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坐而论道(上)
等凌霄真人安顿妥当,四个人围坐在一起,品茶论道。
就见凌霄真人在蒲团上盘膝而坐,手捻着胡须,侃侃而谈:“在回来的路上,我徒弟说,王施主想要学习一下道,那贫道就试着为施主讲解一下。《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就是说: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所以,人们对于道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对道的解释,也因为各人的见解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解释。”
“无是天地的本源,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我们常常是在无中,观察道的奥妙;从有中,观察道的端倪。无与有,出处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远,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我们探究宇宙天地万物奥妙的路径与窗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较,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了,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了,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相互生发,难和易相互生成,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充实,音和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依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情,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由万物生长,而不妄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培育了万物却不夸耀,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其功。正是因为不居功,功劳才不会消失。”
…………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天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深远的好似万物的总源头。消磨了锐气,解除了纷乱,调和了光芒,同于微尘。深暗的似有若无,我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好像万物出现之前,它就有了。”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当作刍狗一样,让它们自然生长;圣人不会偏爱,把百姓像刍狗一样的对待,让他们自然繁衍生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无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生养宇宙万物的道,是不会消亡的,它永恒长存,就是无比幽深的生育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育之源,就是天地万物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的作用也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甘居人后,却得到众人的拥戴而领先;将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才成就了自己。”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有修养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住,要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仁爱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公平公正;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续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永远守住。富贵的人骄傲自满,就为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藏锋守拙,这才符合自然规律。”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策。”
“精神与形体合二为一,能不分离吗?集中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婴儿一样没有欲望吗?清除心里的杂念,能做到心如明镜,没有一点儿瑕疵吗?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遵循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接触外物的时候,能做到心平气和吗?满腹经纶,能做到大智若愚吗?生长万物而不占有,养育万物而不自夸,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高深玄妙的德性。”
…………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乐,使人听觉迟钝;丰盛的美食,使人口感麻木;纵马打猎,使人心情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图谋不轨。所以,那些圣人,舍去外在的物质诱惑,只求获得内在的满足。”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一样,重视灾祸如同担心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宠辱若惊呢?得宠是卑下的,得宠时惊喜,失宠时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灾祸,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了这个身体,我又有什么灾祸呢?因此,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在意天下的人,才可以将天下交付给他;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天下的人,才能够将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形,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者,不可深究;因为它们是浑然一体的。它的上面并不明亮,下面也并不阴暗,绵绵不断,不可名状,这又回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也看不到它的尾。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用它来驾驭实际存在的事物,了解宇宙万物的初始,这就是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深邃,神奇通达,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只能勉强的来形容他:小心起来就像冬天涉水过河;慎重起来就像害怕四方邻国的攻击;严肃起来就像在外面做客;自在起来就像冰雪初融;敦厚起来就像未经雕琢的木头;空旷起来就像幽深的山谷;宽容起来就像浑浊的河水。谁能止住浑浊呢?安静下来,慢慢就会变得澄清。谁能一直保持安定呢?变动起来,就会慢慢的焕发生机。具有这种道的人,不会追求圆满。正是因为不追求圆满,所以才能历久弥新。”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内心的清净笃实坚定。万物都在蓬勃的生长,我从中考察出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最后又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源。回到根源叫做静,静叫作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叫做自然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才叫作明。不遵守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便会发生凶险。知道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信服;天下信服才能顺应天意;顺应天意,才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弃之后,才有了仁义道德;聪明智慧出现以后,才有了严重的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才有了孝敬慈爱;国家混乱不堪,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种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循环往复,永不停歇,它可以算作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又返回本源。所以说,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能够主宰自己的人也是大的。宇宙中有四大,而能够主宰自己的人是其中之一。这样的人取法于地,厚德载物;地取法于天,周济天下;天取法于道,自强不息;道则自我成就,按照它自己的样子来运行。”
…………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痕;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者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事的人,处理事情,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善于言谈的人,说话不会留下瑕疵和过失;善于计算的人,不用借助筹策等工具;善于关闭门户的人,不用门闩,却让人无法打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却让人无法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他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拯救万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因循常道的智慧。所以善于为人的人,不会以师者的身份自居。只有不善于为人的人,才会特意利用外在的凭借去彰显自我。所以,不好为人师,不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就算是有大智慧,也表现的好像是一个大糊涂一样,这都是精深玄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弱的位置,甘心为天下的溪壑。甘心为天下的溪壑,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开他,回复到婴儿般质朴的状态。知道什么是光明,却安于暗昧的位置,甘心为天下的楷模。甘心为天下的楷模,永恒的德性就不会出差错,恢复到终极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的位置,甘于为天下的山谷。甘于为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完备,回复到素朴的状态。最朴素的东西,可以被制作成任何器具,圣人使用它,就可以指导所有的人民。因此,天下最伟大的政治,和质朴的情感,是不可分割的。”
…………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柔弱,但是普天之下,没有什么能够支配它。君王如果能够遵循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自然会归附于他。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会自然均匀,万物生发,有了各种名称和制约。既然有了名称和制约,就会学会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可以避免灾祸。万物遵循于道,如同河流溪水归于江海一样。”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叫做聪慧,了解自己叫做明达。胜过别人叫做有实力,胜过自己,才叫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坚持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才会长久不衰;身死而仍能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兮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像泛滥的河水一样,或在左边,或在右边,无所不及。万物依靠它生长,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成就了万物却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却不主宰万物。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却不主宰万物,可以说是伟大。正因为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就会来投靠他。哪怕天下的人,都来投靠他,人们也会和谐安宁,不会互相伤害。音乐和美食,能够使过路的人停下脚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无奇的,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先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除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难以察觉的智慧,也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鱼儿不能脱离深渊,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好像什么都没有作,却又好像什么都是它作的。那些君主们如果能够按照道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万事万物就会按照自然的规律,自我繁育和生长,自生自灭而得到发展。自我生长而产生贪欲的时候,我就要用道的质朴来镇住它。用道的质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没有贪欲,而回归安静,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之人不知道自己有德,所以才具备真正的德。下德之人,总想着不失去德,实际上他并没有德。上德之人,顺应自然,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德。下德之人,有所作为,而刻意表现自己的德。上仁之人,有所作为,而不刻意表现自己的仁,上义之人,有所作为,而刻意表现自己的义。上礼之人,有所作为,但是没人回应他,于是就撸起袖子,伸出胳膊,强迫别人服从自己。所以,失去道之后才有德,失去德之后,才有仁,失去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义以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知,只不过是一种虚华,也是愚昧的开始。大丈夫应该选择厚重,不应该选择轻薄;选择朴实,不选择浮华。所以要放弃浅薄浮华,而选择朴实敦厚。”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以前得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领袖。进一步说,天无法保持清明,恐怕就要崩裂;地无法保持安宁,恐怕就要塌陷;神人无法保持英灵,恐怕就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就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就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领袖的地位,恐怕就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不要求像华美的宝玉,而宁愿像坚硬的石头。”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运动规律是循环往复,道的作用是柔弱微妙。天下万物来自于有,有来自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