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剑斩云梦 作品
第七章 新芽
太平道的旗幡,在天齐庙外树起。张承负和高道奴并着肩膀,还有二十多个穿着戴着黄巾的太平道门徒,一边布施麦饭粥,一边收拢营地中的孤童。
这些十多岁的孤童,有的穿着短褐,有的穿着布头,有些裹了些树叶,更多的则裹了层泥巴。他们的脸上灰扑扑的,看不样貌,分不出男女,只剩下乌黑瞪圆的眼睛,呆呆的看着众人。孩童们本是最活泼的年纪,可眼下,他们却乖巧的令人心疼。只要一碗麦饭粥塞到手里,立刻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不哭不闹,乖乖地任由道人们牵到一旁。
毕竟,戴着黄巾的道人们,给他们治病,又给他们施粥。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坏人。而这样想的,也不仅是孩子,更包括灾民营地中的灾民们。
“仙师!仙师!求求您,把我的孩儿,也收下吧!他瘦得没力气种地,可还能背符念经的…”
“是啊!仙师…求您把这两个娃领走吧!家里再熬不过了…为奴为仆也行,只要给一口饭吃!…”
“黄天在上!求求您了!…”
听到太平道要收道童,乌压压的营地灾民,就带着大大小小的孩儿,争先恐后的涌了过来。有的老汉把孩子的小手,塞到张承负的手里,一转头就不见了人影。更有妇人直接把孩子,推入孤童的人群中,然后抹了把眼泪,就弓着身往回走。
不过几刻钟的功夫,几乎大半个营地的孩子,就都送了过来。在这些灾民的眼里,仿佛把孩子交给了太平道,就有了生路,就能活下去了!
“...”
看到这一幕,张承负抿着嘴,半晌说不出话来。此时此刻,他只感到沉甸甸的压力,压在他的肩膀上。灾民们把孩子都交给了他,他想要拒绝,但看到那一张张乡民脸上的祈求,看到那一个个孩子期盼的眼睛,拒绝的话又咽下了肚。在他眼中,这是新芽的希望。而希望,自然是越多越好~
“...道奴师兄…我们收了多少孩童了?”
“...承负,你问我?我只能数几十个数,过了一百,那就只能说很多了!而眼下,这是很多、很多、很多!…”
“...”
张承负暗叹一声,像是灵活的猿猴,轻松爬上了七八米高的大树。然后,他站在树上,数了会孩子的总角,得了个五百一十二的数量,脑袋一下就“嗡”了起来。
“五百一十二个?…本来要收两百来个,现在直接变成五百多。童子队直接变成了童子营?…这要怎么养活?…”
张承负揉了揉眼睛,又仔细数了两遍。然后,他低着头下了树,对高道奴道。
“道奴师兄,你先帮我看着!”
“你去哪?”
“我去找六师兄!”
“啊?哦!…”
张承负拔腿就跑,只把话说了半截。遇到自己扛不下的事,就得找人一起扛。他先去找了负责后勤的六师兄伍登,听到这么多张口要吃饭,伍登也头皮发麻。
随后,两人又避开殿中的二师兄唐周,一起去找大师兄马元义。马元义出来看了一圈,眉头也蹙了起来。最后三人一起去求大贤良师张角,在殿前跪成了一排。
“承负你啊!…你们啊...”
大贤良师张角出了殿门,看着乌压压的孩童,也忍不住摇了摇头。太平道虽然声势极大,三十六方遍布各州,但核心的弟子门徒,其实也就仅限于冀州九郡。在张角、张宝、张梁三位大医的门下,大概三千人的样子。
其中,张角收了八个亲传弟子,近千精锐门徒,也就是马元义出去买粮时带的那批。而张宝与张梁也差不多,亲信门徒都在千人左右。而这次赈济灾民,收纳孤童,竟然一下子就收了五百多…
“师父…求求您!…”
大贤良师看了许久,看着那些麦秆一样的孩童。这些孩童,让他想到了麦垄雨后黑土上初出的芽,又像灶灰中还未熄的火星。而他已经下定了无悔向前的决心,或许也该留下些后面可能的希望。好一会后,他才轻叹一声,点头道。
“...罢了!既然收了,就都收下吧!”
