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剑斩云梦 作品
第二十九章 赵客缦胡缨(感谢书友“wyhJessica”打赏的盟主!)
纷扬的小雪,吹过邺城的郊外。这雪花似有似无,像是飘扬的柳絮,又像是细碎的盐粒。而当它落在鼻尖,融化成冰冷的点滴,就让张承负微微一寒,忍不住眯起了眼睛。
“嗯?有人要害老师?请王君细说!是何人何事?!…”
“咳!是魏郡郡府中,阴安审氏大族出身的法曹掾,审配审正南!他一向敌视我太平道,多次向本州的刺史郡守举告,说什么大贤良师‘假天命之说,盗太平之名’、‘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看似赈饥施药,实则诱民聚众,貌似慈教,实则私养爪牙’、‘专愚百姓之耳目,必乱天下之纲纪’!…”
“当然,本州历任的刺史与郡守,都是‘神明照察,百端莫欺’,知晓我太平道对冀州百姓的赈济与安抚!并没有上官,信这审正南的诋毁与妄言…”
中年老吏王贺压低声音,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审配的言行。他事无巨细,把这位法曹掾对太平道的敌视,阐述的淋漓尽致。而后,他才面露急色,开口道。
“昨日大贤良师去府衙拜访,刺史李公亲自出门相迎。随后,李公就宣布休沐三日,要与大贤良师谈玄论道。等李公走后,这审正南愤而起身,对左右曹吏,痛斥大贤良师,竟然说要去洛阳,去举告我太平道!除了洛阳,他还要去豫州举告,在大贤良师南下豫州后,请豫州官府动手抓捕!…”
“此人可不是虚言之辈,说做就做!他今日下午,就带了四个族中亲信,在官署借了几匹马,把后面大半月的公务,都推给左右…居然就此出城南下去了!这一去,必然是要诬告大贤良师,害我救济冀州百姓的太平道啊!…”
“苍天可鉴!我实在担忧大贤良师的安危,又自认为是太平道的信众,怀了一份公义之心…故而冒险前来,将此事告知!这审正南行事,狠辣果决,请君千万不可小视!”
“…”
听了这一番话,如此急迫的大事冲击而来,张承负眉头紧锁,与高道奴面面相觑。他沉吟数息,没有立刻采信,而是沉声问道。
“王君,此事事关重大,你可有证据?”
“有!这审正南昨日在府衙中,痛斥大贤良师,众吏员都知晓。而他今日在官署借马,也是一问就知!”
“嗯…那王君又是如何知晓,这审正南今日下午出的城?莫非,你时刻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
闻言,王贺沧桑的脸上显出些尴尬。好一会后,他才低声道。
“王某不才,正是法曹中的曹吏,也就是曹掾的副手。这审正南离开前,把曹中公务都推给左右…自然也包括王某。”
“噢!”
听到这一句,张承负点了点头,心中的脉络就此清晰。他沉吟片刻,站起身,对王贺道。
“君且在前庭稍候,饮些茶水。我这就去安排人手,去郡府打探一二!…”
“嗯!…”
太平道在邺城门徒众多,消息并不闭塞。而郡府中有上百小吏,要打听一件公开的事,也并不麻烦。大概四刻钟后,就有打探消息的本地门徒回来,对张承负附耳说了几句。
“确有此事!这位法曹掾素有刚直之名,对我太平道敌意很深。早在几年前,他就曾处理过我太平道门徒的案子,把聚众抗税的几十个信徒,都判罪入狱,尽数判了斩刑…”
“他确实曾多次上书,向州郡告发我太平道,言辞颇为激烈。他精于吏务,又常常去各郡县探访,搜罗了许多‘诬告’的条目,包括我们在巨鹿的庄子…”
“而昨日他在府衙,不满刺史李公与大贤良师的会面,很是说了些怨言…今日下午,有人看到他带了四个护卫,骑着马出了南城。而官署里,也有他借了三匹官马的记录…”
“至于这位法曹吏王贺,是个信奉黄天的,但一共只捐过两斗粮食,谈不上虔信。据说,他在这个副手的位置,苦熬了十年,就等着迁为正职。结果他因为出身太低,被这从赵国迁来、阴安审氏出身的审配,直接夺了法曹掾的正职。而审配被郡中官吏不喜,几无再升的可能,大约就呆在这位置上不动了。他又比王贺年轻十多岁,决不可能先去职,只能在副手熬到死…”
这一番情报听完,张承负沉吟不语。他已经能肯定,这位王贺虽然动机不纯,但说的都是真话。
这位法曹掾审配,一向以“刚直”闻名,完全站在世家大族的立场上,视太平道为仇寇。他绝不可能加入太平道,只会是太平道的敌人!
