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汽车圈的黑马
四月份开始,全国各地的万荣汽车4s店建设就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阿城汽车厂开足马力的进行生产。
而全国上千4s店的销售员工集中到了哈尔滨。
开始了岗前培训培训工作。
对万荣汽车的理念和文化进行灌输。
虽然这些东西都是编的,可还是得这么说。
就是为了在消费者心里扎下一个根儿。
当然,牛逼的东西也很多。
比如,数字汽车的概念。
比如汽车的设计来自意大利等等。
两个礼拜的培训后,这些人就各奔东西,开始了汽车预订工作。
有人问了,现在4s店还在建设,也没有样车,咋卖啊?
这就是龚连山牛逼的地方。
此时,国内的汽车销售还没有预订的说法,除非是国外进口大牌,否则怎么可能?!
可万荣汽车就这么牛逼。
啥都没有就敢卖车。
消费者能看到的只有一本宣传手册和车辆介绍图片、数据。
再有就是临时销售点的电脑!
对,就是电脑。
这台电脑能上网。
直接登陆搜狐网站。
在搜狐网站上,有万荣汽车的专门频道。
既有图片也有视频,还有相关新闻。
顾客结合手册,再看看网站,他对万荣汽车已经有了一个想象空间。
剩下的就是下订金了。
从四月底开始,一直到五月底。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万荣汽车的预订单就已经高达一万台!
平均每个4s店100台。
这个消息在各种新闻媒体上传播。
再加上各地汽车同行的渲染,万荣汽车的美名就不翼而飞了。
这个消息就像是一剂强心针,让当初那些犹豫没有加入万荣汽车体系的老板们后悔不已。
对他们来说,这个失误就是致命的。
这错过的仅仅是一个4s店吗?
不,那是一个亿,甚至更多!
六月份,直接找到哈尔滨,要求在其他城市开店的老板不降反增。
万荣汽车把他们的申请留下,让他们回去等着,会及时安排业务员去考察的。
这就是主动权转换了。
一开始汽车厂是求着经销商的。
后面有利可图了,经销商就得求着汽车厂。
首月预订一万台在汽车圈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一万台预示着什么?
预示着万荣汽车一进入汽车圈就有了年产十万台的市场规模。
要知道,根据有关部门的市场预测,200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量是90万台。
而万荣一家就是九分之一?!
这怎么可能?
此时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各种品牌和车型有几十个。
万荣算什么东西?
很多汽车行业的专家也有点懵逼。
他们是怎么都没想到。
万荣这匹汽车界的黑马,出场就一鸣惊人。
消费者凭什么就买你的车?
万荣汽车哪一样是你自己生产的?
于是,一股暗流就开始涌动了。
开始是在小报上报道。
后来,逐渐的在大报上出现。
《万荣汽车是万国车!》
《自主研发才是硬道理!》
《没有技术的车企能长久吗?》
当有人把这些报纸放在龚连山的办公桌上,他马上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针对外界出现的舆论风波,万荣汽车召开了公关会。
在会上,龚连山作出了几点指示。
第一,组织专家学者发表文章反击。
反击的观点是,中国车企的发展应该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企业的经验,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学习、继承、
发展这个路径不能丢。
万荣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兵,应该跟其他先进车企学习,大家共同进步。
第二个指示是,马上成立汽车技术研发中心。
先把牌子挂上。
邀请全国媒体来哈尔滨,现场观摩采访。
公关部也很给力。
很快各家报纸就出现了大量文章。
学习借鉴继承发展的论调确实符合逻辑。
只有万荣有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问题,当然不会去解释。
一场波及全国的舆论大战就在不知不觉间拉开了帷幕。
公关部也跟国内的车厂联系,给他们划下了道。
如果再攻击,我们就不客气。
万荣汽车当然也掌握他们车厂购进国外发动机变速箱的有关数据。
如果再乱搞,就把这些东西公布出来。
一时间,这些品牌也都赶紧刹车。
国外合资品牌车厂马上抓住机会,在广告宣传时,大肆宣扬他们掌握核心技术。
这下把国内的所有车厂都打了脸。
万荣汽车赶紧跟进广告。
“集先进技术之大成,造世界数字名车,万荣汽车,专为优秀的你!”
你们不是说我的技术都是别人的吗?
好,那我就是先进技术的代表。
这则广告,一下子迎合了一批发展起来的中产阶层。
他们岁数都不大,思想活跃,敢闯敢拼,没有啥思想束缚。
这样的人正是万荣数字车的准车主!
“技术不能束缚你的思想,思想推动技术进步。”
“优秀的你,推动万荣汽车每天进步一点点!”
连续几则广告打出去,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要知道,国内的广告宣传大多是吆喝式的广告。
只在最近几年有些改善。
一般汽车广告,不是说技术指标,就是实行三包啥的!
那叫一个老套啊!
像万荣汽车这样,有些小心思的广告不多。
广告加上新闻报道,又轰炸了一个月。
万荣汽车的销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又提升了。
确实是一匹黑马啊!
挡都挡不住!
当然,合资品牌的销量更大,他们是不在于国产品牌的。
包括万荣汽车在内,在他们的眼中,万荣也只是稍有潜力的小蚂蚁罢了。
外面的舆论战打的如火如荼。
哈尔滨已经进入了春夏之交。
庄稼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伸出了绿叶。
湿漉漉的空气让龚连山的心情有些烦躁。
沈金凤站在他的身后,端过一杯热茶来。
“儿子出国的事你是咋想的?他老姨的意思是出国读高中!”
臭蛋十六了。
是继续在国内还是去国外是一个问题。
龚连山的意见是在国内。
孩子岁数小,要是出了国,恐怕老子都不认了。
沈金凤是想让儿子出去见识见识。
“我看呐,还是读完大学再出去。那时候至少好赖话他听得懂啊!”
“不听听儿子的意见?”
“他?”
龚连山摇摇头,“这事我做主了。”
龚连山这些年,越来越有威势了。
可能跟年龄大了有关。
他对儿子的教育很关心。
可又因为工作的关系,关心的很少。
可越是这样,他越担心。
怕孩子学坏了。
当父母的都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