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和胤禛对话
第227章和胤禛对话
227、和胤禛对话
啊?
十四一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三哥的问话。
“你倒是快点说。”自从胤祯拿出石印的书画后,胤祉的眼睛就粘在上面拔不下来了,压根没有察觉到老四和十四之间的不对付。
一面仔细翻阅查看着书画册子,一面催促。
他正在编撰的图书规模浩大,纵然初版是手写的,想要刻印也是大工程一件,不知光是刻版就要多久,耗费多少钱财人力。
如果石印都能达到手上这本书画册子的效果,那么改成石印无疑能够俭省不少,也能让更多人早早看到成书。
“既然老三着急,你就赶紧和他说清楚吧!”胤礽含笑说道。
胤祉忙不叠把十四拽了出去:“我们去翰林院慢慢说,让我的老师也一块听听。”
现在的他满脑子都是石印,赶紧告诉老师陈梦雷,装不下其他东西,不由分说将十四给拉走了。
“这个十四,多大的人还不沉稳。”人离开后,胤禛对胤礽笑道,“我替他给弘晋侄儿赔个不是。”
胤礽没有客气,反而问胤禛:“你可知我为什么如此护着弘晋?”
胤禛一愣,说道:“父母爱子乃天性。”
不过在他心里也觉得太子何止是护子,简直宠爱过了头,十四卷走弘晋印刷室内第一批印品不算大事,也有不值多少钱。多半的意思还是套金湖,又专门跑来赔礼,按理,太子应该顺着台阶下了。
可偏偏太子意思自己出头,让十四不太好过,未免有些溺爱了。
“你说的对t,也不太对。”胤礽摇头,“我岂是那等不分青红皂白宠溺孩子之人?”
胤禛定定看着胤礽,心中腹诽:你就是。
“我护着弘晋并非因为他是儿子,而是因为理科大学。”胤礽说道,正好胤禛主动前来,倒不用他专门过去找人,如果说临死之前他还有什么没有完成的事,就要属给下一个新帝示警。
警示未来的新帝强敌在外,更要警示他,日后大清会遇到千年未有之大变。不是他们学习差,而是突然从文综卷子换成了理综。
“不知四弟如何看待西洋人?”胤礽没有继续之前的话题往下说,而是跳转到西洋人身上来破局。
胤禛垂头想了一会儿:“如果臣弟只是说他们擅长绘画、天文,就太过浅薄,我觉得他们也是一群有大智慧的人,只是对宗教太过狂热了,终究是个隐患。”
大清并不排斥外国人,甚至可以让他们进入朝廷当官,但是接触之后明显觉得格格不入。
那些西洋人对他们的上帝过于虔诚,这种虔诚甚至在对皇上的忠心之上,这就让人很难放下心来。既不能忠于大清这个国家,又不能死忠于皇上,如何让人大胆使用,托以重任?
“隐患?”胤礽嘴角勾了勾,“说得好。”
“你说得对,他们亦是一群有大智慧之人,甚至比起儒家,思维模式更倾向于法家,在某些方面又酷似墨家。”氤氲茶香四溢,胤礽的心头却是沉甸甸的。
本来他想借助系统平台得到蘑菇蛋来保障大清数百年安稳,世事弄人,只能提点老四让他警惕防范。
“太子这样说就过誉了,听说他们全民信教,不过是一群神棍。”胤禛虽然认可西洋人是一群有大智慧的人,却不愿意把他们当成一代大家,不论法家还是墨家,他觉得都高擡了对方。在他心里,顶天了,也就和藏区的情况差不多。
胤礽摇头,过誉不过誉只有时间能够证明,被人打到家里是不争的事实,没必要再呈嘴皮子上的功夫。
“可怕就可怕在这里,他们几乎人人遵守信奉宗教之法。”胤礽又转而问道,“你也读过圣经,不知道可还记得创世纪中的一段话。”
胤禛洗耳恭听。
胤礽背不下来,转头让人找来了圣经,就在前几页找到了:“就是这一段,神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摘自圣经]
胤禛似有所悟,想了半天,终究犹如隔靴搔痒。
“还请二哥赐教。”
圣经他只粗粗读过,并不喜爱,相比较起来,他更喜欢中国的神话。
“这就是他们遵守的法理之书。”胤礽合上书,说道。
胤禛的大脑轰隆一声,明白过来,愣愣看着胤礽许久,才拱手:“臣弟明白了。”
法理,好一个法理。
胤禛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段文字可以用法理来理解,何其可怖,深深吸了一口气,胤禛几乎压制不住心里的愤怒:“他们什么意思?”