张承负闭目回忆,后世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成为袁绍信任的幕府治中别驾后,审配对太行山中黄巾残部的处理,手段极为酷烈!一旦俘获,就是“尽数坑杀”,从无手软的时候。
而当曹操攻河北时,审配为了展示死守邺城的决心,甚至杀掉了自己的妻妾,还有辛毗一族的满门!
像是这样一位很有才能、熟知冀州内情、性格又果敢狠辣的郡国干吏,一旦在黄巾起义时,组织起邺城或邯郸的防务,又或是为前来讨伐的大汉边军带路,那对起义大局的威胁…
更何况,审配这次南下告发,也不知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是否会真的,在洛阳朝廷引起波澜?若是放任不管…
“审配,审正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这一刻,纷繁的念头,在张承负的脑海中闪过,让他的肩头如负千斤。
眼下大贤良师不在,他也不能去打断师父与刺史的谈玄论道,引起刺史的注意。那么,此时的一切,都要由他来决断,越快越好!
在一片迷雾中,他必须为自己的每个决定,为了太平道的未来,来果断做出选择,拿出应对的办法来!那么,又该如何选择呢?什么样的选择,才能有对太平道最好的结果?
“呼!…”
片刻之后,张承负长呼口气,缓缓低下了头。无论是对是错,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他低着头,使劲揉了揉脸上的雪花,把脸庞揉成笑容,这才返回前庭,对王贺笑道。
“王君!多谢告知,我等日后必有厚谢!”
“啊!都是信仰黄天的太平道信徒…何来你我之分?”
“嗯!王君确实是我太平道中人!…不知这位法曹掾审配,若是去职不在,后续接任的,可会是王君?”
“这!这曹中吏务,王某做了二十年,从小吏做到曹史。若论起吏务精熟、曹中资历,王某确实是曹掾的不二人选!…”
听到这样的明示,王贺大喜过望。他巴巴的前来通告,不就是为了这份许诺吗?
二十年啊!他出身太低,不过是下层寒门中的庶支。他在法曹干了二十年,好不容易,才熬到了上任法曹掾告老!
结果到头来,一个迁来的大族子弟,轻易就占去了这吏职!占去也就罢了,大族子弟一向升的快,不会在一个职位上多呆,只要再升迁,自然就会轮到他。
可这审配背后的阴安审氏,算不上郡望的上等世家,否则也不会从郡吏起步,而是直接两百石、六百石起步当官了。他又被上官们不喜,坐了几年都没动弹过…
王贺实在是熬不住了,这才寻了机会,咬牙狠心,来太平道这边使些力气!
“黄天在上!若是能得大贤良师,在刺史面前提上一句,那自然是十拿九稳!…”
“嗯!王君的大义,我一定会向师父禀明的!只是不知…君可有审配的画像?”
“?!画像?”
“对!画像,越像越好。”
听到这一句话,王贺脸上数变,一惊一疑,一惧又一喜。他喉咙有些发干,看着这微笑的少年,就像看到了洪水猛兽。数息后,他才为难道。
“这…审配他不是罪囚,府衙里也没他的画像。”
“王君为郡府老吏,精于吏务,想必是会为官府画人像的?…”
张承负微笑着,取来一张黄纸,一根细毛笔,塞到王贺的手中。
“请君且画!若是难画的地方,就写几行文字,尽可能描述即可!”
“...”
王贺迟疑着、犹豫着。这一笔落下,可就把自己也牵连上,再无退路可言,真的和太平道绑在一起了!然而,看到这少年不容拒绝的微笑,想到那份许诺…他默然片刻,狠狠咬了咬牙。
“好!王某这就画出来!…”
雪花落了又停,润化在泥泞的庭中,就像落在心头的寒雨。待一刻雪尽,黄纸上已经多了一副墨绘的肖像,就像官府张贴在城门处的通缉。
“面如削石,眉浓入鬓。目光如炬,鼻梁挺直。唇薄而紧抿,神情肃然,不苟言笑…”
张承负平静注视,直到王贺在这画像的下面,留了“审配”两字的笔迹。他这才接过这张黄纸,对王贺点头笑道。
“王君的恩情,我牢记在心。君请回吧!今日之事,不要让任何人知晓。只需静待良讯!你我皆是太平同道…”
“是!是!告辞!告辞!~”
王贺作了一揖,匆匆告辞出门,就像逃走一般。而张承负阖上木门,脸上的笑容已经消失不见。旁边的高道奴则看着他,剩下的门徒们,也都看着他。他则沉默的走到庭中坐下,取出那张审配的画像,又抽出赵冶送的精铁短刀,压在吹动的黄纸上。
“簌~簌~”
寒风吹动,院中松枝簌簌作响。雪花从树枝上打着旋儿,飘到纸上,脸上,也飘到短刀上。张承负注视良久,才收起画像,塞入怀中。他看着落雪的寒光刀刃,轻轻叹道。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而听到他开口,周围的高道奴和门徒们,便都靠上前来,急切问道。
“承负,想好了吗?该怎么办?”
