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春鸟 作品

第223章康熙大放送2

第223章康熙大放送2

223、康熙大放送2

康熙的心思很难猜,比如,明明接下来他想增设理科科举考试,然后顺理成章的把弘晋推到大学士的位置上去,偏偏他不直接来。而是对六部发起了难,首当其冲的就是户部和兵部,谁让他们两个部和数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老爷子的思路是,他自己提出增设理科科举考试必然会遭到所有人的一致反对,必须先下手为强,逼得户部和兵部只能站在自己这一边以示忠心。

有了户部支持,工部也得跟上,毕竟工部能来钱的渠道基本被内务府给夺了过去,一年到头,那么多人全指着户部拨银子干活呢。

六部当中,户部、兵部、工部三部支持,从来不多事的刑部不反对,就只剩下了吏部和礼部。

礼部不用说,肯定是死硬派,但他们的话本来就是可听可不听的,他可不像前朝皇帝能被礼部给辖制住。礼,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礼的核心是诚,没有诚的礼再完善也不过是虚礼,糊弄糊弄外人就行,可糊弄不住他。

吏部比较难搞,增设理科科举考试肯定会面临如何理科进士安置到什么岗位的问题,承平多年,已经有冗官迹象。吏部必然会和礼部联合起来表示反对,由礼部冲锋陷阵,吏部在后不徐不疾阐述原因。

一旦吏部反对得过于强硬得话,刑部极有可能又会往吏部倒一倒,县官不如现管,他是皇上不假,但是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吏部在他们升迁上卡上那么一下可能都不会被外人发现。特别京察,全靠吏部来评判是升是降还是革职回家。

所以,不等户部和兵部反应过来,他又冲着吏部开炮。

“可怕,尤其可怕,那账册子到底是故意算错的,还是被人糊弄至此,吏部,官员就任之前的培训你们就放任问题不管,是何居心?”

康熙找起茬来完全不讲道理,让人找不出头绪来。

又不是人人都在户部,也用不着精于计算,说白了,都靠底下吏员。哪个当官还自己扒拉算盘珠子不成,那样未免也太没有上官的牌面了。

只是好端端地,怎么拿这个问题开涮了?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朝代都存在的问题,既然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那么也就不是问题了。

吏部尚书猛然被喷,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反而是兵部尚书更饿联想到方才把太子一派的李锴一下子提到总管内大臣一职上,立刻猜到了康熙的心思,皇上肯定是又要把太子一派某人给提拔上来了。

如此想着,余光不禁往另一列瞟去,到底是谁呢?

随即收回视线,能让皇上大动干戈找吏部茬的,定然说明此人不在吏部筛选的人内,否则真要指责吏部不会说了半天都没有一个真实例子。

吏部尚书也不傻,等康熙骂完也反应了过来,知道皇上只是借机要把某个人提到高位,忙请罪道:“臣罪该万死,竟然让贤能之人遗留在野,还请皇上下诏请贤人入朝为官。”

没有经过科举和皇上批准的人他们吏部想当然没有资格提拔,吏部是百官之首不假,却也只能在官员中或提或贬。从古至今,当官的途径就两种,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天子门生按规授官,或者皇上直接提拔为官。哪怕八旗内部可以推举那也是要经过皇上揽阅批准后才能授官。

“倒也不是别人,朕的孙子弘晋于数学上颇有几分朕的传承,其数学水平乃国子监算学博士数倍,如此人才你们不知道举荐还需朕提起吗?”见吏部尚书上道,康熙颇为满意道。

原来是弘晋阿哥,原本,一个没啥存在感的皇孙,不过最近因为理科大学而走入大家的眼,这才能让人第一时间把人对上号,否则八九十个皇孙大家很难立刻想起来是谁。

不过皇上也是蔫坏,不明着说太子次子,偏偏说是皇孙,让他们从那么多皇孙里去找。

“早就听闻弘晋阿哥的算学水平甚高,只是……只是弘晋阿哥的年龄……”吏部尚书头大,皇上要提拔太子一派他也能看出来,但哪怕像之前的李锴都容易让人接受,弘晋阿哥才多大,15岁的半大孩子再擡举也就上朝听听政而已。要知道,其他皇阿哥15岁可都还在昏天黑地读书呢。

看来太子一派是真的没人可以提拔了,以至于皇上连一个15岁的孩子都不管不顾提拔了起来。

哎,怎么太子偏偏今天没有上朝,否则也用不着自己想法子推脱,太子第一时间就会推脱了。对于15岁的弘晋阿哥言,这种提拔可不见得是好事哇!

