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老县令身为感动,定刘泷试卷为案首
结果却因为太过刚直,遭人排挤,最后他沦为一名教师。
从此他便将自己的抱负,寄托在学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报效国家,忠诚皇帝。
因为在他的心里,自己就像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照亮他人牺牲自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提笔写完,刘泷轻轻吹了吹纸上的墨印,然后封卷上交。
也不知道这首诗行不行。
毕竟这很明显就是在给主考官戴高帽子,如果主考官避讳这个,有可能把自己给拉黑。
县试考完,不需要等待,直接可以走。
刘泷不是第一个出考场的。
在他之前已经走了几位。只不过那几位是头脑愚笨,实在不会做题,主动离场的。
出了门,发现阿兰在门口等待已久。
“泷哥,你终于出来了。”
“饿不饿,我给你买了大包子。里面有肥肉捏。”
刘泷:“你吃了没有。”
“我…我吃过了。”
刘泷:“本来想带你再去吃好吃的呢,谁知道你吃过了,那就不带你去了。”
“别,泷哥,我没吃。”
“我想吃烧饼。”
“好,走,今天咱们烧饼管够。”
是夜…
县试审核房内,热闹得很,胥吏拿着卷子来回渡步。
蜡烛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堂前几位主官,拿着红笔开始圈卷子。
渭北县令高世杰有些烦躁。
坐在案前,皱着眉头,他旁边的是青州府的一名教育吏员,姓杨,是府尊的狗腿子。
也是负责本次县试的审查官。
考童生虽然容易,可也需要三重保险,本县,外县,以及府里派人协助。
最后由三人一致认可。
童生考完就是生员,然后就是秀才,每一步都极其重要。
高县令不在乎他们共同审核,他烦的是,府尊下暗令,本次县案首要给府尊的侄子。
县案首也就是第一名。
看起来不过是一个县的案首,随便就给了,可高世杰为人正直,让他同流合污,心里还是有些难受。
杨吏看出了他的不情愿。
“高县令,府尊知道你早有疑虑,所以派在下给你送来了炭敬,不过是一个县案首而已。”
“睁只眼闭只眼吧。”
他掏出两枚拇指大的金锭,放在对方袖前。
“高县令,莫在推辞了,还有一个月你就要告老还乡了,没有这玩意儿,子孙都不愿意孝敬你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啊。”
高县令皱着眉:“多谢府尊好意,还是先看看卷子。”
他拿起府尊侄子的卷子。
仅仅扫了几眼,便放在案前,因为实在是不堪入目,辣眼睛,而且字写得极差。
这样的卷子应该出现在炉火中
或者用来擦谷道,而不是大雅之堂。
此等水平,如何能选上案首。
杨吏拿起卷子:“写得好,我看值得圈为案首。”
“高县令,还不画圈点中?”
“非要府尊亲自出马吗,别忘了,你的儿子。”
高县令的儿子前不久因为倒卖玉石,被府尊以罪名关在府牢中,至今没有放出来。
恐怕就是为了这一刻。
他叹了口气:“吾,恨不能为国家选取栋梁之才,做了二十多年县令,竟然是这个下场。”
“也罢,也罢。”他老泪纵横地拿起来下一个卷子:“李天霸。”
“这不是青州首富李泽的儿子吗,他儿子怎么来渭北考试了。”
杨吏:“是那个大傻子啊。”
“本来他可以不用来考的,但是岳将军突然提到想看看李泽儿子的水平。”
“所以便让他来了。”
高县令:“一个商人的孩子,能写出什么水平。”
“商人的孩子不配参加科举。”
大周早就在去年,女帝登基,就放开了商人不得科举的规定,允许所有人参加科举。
不存在歧视。
可对于高县令这种人,他还是打心底不认同商人的孩子参加科举的。
官商勾结,蛇鼠一窝。
试卷展开,众人眼前一亮:“好工整的试卷。”
“此字竟如同印刷版漂亮。”
高县令两只手都在颤抖:“好字,好字,通篇千余字,竟无一个假字,错字。”
“再看看这第二题,写得多好。”
他看着看着入了迷,很快就翻到最后一题。
这也是他设置的题目。
问的是老师这个行业为何能排在天地君亲师里。
高县令做了二十多年县令,办设了三家学堂,培养了不少穷苦学子。
所以他对师生情看得很重。
经常自我感动,认为自己培养了他们,却得不到理解。
有人甚至认为,自己举办学堂,不是为了教书,而是为了收取束脩,也就是那块腊肉。
妈勒个巴子。
高县令看到刘泷回的题,对方没有墨守成规的回复。
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他慢慢地看入迷了,这故事里讲的不就是自己吗。
遭人排挤,不得重用。
怜悯苍生,举办学堂。
遭人误会,痛苦万分。
尽管如此,每个月,还要拿出自己的俸禄,以及别的费用,给没书的孩子买书看。
临近退休,却不见有人真心感谢过自己。
大部分都是带有目的来上学。
有的来上学是为了求自己提供方便,有的是为了骗名声,还有人恨自己。
从来没有人理解过自己。
他读着读着,眼眶湿润了。
最后他看到最后写了一句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并不伟大,但是他却和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所以老师才会在天地君亲师里。
“善。”
高县令猛拍桌子:“说得好,几十年没见过这样的好学子了。”
“此卷无论是字体,还是别的,都是第一,可为案首。”
杨吏:“什么,我没听错吧。”
“是的,你没听错。”
“不是,刚才说好的,要给府尊的侄子。”
高县令:“我说了吗?”
“你玩不起是不是。”
“那又如何。”
杨吏:“行,那你的儿子,就别想放出来了。”
高县令:“哈哈哈,老夫当了二十年县令,光知府都送走了五位,你真以为我是软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