“张符师,接下来怎么做?”
“对!大贤良师说了,我们都听你的!…”
听见众人的询问,张承负默了默,看向一张张担忧急切的脸,许多都是普通的农人样貌。他眼神渐渐凌厉,再开口时,已然满是霜雪的肃杀!
“这行人要出告大贤良师,必须拦住他们!他们要南下渡河,只有去黎阳津这条能骑马的官道。决不能让他们渡过黎阳津,南下进入兖州!否则,一旦过了河,道路众多,就再也难寻了!”
“我们有五匹马,出三个会骑马的汉子,跟我和道奴一起走!其余人都留在这里,都不可表现出异样…张甲!你来管着剩下的人。等老师谈玄完毕,告知此事,请老师径直去黎阳津渡口,与我等汇合!”
“诺!”
门徒张甲点头应诺。而其他门徒中,已经选出了三个会骑马的幽州汉子。张承负取下头上的黄巾,背上猎弓,携着短刀,沉声喝道。
“都取下黄巾,戴上斗笠…骑上马,现在就走,连夜沿着官道往南追!这行人虽然先行了大半日,但不会像我们这样日夜兼程。只要两日,就一定能赶上他们!等赶上他们…”
“好了!都带上铁头长杖,藏好环首刀!我们走!”
“诺!…”
随着张承负的决断,太平道的门徒们,迅速行动了起来。很快,五人就骑上了马,戴上常见的斗笠,也披上了挡雪的蓑衣。他们就这样藏着武器,低调出门,沿着官道往南追去。
“哒哒哒…”
簌簌的雪花,又一次落下。这一回,雪却没有停,而是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寂静,闭塞而成冬,直到踏出的马蹄印,连着路边冻死的尸骨,都掩埋在茫茫的白雪中~~
“嗯?有人要害老师?请王君细说!是何人何事?!…”
“咳!是魏郡郡府中,阴安审氏大族出身的法曹掾,审配审正南!他一向敌视我太平道,多次向本州的刺史郡守举告,说什么大贤良师‘假天命之说,盗太平之名’、‘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看似赈饥施药,实则诱民聚众,貌似慈教,实则私养爪牙’、‘专愚百姓之耳目,必乱天下之纲纪’!…”
“当然,本州历任的刺史与郡守,都是‘神明照察,百端莫欺’,知晓我太平道对冀州百姓的赈济与安抚!并没有上官,信这审正南的诋毁与妄言…”
中年老吏王贺压低声音,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审配的言行。他事无巨细,把这位法曹掾对太平道的敌视,阐述的淋漓尽致。而后,他才面露急色,开口道。
“昨日大贤良师去府衙拜访,刺史李公亲自出门相迎。随后,李公就宣布休沐三日,要与大贤良师谈玄论道。等李公走后,这审正南愤而起身,对左右曹吏,痛斥大贤良师,竟然说要去洛阳,去举告我太平道!除了洛阳,他还要去豫州举告,在大贤良师南下豫州后,请豫州官府动手抓捕!…”
“此人可不是虚言之辈,说做就做!他今日下午,就带了四个族中亲信,在官署借了几匹马,把后面大半月的公务,都推给左右…居然就此出城南下去了!这一去,必然是要诬告大贤良师,害我救济冀州百姓的太平道啊!…”
“苍天可鉴!我实在担忧大贤良师的安危,又自认为是太平道的信众,怀了一份公义之心…故而冒险前来,将此事告知!这审正南行事,狠辣果决,请君千万不可小视!”
“…”
听了这一番话,如此急迫的大事冲击而来,张承负眉头紧锁,与高道奴面面相觑。他沉吟数息,没有立刻采信,而是沉声问道。
“王君,此事事关重大,你可有证据?”
“有!这审正南昨日在府衙中,痛斥大贤良师,众吏员都知晓。而他今日在官署借马,也是一问就知!”