“啊!谢师父!”
闻言,张承负、伍登、马元义,三人齐齐叩首,脸上都露出喜色。高道奴看到了,也连忙赶了过来,跟着一同行礼。张角想了想,摸了摸高道奴的脑袋,吩咐道。
“道奴,这么多孩童,承负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你也跟他一起,带些可靠的门徒,管着这些孩童吧!遇到拿不准的,多问问你承负师弟…”
“啊?喏!师父!”
高道奴点头应喏,却也没问自己这个师兄,为啥要听师弟的话。他的道很纯粹,就像他拿起长棍,就能苦练一天武艺一样。
随后,张角又把收纳这些道童的决定,告诉了负责统筹的二弟子唐周。唐周的脸,瞬间黑成了黑炭。他瞪了小师弟张承负一眼,张承负连忙作揖道歉。片刻后,唐周只得无奈地叹了口气,对师父张角道。
“师父,这么多孩童,若是按道童的标准,给饭吃饱…那这库存的粮食,恐怕支撑不了太久的!…”
“唐周,先按道童的标准给吧!等五月刈麦后,冀州的粮食应该会充裕些。而这次幽州没受到灾荒,等茂安募粮回来,可以让他跑一次,去幽州买粮。”
“去幽州买粮?是!…”
吃的问题暂时解决,接下来的压力,就再次给到了张承负头上。他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负责这么多人,这么多的孩童,这么多的“弟子”。
首先,是住的问题。天齐庙里显然住不下这么多人,张承负先是去找大师兄帮忙。请那些负责牛车的门徒,在庙后的山凹处,紧挨着坟地,围了个粗陋的栅栏。然后,众人忙着搭了许多草床,勉强作为童子们的营地。
其次,是保暖的问题。四月底的冀州白天不冷,夜间则不暖和。孩童们大多穿着布头,夜里太容易冻着,得弄些保暖的衣物。张承负又去求二师兄唐周、四师兄潘靖之、五师兄谢初。他前后讨了几十件破旧衣裳,一两百件草衣,还有几十捆柴草,凑合着给孩童们保暖用。
然后,就是卫生的问题。高道奴去大师兄那里,借了二十几把刷牛的毛刷,给二十几个青壮门徒一人发了一把。他就这样领着孩童们,走了几里去了漳河边,一排排的刷干净了泥巴。到了此时,才确定有三百多个男孩,一百多个女孩。等孩童们再回来时,张承负已经带人挖好了两排茅坑,搭好了棚子。
“男女分开!男童用左边,女童用右边!不许随便乱蹲…都听懂了吗?”
“仙师!”
“叫我张师。”
“张师!为什么要分开?”
“张师!什么是左,什么是右?”
“张师!为什么不能随便乱蹲?”
“...”
听到这些纷乱的提问,张承负深吸了口气,额头隐隐作痛。高道奴躲得远远的,带人在后面看着营地的秩序。于是,压力就都给了过来。
然而,当张承负环顾四周,看到焕然一新、脸上多了生气、敢主动问话的孩童们,他心中又渐渐安定下来,多了份平静的喜悦。
“黄天在上!安静…都安静!先听我说的去做,至于其中的道理,我是老师,我会慢慢告诉你们的…”
“现在,一个一个,过来领太平木牌!告诉我你们的名字,我来写在木牌上!…”
所谓太平木牌,就是一块削好的松木片,正面写着“太平”二字,后面写了个符咒一样的“数字编号”,再往下则是名字的位置。而当张承负拿着符笔,蘸了墨水,问起孩童们的姓时,就又一次顿住了。
“你姓什么?”
“我不晓得哇。”
“俺不知道。”
“爹娘死的早,没讲过。”
“...罢了!不知道姓的,就都跟师父姓吧!嗯,和我一样,都姓张。”
张承负摇了摇头,写下来一排“张”字。随后,他看向一个最近的机灵孩童,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俺叫狗儿!”
