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康熙五问2
第52章康熙五问2
他首先想到黄色火药,如果那个东西真的研究出来势必会淘汰一大批武器。那些淘汰下来的武器也不可能堆放在库房里生锈,既可以挑选一些售卖出去,也可以重新打造成的铁犁头、菜刀一类的民用物品售卖。
其实照他想来最赚钱的方法还是售卖到其他小国,一把旧兵器至少能卖回两把新的价格来,但是皇阿玛肯定不许,加上因为那场爆炸他也没学会制作黄色火药,所以压在心里没有提出来,而是从另一个方面阐述。
“《周礼》设的冬官未尝从精通经书的人选拔而出,想必是从熟悉工艺制造的官员选拔,再远一点,大禹治水,也没听他诵读经书,反而是四处奔波勘察地势、组织人马开山凿河,最终才治水成功。可见匠作一道的用处被严重低估,阿玛精通数学未必不能以此为由扶持匠作。”
说到这,他顿了顿,大脑中突然冒出一个之前看到过的词汇:“或者说是理工。阿玛,我们可以开设一所理工学院,就像国子监一样,从全国选出聪明灵秀的人来学习理工,相信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定然会给大清创造无尽的财富。而我们要做的只t是给他们提供学习场所和封官而已。”
胤礽激动开来,虽然他半是自愿半是被迫走上封神之路,但对大清日后的发展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哪怕他放弃了太子之位,也希望大清蒸蒸日上。
理工?
康熙听到新名词不免琢磨一二,望文生义,匠作一道便是工,这是从工中找到理,好家伙,格物歌到工上头来了。他静默片刻,摆摆手:“这个以后再说。”
士农工商,不说让工匠当官,就说有几个士子去学那劳什子理工都是大问题。不过他也从中他听出,太子对旗务和生财上还是有自己看法的,不知不觉,已经问出去了三个问题。最后两个问题,康熙穷图匕见,不等胤礽反应,突然发问:“为什么推辞太子之位?不要用天罚和写话本的志向来糊弄朕,说实话!”
听到皇阿玛对自己用了朕字,胤礽就知道对方是真的动怒了,不然私底下不会对自己用那么正式的称呼。心下一苦,可不就是因为天罚,不然经过皇阿玛劝说后他可能已经美滋滋坐稳太子的位置了。可惜说真话没人信,他只好绞尽脑汁开始编瞎话。
“因为儿臣不适合。”心里默默叹息一声,大脑飞速转动,让他找到了一个似乎能说得过去的理由,“儿臣如若上台势必会将满汉联合推进一步,但满朝上下,几乎没有几个满臣支持自己。人的成见深似海,儿臣既无法说服他们,就无法麻木他们,推行政策定然举步维艰,大大消耗大清的国力。”
他擡头看了一眼康熙,见他嘴巴张开,似乎要劝说自己,忙跪地:“祖宗基业走到这份上不容易,儿臣不允许自己拖累大清百年基业,愿为贤王辅佐新帝。”
康熙愣怔了半晌,万万想不到太子给出这份答案,又是骄傲,又是心疼。不愧是自己一手教导出来的太子,光是凭此,他就敢说其他儿子加起来也没有这份心胸气度。
“你放弃的可是太子之位啊!”康熙叹息一声,这种推让还和当年福全不一样,需要更大的魄力。也却越发肯定了一点,所有儿子当中,保成是最适合当太子继承他的位置的儿子。不过想到儿子的坚定和外面的流言,他并没有第一时间说出来,活到他这把年龄,知道什么时候该急什么该缓。
太子册封涉及大清江山后继,怎么慎重都不为过,他身体还算硬朗,可是慢慢来。事缓则圆,本来废太子就过于唐突,复立太子再也不能给保成留下隐患了。
胤礽不知道康熙心里的想法,闻言,拉平嘴角,眼里不由自主有些伤感。但天罚在头顶上吊着,只要他敢当太子,立刻就能降下来,就算他能不顾百姓受不受蝗灾,日后说不定天道能直接降雷劈他。那时候乐子可就大了,堂堂大清太子被雷劈了,别说他太子之位不保,就连大清基业说不定也要毁在他手里。
“儿臣知道,但有些事不可不为。”胤礽声音低沉,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康熙静默了好一会儿,就在胤礽站得腿都发麻时,终于来了一个让他精神一震的重头戏:“保成,你觉得你兄弟中谁适合这个位置?”
饶是胤礽做好了万全的心理准备还是被康熙的话给吓了一大跳,这个问题是他一个废太子能听能回答的吗?回答不好会不会又是幽禁后半辈子呀!