“嗯…那王君又是如何知晓,这审正南今日下午出的城?莫非,你时刻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
闻言,王贺沧桑的脸上显出些尴尬。好一会后,他才低声道。
“王某不才,正是法曹中的曹吏,也就是曹掾的副手。这审正南离开前,把曹中公务都推给左右…自然也包括王某。”
“噢!”
听到这一句,张承负点了点头,心中的脉络就此清晰。他沉吟片刻,站起身,对王贺道。
“君且在前庭稍候,饮些茶水。我这就去安排人手,去郡府打探一二!…”
“嗯!…”
太平道在邺城门徒众多,消息并不闭塞。而郡府中有上百小吏,要打听一件公开的事,也并不麻烦。大概四刻钟后,就有打探消息的本地门徒回来,对张承负附耳说了几句。
“确有此事!这位法曹掾素有刚直之名,对我太平道敌意很深。早在几年前,他就曾处理过我太平道门徒的案子,把聚众抗税的几十个信徒,都判罪入狱,尽数判了斩刑…”
“他确实曾多次上书,向州郡告发我太平道,言辞颇为激烈。他精于吏务,又常常去各郡县探访,搜罗了许多‘诬告’的条目,包括我们在巨鹿的庄子…”
“而昨日他在府衙,不满刺史李公与大贤良师的会面,很是说了些怨言…今日下午,有人看到他带了四个护卫,骑着马出了南城。而官署里,也有他借了三匹官马的记录…”
“至于这位法曹吏王贺,是个信奉黄天的,但一共只捐过两斗粮食,谈不上虔信。据说,他在这个副手的位置,苦熬了十年,就等着迁为正职。结果他因为出身太低,被这从赵国迁来、阴安审氏出身的审配,直接夺了法曹掾的正职。而审配被郡中官吏不喜,几无再升的可能,大约就呆在这位置上不动了。他又比王贺年轻十多岁,决不可能先去职,只能在副手熬到死…”
这一番情报听完,张承负沉吟不语。他已经能肯定,这位王贺虽然动机不纯,但说的都是真话。
这位法曹掾审配,一向以“刚直”闻名,完全站在世家大族的立场上,视太平道为仇寇。他绝不可能加入太平道,只会是太平道的敌人!
张承负闭目回忆,后世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成为袁绍信任的幕府治中别驾后,审配对太行山中黄巾残部的处理,手段极为酷烈!一旦俘获,就是“尽数坑杀”,从无手软的时候。
而当曹操攻河北时,审配为了展示死守邺城的决心,甚至杀掉了自己的妻妾,还有辛毗一族的满门!
像是这样一位很有才能、熟知冀州内情、性格又果敢狠辣的郡国干吏,一旦在黄巾起义时,组织起邺城或邯郸的防务,又或是为前来讨伐的大汉边军带路,那对起义大局的威胁…
更何况,审配这次南下告发,也不知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是否会真的,在洛阳朝廷引起波澜?若是放任不管…
“审配,审正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这一刻,纷繁的念头,在张承负的脑海中闪过,让他的肩头如负千斤。
眼下大贤良师不在,他也不能去打断师父与刺史的谈玄论道,引起刺史的注意。那么,此时的一切,都要由他来决断,越快越好!
在一片迷雾中,他必须为自己的每个决定,为了太平道的未来,来果断做出选择,拿出应对的办法来!那么,又该如何选择呢?什么样的选择,才能有对太平道最好的结果?
“呼!…”
片刻之后,张承负长呼口气,缓缓低下了头。无论是对是错,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他低着头,使劲揉了揉脸上的雪花,把脸庞揉成笑容,这才返回前庭,对王贺笑道。
“王君!多谢告知,我等日后必有厚谢!”
“啊!都是信仰黄天的太平道信徒…何来你我之分?”
“嗯!王君确实是我太平道中人!…不知这位法曹掾审配,若是去职不在,后续接任的,可会是王君?”
“这!这曹中吏务,王某做了二十年,从小吏做到曹史。若论起吏务精熟、曹中资历,王某确实是曹掾的不二人选!…”
听到这样的明示,王贺大喜过望。他巴巴的前来通告,不就是为了这份许诺吗?
二十年啊!他出身太低,不过是下层寒门中的庶支。他在法曹干了二十年,好不容易,才熬到了上任法曹掾告老!