“...狗儿?嗯,那就是‘命硬、能活下来’。道中得存,残命不弃。你就叫守存吧!‘张守存’。好了!带好这个牌子,去后面吧!”
张承负写好名字,亲手给第一个“弟子”,张守存戴上。接着,他又看向第二个憨憨的孩童,耐心问道。
“你呢?叫什么?”
“我叫牛娃!俺妈生我的时候,俺爹在种地…”
“牛娃?‘强壮、耐劳’。勤力如牛,不言而行。那就叫玄力吧!‘张玄力’,木牌戴好了…下一个!”
“黑疙瘩!”
“黑疙瘩?确实挺黑的。嗯,黑即玄,暗中有光,是潜质之体。那就叫‘张元魄’。后面的!”
“二傻!”
“二傻?外憨而内静,止则明。嗯,叫‘张止明’!”
“三蛋!”
“三生万物,蛋也是生。就叫‘张生童’!”
“顺哥!”
“和者生道,顺者归真,温良正气。那就是“张道顺”!”
“憨豆儿。”
“?愚而有信者,道所重之。‘张愿朴’!…”
张承负拿着符笔,写写停停,给童子们一个个起了姓名,戴上了太平木牌。
“啊!我叫张守存…我的名字好听!”
“我叫张道顺…我的才好听!”
“对了!‘太平’是什么?”
“不知道…张师说以后会讲…”
孩童们捧着木牌,先是看看正面的“太平”二字,又转了过来,看着自己的新名字。他们小小的脸上又是好奇,又是开心,忍不住一次次的念着。这一刻,他们就像洗净了灰泥的豆子,慢慢显出了生机的绿色,在泉水中泡出了新芽。
“呼!黄天在上!终于弄完了…”
这一番仔细思量的起名,哪怕后面有高道奴带人帮忙,也从黄昏吃完麦饭粥开始,足足起到月上三更。而得了太平木牌和新的名字后,孩童们的眼睛,好像又明亮了些,如同天上升起的月亮。
“五百二十个孩子,五百二十个弟子…等等?五百二十个?…”
张承负怔了怔,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哪里,又多出了八个孩子出来。他默默想了想,大致猜出了原因。算了,债多了不愁,孩子多了,也一样养活,一样的教。而在这第一天的结束,他究竟该再说些什么,教些什么呢?
张承负想了许久,看着围成大圈,乖乖坐好的“弟子们”。他看着这些孩童的眼睛,又抬头看了眼天上的月亮。他忽然想到了一首歌,于是笑着道。
“黄天在上!今天的月亮很圆…那我…咳!那为师,就教你们一首月亮的歌吧!…”
“啊?老师,月亮的歌?”
“不错!这首歌,就叫《玉盘》…”
张承负抬起头,看着天上的皎皎明月。他又低下头,看向地上的萋萋坟丘。而后,当他平视看去,便见到一双双孩童的眼睛,映着清清的月光,伴着埋葬的亲人,含着新芽的希望。
这一刻,深沉的情绪,在张承负的胸膛中激荡。他挺直了背,清声开口,在久远的东汉末年,唱起洪武正韵的新歌。
“玉盘玉盘,你为何悬于屋顶上?
玉盘玉盘,你为何夜夜照饥肠?
玉盘玉盘,你为何有时招摇有时藏,有时瘦来有时胖?…”
“玉盘玉盘,你可曾装过丰时粮?
玉盘玉盘,你可曾见过别时泪长淌?
玉盘玉盘,你可曾听过百年血泪千年唱?锄声万遍响…”
“玉盘玉盘,心头光,
月光月光,亮汪汪。”
“玉盘玉盘,那童子低头夜农忙,
愿且耕且唱,终见黄天亮~~”
很快,孩童们学唱的歌声,在清冷的月光下响起,稚嫩、清亮又欢快。他们的歌声中带着笑声,也带着暂时忘记的哀伤。而当这稚嫩的歌声,从祠庙后的山凹飘来,大贤良师走出了大殿。他沉默的在月下听了良久,汗毛渐渐立了起来。
良久之后,大贤良师深吸口气,幽幽叹道。
“天不语而有歌,地不动而有变…新芽初生,好重的杀气啊!”
