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胤礽又作大死2
第236章胤礽又作大死2
236、胤礽又作大死2
因为众多皇阿哥反水,雅尔江阿反而被逼入绝境之中,是啊t,没人能说让自家孩子更有出息不是爱护的表现。国人自古重教育,哪怕满清入主中原没有多少年,这种思想也快速地深入了他们的内心。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弓马骑射出人一头,满腹锦绣文章。
“太子之意虽然是好的,只是施行起来恐怕也颇为艰难。”忽然,雅尔江阿灵光一闪,有了主意,“每年能空出来官位就那么多,若是几人成绩差不多又该如何评判?”
不等胤礽说话,十四胤祯就说道:“这个简单,文无第一,不是还有武吗?”
“要是弓马骑射成绩也差不多呢?难道都录用?”雅尔江阿继续逼问,看看科举就知道了,因为考试范围有限,出题已经越来越偏。宗学考试不可能像科举出题那样存心为难人,否则那些宗室子的家长能闹起来。
再说,就连殿试出题也不会过于偏,因为答不出那些截断题的学子基本已经被淘汰了,留到殿试的基本都会被录用,自然不用出偏题。
宗学考试的内容也类似殿试,这样一来,成绩差不多的人很难甄别出来。
“打一架不就行了。”胤祯想也不想就说。
“这成何体统。”雅尔江阿笑道,智珠在握,“若是一人文试占先,另一人武试占优,该当如何?”
胤祯回答不出来,因为他方才的回答颇不像样,甚至有人偷笑起来。
“哈哈,他们不是那些一日甚至吃不上一个鸡蛋,手上书本有限的寒门子弟。他们出生就带着最好的血统,又有着最好翰林先生授课,古往今来不论想看哪一本书对他们而言都十分容易,更不用提宗学还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伙食保证身体健壮。”
胤礽突然笑道,让雅尔江阿等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太子要表达什么。
这不是明摆着吗?
纵然一些宗室子家道中落,但也非普通富户可比,且宗学提供了最好的教学条件,书室中也有不次于国子监的藏书,甚至他们能够去翰林院借书。就连伙食,也是天下一等一的地方。一人的伙食费高达七两,是很多人家一年的伙食费,这些全部都由宗学承担,他们只需人过去就行了。
“所以,有这样的条件他们理所应当比寒门子弟更成才。”胤礽继续说,“至于大宗令所担忧之事。”
他顿了顿,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宗室子有着种种优良条件,考试内容和方法怎么能和普通人一样呢?众所周知,君子六艺,科举考试为了让普通人家子弟和富贵人家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便取消了其他过于耗费钱财的考项。”
说到这里,以雅尔江阿为首的一群人心里产生了不太妙的想法,直觉太子要扔一个大雷出来。
和他们猜的一样,胤礽面带笑容说:“既然他们先天就有着更好的条件,学习六艺不会受制于外部条件,理所当然这些全要考。”
嘶地一声,不少人倒抽一口气。
太子也太狠了,君子六艺是那么好学的吗?有几个人能文武兼修?就是能,又要耗费多少心力?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还是把胤礽想简单了,通过网文了解到后世的胤礽怎么可能如此简单让那群纨绔子弟过关?要知道,他们可是消耗了大量财力物力,不培养出几个对大清有巨大贡献的人,他心里都不舒服。
“不过是人就有长板和短板,不能说短板严重就没有用,比如四贝勒,虽然骑射上颇为普通,但在钱粮刑名上就颇有建树。而且我们也得考虑其先祖的贡献,以及个人其他方面的素质,并非成绩好就是做官好,不能以成绩一概而论。”胤礽说,“所以我提议采取学分制和考试相结合的方案。”
雅尔江阿心中觉得不妥,却听不出来哪里有问题,而且太子所说的也对。
宗室子怎么可能用成绩定乾坤呢?
要知道,他们天生就有阶级差距,贝勒之子和国公之子在身份上差别可大了。
“还请太子详谈。”想不明白的雅尔江阿只好低声相问。
“之前说过,修满课时的可以计算成学分,此外,每次考试成绩也可以折合入考试成绩,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咱们不是科举考试,不必一考定乾坤,可以每年田假和寒假之前考试,根据一定比例计入学分。另外,就是最后一场大考,可以单独几门考试成绩折合成一定分数。”
众人不由跟着点点头,确实,宗室子整顿和对普通士子不同,他们的平时成绩和品行看得也很重。
但是胤礽没有说完:“此外,父祖于朝廷有功绩的可以按照功绩大小加分。”
这一点其他不知道如何想,却深合康熙的心思。想让大臣好好干,除了给他们好处和荣誉之外,还得封妻荫子,封妻封母好说,不过一个虚名,一点银子的事。可是荫子有时间就让他十分为难,按照其父祖功绩而言,确实得给人一个官做,以免让人寒心,奈何,不是每个人的孩子都争气。
那种整日斗鸡走狗一肚子草包的人让他如何提拔?