弘皙、弘晋、毓夏、瓜尔佳氏、李氏、李氏、腊月、元元……等人一个个从他眼前浮过,直到最后,咬了咬牙。就和他刚才说的一样,有些事,不可不为。
“儿臣认为十三弟合适。”
他斩钉截铁道,老十三是皇阿玛硬塞到他身边的,只能算半个太子党,更多时候还是游离在太子党之外。不过也正因此,他和十三的接触还算频繁,摸准了他的心性。或者说,其实他差不多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兄弟心性性情,关系好不好另说。
他和老十三的关系也说不上好,只能说颇为热络。
“哦?竟然不是老三?”康熙先是一惊,继而反应过来,脸上差点露出满意的笑容来,不愧是太子,在大事上从来不感情用事。他不推荐老八也正常,两人关系实在算不得好,但老三和他关系最好,按理,他该推荐老三才是,左右决定权在他手上,太子不过推荐一下,惠而不费,又能还上老三帮他的人情,结果太子却并没有推荐才华出众却有着明显性格缺陷的老三。
老三自幼好文,学识出众不说武艺也还不错,可谓文武双全。但是他的性格就有点说不上来,不是不好,而是一到关键时间就容易掉链子,优柔寡断,感情用事,越是紧迫之时越是缺乏魄力,前瞻后顾。
作为皇子,这样的老三当然样样让他满意,但是让他当皇储就不够看了。
胤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是老三这个话题,只谈老十三胤祥:“十三弟的学问武艺天资等皇阿玛已经心知肚明不用儿臣多言,儿臣觉得他最合适是因为他心中有大局、有百姓且性格坚韧隐忍胆气过人,您那个位置一辈子都在逆流而上,非有大毅力者都会把大清带入深渊当中。”
他的话不禁让康熙点了点,紧接着,他的面色又沉了下来。
“十三是不错,但……哎!”他摇了摇头,没有继续说话,对于这个曾经自己颇为喜欢的儿子他十分复杂。当时他将胤祥放在太子身边是想着让他辅佐太子成为一代贤王,然而,到底是他低估了人心。或者说,越是优秀的皇子越是野心勃勃,不甘居于人下。
胤祥暴露出来的野心和对太子的疏离让他有一种自己的好心好意不被领情和被欺骗的感觉,特别对方还是自己素来信任,最讲侠义的十三,复杂的情绪让他不想多谈下去。
“只有十三?”
康熙的话让胤礽明白皇阿玛完全没有立十三为太子的意思,只能在心里为他哀叹一声,然后打起精神:“老四也适合。”
但是论起心胸开阔程度,老四就远不如十三大气,不知道是不是此消彼长,在后宅上,老四更偏爱汉军旗女子,但在其他方面就过于偏向满洲八旗了。照说,以他的眼界不该偏向如此明显才对,想来想去,只能推说老四镶白旗旗主的身份桎梏了他的思维,让他习惯性用族长似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然而江山是天下人的江山,不可能人人平等,但在帝王心中每一个群体该是平等的才对。帝王之道就是平衡之道,不仅仅是朝堂上各个派系的平衡,关键还是维持各个群体之间的平衡,如此江山才能稳固。而要维持这种平衡,首先在帝王的心里每一个群体该是平等的,不能像玩跷跷板似的,一头重一头轻,天长日久,轻的一方要不彻底滑向重的一方,要不是跳下跷跷板不再玩耍,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是巨大的灾祸。
不过老四在其他方面却相当不错,其嫉恶如仇和刚正不阿的性格正好能够肃清贪腐之风,至于老八,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倒不是两人对立的关系,而是和康熙想得差不多,想争皇位至少先有个立得住的儿子,老四好歹有个弘时还算健康,老八家的弘旺去年才出生,能不能立住真不好说。
听到保成又提名老四,康熙倒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他现在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听保成分析哪个弟弟适合当太子的话题了,毕竟就他看来,最适合当太子的还是保成,就冲这份气量和远见。考虑到最近一系列的事,以及儿子的多次推拒过于强烈,他想了想,决定暂时推后。
“罢了,既然你一心推拒太子之位,就这么着吧!册封大典取消。”
得偿所愿,胤礽心里却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毕竟自己以太子身份活了几十年,可以说,太子于他而言已经不止是一个身份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他就是太子,太子就是他,但从今天开始,他只是他自己,太子另有其人了。
“儿臣谢皇阿玛。”最后,他也只能表示感激,可是他的失落又哪里逃得过康熙的眼睛?心里幽幽叹了一口气,太子又成长了,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知道自己不行,放弃唾手可得的财富荣耀地位。不过胤礽却让他格外心疼,明明他行,都是那些大臣在欺负他家太子。t
突然之间,他竟然生出一股和前朝开国皇帝洪武大帝给皇太孙铺路时是不是和他此时一个心情,得在有生之年给保成铺平路。
他如是想着,胤礽已经退了出去,回屋开始收拾东西,随时准备搬出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