这些十多岁的孤童,有的穿着短褐,有的穿着布头,有些裹了些树叶,更多的则裹了层泥巴。他们的脸上灰扑扑的,看不样貌,分不出男女,只剩下乌黑瞪圆的眼睛,呆呆的看着众人。孩童们本是最活泼的年纪,可眼下,他们却乖巧的令人心疼。只要一碗麦饭粥塞到手里,立刻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不哭不闹,乖乖地任由道人们牵到一旁。
毕竟,戴着黄巾的道人们,给他们治病,又给他们施粥。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坏人。而这样想的,也不仅是孩子,更包括灾民营地中的灾民们。
“仙师!仙师!求求您,把我的孩儿,也收下吧!他瘦得没力气种地,可还能背符念经的…”
“是啊!仙师…求您把这两个娃领走吧!家里再熬不过了…为奴为仆也行,只要给一口饭吃!…”
“黄天在上!求求您了!…”
听到太平道要收道童,乌压压的营地灾民,就带着大大小小的孩儿,争先恐后的涌了过来。有的老汉把孩子的小手,塞到张承负的手里,一转头就不见了人影。更有妇人直接把孩子,推入孤童的人群中,然后抹了把眼泪,就弓着身往回走。
不过几刻钟的功夫,几乎大半个营地的孩子,就都送了过来。在这些灾民的眼里,仿佛把孩子交给了太平道,就有了生路,就能活下去了!
“...”
看到这一幕,张承负抿着嘴,半晌说不出话来。此时此刻,他只感到沉甸甸的压力,压在他的肩膀上。灾民们把孩子都交给了他,他想要拒绝,但看到那一张张乡民脸上的祈求,看到那一个个孩子期盼的眼睛,拒绝的话又咽下了肚。在他眼中,这是新芽的希望。而希望,自然是越多越好~
“...道奴师兄…我们收了多少孩童了?”
“...承负,你问我?我只能数几十个数,过了一百,那就只能说很多了!而眼下,这是很多、很多、很多!…”
“...”
张承负暗叹一声,像是灵活的猿猴,轻松爬上了七八米高的大树。然后,他站在树上,数了会孩子的总角,得了个五百一十二的数量,脑袋一下就“嗡”了起来。
“五百一十二个?…本来要收两百来个,现在直接变成五百多。童子队直接变成了童子营?…这要怎么养活?…”
张承负揉了揉眼睛,又仔细数了两遍。然后,他低着头下了树,对高道奴道。
“道奴师兄,你先帮我看着!”
“你去哪?”
“我去找六师兄!”
“啊?哦!…”
张承负拔腿就跑,只把话说了半截。遇到自己扛不下的事,就得找人一起扛。他先去找了负责后勤的六师兄伍登,听到这么多张口要吃饭,伍登也头皮发麻。
随后,两人又避开殿中的二师兄唐周,一起去找大师兄马元义。马元义出来看了一圈,眉头也蹙了起来。最后三人一起去求大贤良师张角,在殿前跪成了一排。
“承负你啊!…你们啊...”
大贤良师张角出了殿门,看着乌压压的孩童,也忍不住摇了摇头。太平道虽然声势极大,三十六方遍布各州,但核心的弟子门徒,其实也就仅限于冀州九郡。在张角、张宝、张梁三位大医的门下,大概三千人的样子。
其中,张角收了八个亲传弟子,近千精锐门徒,也就是马元义出去买粮时带的那批。而张宝与张梁也差不多,亲信门徒都在千人左右。而这次赈济灾民,收纳孤童,竟然一下子就收了五百多…
“师父…求求您!…”
大贤良师看了许久,看着那些麦秆一样的孩童。这些孩童,让他想到了麦垄雨后黑土上初出的芽,又像灶灰中还未熄的火星。而他已经下定了无悔向前的决心,或许也该留下些后面可能的希望。好一会后,他才轻叹一声,点头道。
“...罢了!既然收了,就都收下吧!”