偏偏不提拔就是他寡恩,提拔了,危害大清,保成这一招倒是说到他的心坎上去。
父祖于大清有功,当然会荫庇子孙,但不是直接封官给爵,而是加分,让他们先天比别人具有优势,却又给自己留了底。各方面都不中用的人,就是加分,也考不过别人。
“太子所言甚是。”康熙率先点头,“不止是宗室,一应八旗官学也当如此行事。”
他略开汉臣,八旗有自己做官的途径,只需官学毕业就能根据表现被推荐为官,以前,这要靠家里走关系和推荐人的话语权。现在直接用成绩说话,让康熙感觉自己对朝廷的掌控又深了几分。
在场所有旗人不禁面色难看起来,虽然太子说得好听,但无疑,其实是削弱他们子孙的竞争力。能站到这里的人,基本上都能保证自己子孙的位置,可太子来了这么一出,家里不成器的小子几乎彻底没有了希望。
于是,不等雅尔江阿说话,就有人出来说:“皇上圣明,只是以奴才看来,此种办法也有弊端。学分固然是好,但也可能出现多人分数一模一样的情况。如此,是以加分为重,还是平时学分为重,抑或是最后大考分数为重?”
在场的人耳朵纷纷竖了起来,皇上已经同意了采用这种方法,他们也无法改变皇上的想法。康熙能够看出这是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他们自然也能看出来,并且无力阻止。
然而,不妨碍他们最后为自家子嗣争取一些优待。
所有人都希望听到皇上说以加分为重,这时,胤礽却提前开口:“这个也简单,除了成绩,我们还能从履历入手。要知道,他们可不是普通人,怎么可能唯分数论?”
“不如让我们回到选官的本质上,其实选官就是抡才,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所有才华,但是,分数对于普通人是最公平。因为他们家庭的财力无法支撑他们做其他展现自己才华的事情,所以,为了公平竞争,我们只能看分数,如此才能尽可能平衡普通人家和权贵人家子嗣先天差距。”
康熙等人点头,确实如此。
“然而。”胤礽话题一转,“我们不能忘记抡才的本质,既然他们有条件,为什么我们不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
“我建议,对于宗室和八旗子弟,应该先看分数,然后看履历。比如精通藏语、罗刹、越南等地语言的,或者会广东、江南方言的,都能算是一项才能,予以优先考虑。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精通众多言语,还可以加上诸如扶危济困的,助学的,为民申冤的等等。”
胤礽露出了他的獠牙,学分制度,只是让他们不是草包而已。等到后期,竞争进入白热化,势必会造成大量宗室子和八旗子弟不得不利用漫长的田假四处走动,或是帮助贫民百姓脱困或是找到冤案借助自己的力量为民伸冤,甚至就连他们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履历还看也得下场帮扶。
如此,相当于大清始t终有人在平衡贫富差距,民间也始终有一群无冕的御史,并且逼迫一群权贵官宦子弟接触了解底层生活。
是以,胤礽改革只想着改革宗学和官学,只有他们的家庭才能承担这种履历的成本。
“此法甚好。”康熙第一个想明白其中的关节,看向胤礽的眼神充满了骄傲,不愧是他最疼爱的孩子,居然相处了这等法子,“不过履历之法仅用于宗室和官宦之子,普通旗民之子,仍然只看分数。”
康熙的话不禁让胤礽脸上露出笑容来,皇阿玛懂他。
一场朝会下来,除了康熙和他的几个儿子,所有人的脸色都极其难看。太子,这是要卷死他们,本来还当只是让他们的孩子卷个学习,那样已经够他们难过了,哪里想到太子如此之狠,竟然将他们统统都给拉下了场。
“那大人,看来以后咱们的日子都不好过了。”海善在人群中游走,发展志同道合之人,“不说考试,就说那个履历制度,分明是……”
“是啊!”那大人也是叹息一声,“我家那几个小子本就不是学习的料,这下可好,哎,皇上都发话了,还能怎么办?只能一面督促儿子一面想法子给他弄一份好履历了,只怕用不着几天,这京城连个乞丐都找不到了。”
那大人苦笑,皇上手里握着做官的指挥棒,既然说扶危济困也能让孩子履历漂亮一点,那么他们当父母的少不得在银钱上支持自家孩子去做点好人好事。
只是京城里本就官多,大家都这么想,说不定还真会出现几家抢一个乞丐要帮扶的事。想到这里,他呆不住了,几乎立刻想去找上几个乞丐帮扶,他可有好几个儿子的履历要刷呢。
“谁说不是呢。”海善跟着说道,“这事闹得,哎!要我说,如果再发生一件大事,或许皇上就没有心力改学制了。”
他笑了起来,眼中冒出精光来,那大人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
“贝勒爷的意思是?”他的眼中亦冒出精光,对于自家几个臭小子,他几乎不抱任何希望,履历刷得再好还是要先看分,他怀疑就算他抡鞭子也让他们的成绩提升不了多少。先前耽误太多时间了,这会子赶不上了。
“那大人不妨去民间走一走,便可知了。”海善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