胤礽知道老四是真的明白了,却又不敢说出来,就替他说了出来。
“天意,君权神授。我们的神只授予我们统治中华大地的权力,而他们的神,授予他们统治世界万物的权力,每一寸土地,每一种生灵,天上、地上、水里都是如此。所以,在他们心里,没有一场不义之战。”
胤礽冷笑,继续说道:“四弟,感受到了吗?”
“刀剑隐藏在仁慈之下。”胤禛沉默良久,叹息一声,说。
“现在他们远在万里之外,可是他们的火炮、火枪已经比我们先进,沙俄,仅仅是他们的二流国家,可是看看有沙俄支持的准噶尔。”胤礽一拳砸在桌案上,“汉唐故地必须收回来,不然……”
他止住了话头,没有继续往下说。
胤禛不是他儿子,能够由着自己灌输太多思想,对于一个成熟的政客,能够让他心里有所警惕,有所重视已经很不错了。说太多,反而不妥。
“四弟,想必你也知道戴梓在理科大学研究新火器,也能猜出理科大学的作用了,那里或许不会培养出写出锦绣文章的才子,但是能够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戴梓出来。”想到老四确实不善武艺,他就开始为日后的大清担忧,人往往都会在自己擅长的一面精耕细作,忽略掉不擅长的一面。
老四精于内政,就怕外仗稀烂啊!
“四弟,时代要变了,以前打仗看弓马,以后,可能去看火器了,只有我大清的火器永远优于西洋,才能利于不败之地。听闻西洋就有皇家学院专门研发各种先进的火器,我大清不能落后。”
胤禛闻言,忙说:“臣弟以前就有一个想法,一直不敢提出来,倒是和二哥的想法不谋而合。”
胤礽一愣,问:“什么想法?”
“先进的火器离不开手艺精益求精的匠人,然,现今匠人受制于身份,多半贫苦。臣弟私以为,该取消匠人的贱籍,一概和民人相同,恢复他们良人的身份。”胤禛是个讲究实实在在的人,工匠于国家的重要性看得十分透彻,既然要让人出奶,就得给喂草。
就和大清既然让八旗将士出生入死,不但把银子给他们发足了,还给予荣誉、特权甚至子女前程。如此,才能获得忠心。
洗脑或许一时管用,但管不了一世。
节义或许能让一个人一辈子甘于贫穷,甘于奉献,却不能让他的子孙后代继续效仿先辈。
前朝灭亡之因还在眼前,胤禛无时无刻牢记在心,君王寡恩,为国效力者、为国死忠的人得不到该有的恩赏,即便有着一代又一代的铮铮铁骨的读书人和锐意进取的武夫,也难以长久持续下去,最终,把好好的读书人和勇士都逼成了小人,大厦坍塌。
“嗯?”胤礽倒是忽视了匠人籍的问题,点头说道,“你想得极为妥当,不如你我一起谏言请皇阿玛取消工匠贱籍?”
“是。”
胤禛应答简短有力,只听太子继续说:“不过火器开发到一定程度已经不是匠人单纯能够掌控的了,需要科学。”
见胤禛没有理解,胤礽解释道:“比如说火炮,像弘晋那样系统学习的过人就能根据火炮的性能计算出火炮身管发射多少炮弹会炸膛或者开裂,火炮的角度和射程,不同炮弹的爆炸烈度等等。”
胤禛不以为然:“这些多试验就会有结果。”
他还是觉得大张旗鼓开办理科大学培养一群计算火炮射程实在浪费,养那些人的银钱能够造成多少火炮和炮弹。而且,那些人只学些数学,出来也百无一用,顶多当个账房,可哪里要得了那么多账房,只怕以后会造成算学人才堆冗。
胤礽被噎得不轻,他就知道和文科生解释不清楚,但是身为半个理科生的他也给胤禛解释不清楚。
“哪里会一样,要是开发出一种格外强大的武器,甚至一颗足以毁灭一个城市的武器,你又要怎么试验?”
胤禛愕然,半晌:“二哥多虑了,怎么可能有武器能够一颗毁灭一座城市。”
说着,使劲看了几眼胤礽,诚心诚意劝道:“二哥总是闷在屋里,不如趁着秋日凉爽出门走动走动。”
显然,他认为太子有此奇想概是因为天天不出门憋出来的毛病。
“我……”胤礽如何听不出来老四话里的意思,差点一口气没提起来,好半天,缓过劲来,“我就喜欢在屋里呆着,不想出门。”
没几天可活的了,还出去干什么?
剩下的时间他只想呆在熟悉的地方,哪里也不去,不留下任何遗憾。
可是,身边无比熟悉的一景一物却好似怎么都看不够,让他难以割舍。
胤禛不知道胤礽的想法,闻言点头:“也是,只是二哥,臣弟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说?”
最后,他才提起了自己进宫的主要目的,为了太子独居乾清宫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