“啊!谢师父!”
闻言,张承负、伍登、马元义,三人齐齐叩首,脸上都露出喜色。高道奴看到了,也连忙赶了过来,跟着一同行礼。张角想了想,摸了摸高道奴的脑袋,吩咐道。
“道奴,这么多孩童,承负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你也跟他一起,带些可靠的门徒,管着这些孩童吧!遇到拿不准的,多问问你承负师弟…”
“啊?喏!师父!”
高道奴点头应喏,却也没问自己这个师兄,为啥要听师弟的话。他的道很纯粹,就像他拿起长棍,就能苦练一天武艺一样。
随后,张角又把收纳这些道童的决定,告诉了负责统筹的二弟子唐周。唐周的脸,瞬间黑成了黑炭。他瞪了小师弟张承负一眼,张承负连忙作揖道歉。片刻后,唐周只得无奈地叹了口气,对师父张角道。
“师父,这么多孩童,若是按道童的标准,给饭吃饱…那这库存的粮食,恐怕支撑不了太久的!…”
“唐周,先按道童的标准给吧!等五月刈麦后,冀州的粮食应该会充裕些。而这次幽州没受到灾荒,等茂安募粮回来,可以让他跑一次,去幽州买粮。”
“去幽州买粮?是!…”
吃的问题暂时解决,接下来的压力,就再次给到了张承负头上。他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负责这么多人,这么多的孩童,这么多的“弟子”。
首先,是住的问题。天齐庙里显然住不下这么多人,张承负先是去找大师兄帮忙。请那些负责牛车的门徒,在庙后的山凹处,紧挨着坟地,围了个粗陋的栅栏。然后,众人忙着搭了许多草床,勉强作为童子们的营地。
其次,是保暖的问题。四月底的冀州白天不冷,夜间则不暖和。孩童们大多穿着布头,夜里太容易冻着,得弄些保暖的衣物。张承负又去求二师兄唐周、四师兄潘靖之、五师兄谢初。他前后讨了几十件破旧衣裳,一两百件草衣,还有几十捆柴草,凑合着给孩童们保暖用。
然后,就是卫生的问题。高道奴去大师兄那里,借了二十几把刷牛的毛刷,给二十几个青壮门徒一人发了一把。他就这样领着孩童们,走了几里去了漳河边,一排排的刷干净了泥巴。到了此时,才确定有三百多个男孩,一百多个女孩。等孩童们再回来时,张承负已经带人挖好了两排茅坑,搭好了棚子。
“男女分开!男童用左边,女童用右边!不许随便乱蹲…都听懂了吗?”
“仙师!”
“叫我张师。”
“张师!为什么要分开?”
“张师!什么是左,什么是右?”
“张师!为什么不能随便乱蹲?”
“...”
听到这些纷乱的提问,张承负深吸了口气,额头隐隐作痛。高道奴躲得远远的,带人在后面看着营地的秩序。于是,压力就都给了过来。
然而,当张承负环顾四周,看到焕然一新、脸上多了生气、敢主动问话的孩童们,他心中又渐渐安定下来,多了份平静的喜悦。
“黄天在上!安静…都安静!先听我说的去做,至于其中的道理,我是老师,我会慢慢告诉你们的…”
“现在,一个一个,过来领太平木牌!告诉我你们的名字,我来写在木牌上!…”
所谓太平木牌,就是一块削好的松木片,正面写着“太平”二字,后面写了个符咒一样的“数字编号”,再往下则是名字的位置。而当张承负拿着符笔,蘸了墨水,问起孩童们的姓时,就又一次顿住了。
“你姓什么?”
“我不晓得哇。”
“俺不知道。”
“爹娘死的早,没讲过。”
“...罢了!不知道姓的,就都跟师父姓吧!嗯,和我一样,都姓张。”
张承负摇了摇头,写下来一排“张”字。随后,他看向一个最近的机灵孩童,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俺叫狗儿!”
“...狗儿?嗯,那就是‘命硬、能活下来’。道中得存,残命不弃。你就叫守存吧!‘张守存’。好了!带好这个牌子,去后面吧!”
