单位就是这种小东西,我们叫它‘蜜蜂’,重量只有12公斤,可跑100公里远,要么带炸药要么装电子干扰模块,全队齐发威力惊人!”

模型样品轻若无物,看起来更像玩具而不像杀伤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