结果到头来,一个迁来的大族子弟,轻易就占去了这吏职!占去也就罢了,大族子弟一向升的快,不会在一个职位上多呆,只要再升迁,自然就会轮到他。
可这审配背后的阴安审氏,算不上郡望的上等世家,否则也不会从郡吏起步,而是直接两百石、六百石起步当官了。他又被上官们不喜,坐了几年都没动弹过…
王贺实在是熬不住了,这才寻了机会,咬牙狠心,来太平道这边使些力气!
“黄天在上!若是能得大贤良师,在刺史面前提上一句,那自然是十拿九稳!…”
“嗯!王君的大义,我一定会向师父禀明的!只是不知…君可有审配的画像?”
“?!画像?”
“对!画像,越像越好。”
听到这一句话,王贺脸上数变,一惊一疑,一惧又一喜。他喉咙有些发干,看着这微笑的少年,就像看到了洪水猛兽。数息后,他才为难道。
“这…审配他不是罪囚,府衙里也没他的画像。”
“王君为郡府老吏,精于吏务,想必是会为官府画人像的?…”
张承负微笑着,取来一张黄纸,一根细毛笔,塞到王贺的手中。
“请君且画!若是难画的地方,就写几行文字,尽可能描述即可!”
“...”
王贺迟疑着、犹豫着。这一笔落下,可就把自己也牵连上,再无退路可言,真的和太平道绑在一起了!然而,看到这少年不容拒绝的微笑,想到那份许诺…他默然片刻,狠狠咬了咬牙。
“好!王某这就画出来!…”
雪花落了又停,润化在泥泞的庭中,就像落在心头的寒雨。待一刻雪尽,黄纸上已经多了一副墨绘的肖像,就像官府张贴在城门处的通缉。
“面如削石,眉浓入鬓。目光如炬,鼻梁挺直。唇薄而紧抿,神情肃然,不苟言笑…”
张承负平静注视,直到王贺在这画像的下面,留了“审配”两字的笔迹。他这才接过这张黄纸,对王贺点头笑道。
“王君的恩情,我牢记在心。君请回吧!今日之事,不要让任何人知晓。只需静待良讯!你我皆是太平同道…”
“是!是!告辞!告辞!~”
王贺作了一揖,匆匆告辞出门,就像逃走一般。而张承负阖上木门,脸上的笑容已经消失不见。旁边的高道奴则看着他,剩下的门徒们,也都看着他。他则沉默的走到庭中坐下,取出那张审配的画像,又抽出赵冶送的精铁短刀,压在吹动的黄纸上。
“簌~簌~”
寒风吹动,院中松枝簌簌作响。雪花从树枝上打着旋儿,飘到纸上,脸上,也飘到短刀上。张承负注视良久,才收起画像,塞入怀中。他看着落雪的寒光刀刃,轻轻叹道。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而听到他开口,周围的高道奴和门徒们,便都靠上前来,急切问道。
“承负,想好了吗?该怎么办?”
“张符师,接下来怎么做?”
“对!大贤良师说了,我们都听你的!…”
听见众人的询问,张承负默了默,看向一张张担忧急切的脸,许多都是普通的农人样貌。他眼神渐渐凌厉,再开口时,已然满是霜雪的肃杀!
“这行人要出告大贤良师,必须拦住他们!他们要南下渡河,只有去黎阳津这条能骑马的官道。决不能让他们渡过黎阳津,南下进入兖州!否则,一旦过了河,道路众多,就再也难寻了!”
“我们有五匹马,出三个会骑马的汉子,跟我和道奴一起走!其余人都留在这里,都不可表现出异样…张甲!你来管着剩下的人。等老师谈玄完毕,告知此事,请老师径直去黎阳津渡口,与我等汇合!”
“诺!”
门徒张甲点头应诺。而其他门徒中,已经选出了三个会骑马的幽州汉子。张承负取下头上的黄巾,背上猎弓,携着短刀,沉声喝道。
“都取下黄巾,戴上斗笠…骑上马,现在就走,连夜沿着官道往南追!这行人虽然先行了大半日,但不会像我们这样日夜兼程。只要两日,就一定能赶上他们!等赶上他们…”
“好了!都带上铁头长杖,藏好环首刀!我们走!”
“诺!…”
随着张承负的决断,太平道的门徒们,迅速行动了起来。很快,五人就骑上了马,戴上常见的斗笠,也披上了挡雪的蓑衣。他们就这样藏着武器,低调出门,沿着官道往南追去。
“哒哒哒…”
簌簌的雪花,又一次落下。这一回,雪却没有停,而是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寂静,闭塞而成冬,直到踏出的马蹄印,连着路边冻死的尸骨,都掩埋在茫茫的白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