张承负写好名字,亲手给第一个“弟子”,张守存戴上。接着,他又看向第二个憨憨的孩童,耐心问道。
“你呢?叫什么?”
“我叫牛娃!俺妈生我的时候,俺爹在种地…”
“牛娃?‘强壮、耐劳’。勤力如牛,不言而行。那就叫玄力吧!‘张玄力’,木牌戴好了…下一个!”
“黑疙瘩!”
“黑疙瘩?确实挺黑的。嗯,黑即玄,暗中有光,是潜质之体。那就叫‘张元魄’。后面的!”
“二傻!”
“二傻?外憨而内静,止则明。嗯,叫‘张止明’!”
“三蛋!”
“三生万物,蛋也是生。就叫‘张生童’!”
“顺哥!”
“和者生道,顺者归真,温良正气。那就是“张道顺”!”
“憨豆儿。”
“?愚而有信者,道所重之。‘张愿朴’!…”
张承负拿着符笔,写写停停,给童子们一个个起了姓名,戴上了太平木牌。
“啊!我叫张守存…我的名字好听!”
“我叫张道顺…我的才好听!”
“对了!‘太平’是什么?”
“不知道…张师说以后会讲…”
孩童们捧着木牌,先是看看正面的“太平”二字,又转了过来,看着自己的新名字。他们小小的脸上又是好奇,又是开心,忍不住一次次的念着。这一刻,他们就像洗净了灰泥的豆子,慢慢显出了生机的绿色,在泉水中泡出了新芽。
“呼!黄天在上!终于弄完了…”
这一番仔细思量的起名,哪怕后面有高道奴带人帮忙,也从黄昏吃完麦饭粥开始,足足起到月上三更。而得了太平木牌和新的名字后,孩童们的眼睛,好像又明亮了些,如同天上升起的月亮。
“五百二十个孩子,五百二十个弟子…等等?五百二十个?…”
张承负怔了怔,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哪里,又多出了八个孩子出来。他默默想了想,大致猜出了原因。算了,债多了不愁,孩子多了,也一样养活,一样的教。而在这第一天的结束,他究竟该再说些什么,教些什么呢?
张承负想了许久,看着围成大圈,乖乖坐好的“弟子们”。他看着这些孩童的眼睛,又抬头看了眼天上的月亮。他忽然想到了一首歌,于是笑着道。
“黄天在上!今天的月亮很圆…那我…咳!那为师,就教你们一首月亮的歌吧!…”
“啊?老师,月亮的歌?”
“不错!这首歌,就叫《玉盘》…”
张承负抬起头,看着天上的皎皎明月。他又低下头,看向地上的萋萋坟丘。而后,当他平视看去,便见到一双双孩童的眼睛,映着清清的月光,伴着埋葬的亲人,含着新芽的希望。
这一刻,深沉的情绪,在张承负的胸膛中激荡。他挺直了背,清声开口,在久远的东汉末年,唱起洪武正韵的新歌。
“玉盘玉盘,你为何悬于屋顶上?
玉盘玉盘,你为何夜夜照饥肠?
玉盘玉盘,你为何有时招摇有时藏,有时瘦来有时胖?…”
“玉盘玉盘,你可曾装过丰时粮?
玉盘玉盘,你可曾见过别时泪长淌?
玉盘玉盘,你可曾听过百年血泪千年唱?锄声万遍响…”
“玉盘玉盘,心头光,
月光月光,亮汪汪。”
“玉盘玉盘,那童子低头夜农忙,
愿且耕且唱,终见黄天亮~~”
很快,孩童们学唱的歌声,在清冷的月光下响起,稚嫩、清亮又欢快。他们的歌声中带着笑声,也带着暂时忘记的哀伤。而当这稚嫩的歌声,从祠庙后的山凹飘来,大贤良师走出了大殿。他沉默的在月下听了良久,汗毛渐渐立了起来。
良久之后,大贤良师深吸口气,幽幽叹道。
“天不语而有歌,地不动而有变…新芽初生,好重的杀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