“闻道不分先后,数学上,学不会的人熬到头发的苍白也学不会,何必在意年龄一事,你看弘晋适合什么位置?”康熙正是觉得最亏欠胤礽的时候,恨不得什么都塞给宝贝儿子,当然,除了皇位。这个位置他还想再坐一会儿,等自己死了再传下去。

弘皙是他心里的皇太孙,已经是理亲王,除非大清也直接设皇太孙,否则升无可t升。弘晋是胤礽唯二的儿子,肯定不能落下他。

吏部尚书头大如斗:“臣所知,弘晋阿哥今年刚当了詹事府从六品赞善。”

从六品,起步已经很高了,多少皇阿哥起步都是光头阿哥,弘晋才15岁已经被宠爱儿子的太子给弄了一个从六品的赞善,一年内寸功未立,再往上升说不过去。就是考上状元也才被安排进翰林院当一个从六品的修撰,不知要熬多久才有机会往上升,一直就是个修撰也不稀奇。

况且弘晋阿哥擅长的是算学,他能想到的就是国子监算学博士一职,算是个影响不大的先差,可是只有从九品,明显不符合皇上的要求。

“正是因此,才让你知人善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康熙继续点拨吏部尚书,有些话,他不好直接说出来。

毕竟弘晋的年龄是个大问题,所以就算他是皇帝也不可能直接把孙子提为大学士,准备一步一步来,一直到最后,善解人意的大臣不敢继续再往上建议了,自己再借机说出晋升弘晋为国子监大学士的话来。否则从一开始就是自己强往上推,到最后也没人应答。

吏部尚书理解康熙的意思,可是想来想去把弘晋安排到哪里都不太妥当,年龄身份上都有些不合适。最后索性把难题抛给了康熙。

“国子监一位太学博士年老致仕,弘晋阿哥惊才绝艳,不若皇上大开洪恩,不拘一格,给弘晋阿哥授予太学博士一职。”

说完,他偷偷看了康熙一眼,太学博士是正六品,符合皇上想要提拔弘晋阿哥的要求,但明显和弘晋的才能不符,就看皇上怎么决定了。

当官,不滑溜点可没好果子。

太学博士?

康熙皱眉,也知道自己是难为吏部尚书了,索性他这次提拔弘晋只是为接下来晋升弘晋铺垫一个跳板而已。便没有计较吏部尚书的滑溜,当即说道:“理科大学初创,正离不开他的时候,以我看就在理科大学再设算学博士,品级……”

沉吟了片刻,康熙直接往上提了提:“理科大学本就以数学为主,算学博士便依国子学的例,正五品吧!”

吏部尚书张了张嘴,想要反对,然而想到理科大学正在撒银子招生,到底没有说话。不说多少旗人家庭指着上理科大学解决生计问题,就说汉人学子,也能多个出路,哪怕学出来还是没啥出路,也能混上10年的日子。他可是听说了,理科大学的学制是十年,又发月银又包吃住,节省点等上完学手上还能落上上百两银子,足够买上两亩地种了,日后的生计也有了。

正是因此,满朝文武,不论旗汉官员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要是反对,背后还不知道遭多少人骂呢,反正没有花户部的钱。哪怕是海善,在打听出来太子没有动用皇上内孥的情况下,也不会站出来反对。

傻子才反对太子花自己钱养人。

可是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忽视掉了一点,理科大学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提升,甚至隐隐有从詹事府脱离出来融入朝廷,甚至成为不次于国子监的存在。

康熙见状,十分满意,当下说道;“那么擢升弘晋为理科大学正五品算学博士。”

众人松了一口气,觉得今儿个皇上也发作了三把火,也该差不多了,却不知道康熙准备继续投一颗雷,把他们炸得不轻:“对了,许久没有开设博学鸿儒科,来试者,不论已仕未仕,一旦考中,均授予官职,最高者可当大学士。”

轰地一声,吏部尚书等人脑袋一片空白。

博学鸿儒科他们当然知道,但那是在平三藩时期,为了笼络前朝遗民而设。由各地官吏推举当地有名望的人,录取率极高,甚至能够达到四比一。

不乏有人只凭一首诗词就能当上翰林的,当然,不是说这些人学问不行,而是实在让经过层层考试千军万马杀出来的科举人士眼红啊!

“今年加设一门算科,各地擅长数学的人也都可推荐过来。”康熙的补充表明出了真实目的,按照正常手段当然没法将让弘晋当上大学士。

大学士和内务府总管完全是两个概念,必须学识渊博者,不然也就太廉价了,坏了朝廷的规矩。但他相信弘晋的数学水平,干脆用这种手段先向大家证明弘晋的实力,然后再顺水推舟授予他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