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白糖滞销有原因
这顿饭大家东拉西扯,没说啥实质性的问题。
龚连山早已过了张嘴就指点江山的莽撞年纪。
大家先联络下感情吧。
不过,龚连山还是答应了他们,再多停留一天。
第二天一早,糖厂的车早早的等在了天龙宾馆门口。
赵副厂长和胡海诚已经等在酒店大堂了。
龚连山去餐厅的路上,看见他们,招呼道:“一起吃点?”
“不了,我们已经吃过了。”
龚连山饭后出来,直接跟着他们走了。
他实在不好意思让人家等着。
赵光糖厂在赵光镇。
这里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
日伪时期就通了火车。
解放后,这里是全国第一个机械化农场的诞生地。
当初还以此地为中心,成立过赵光农场管理局呢!
说起来,北安农场管理局都是小弟弟。
这里不仅有赵光农场,还有赵光机械厂,1948年就成立了。
而要去的赵光糖厂成立的时候比较晚。
1972年筹建,1973年动工,1976年建成试生产,1977年正式投产。
在1991年投资扩建。
此后,赵光糖厂日处理能力达到了1500吨甜菜的水平。
这些年来,赵光糖厂给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利税,也作出了贡献。
可随着国家放开了食糖市场,北方甜菜糖与南方的甘蔗糖存在成本差异。每吨能相差1000元。
国家还对南方甘蔗糖重点扶持。
甜菜糖厂的生存受到了挑战。
再加上降本增效,原料甜菜收购价一再降低,导致没人愿意种植甜菜,这下糖厂没了原料,更是雪上加霜。
在车上,赵厂长把他们糖厂现在的困境说了。
龚连山听的也很头疼。
他好像记得,前世,赵光糖厂最后还是走向了没落,好像是2000年就政策性破产了。
车子出城往东南方向行驶了二十公里,就来到了赵光糖厂。
这里龚连山还有印象。
糖厂的大门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显得有些破旧,铁架子上的油漆已经有些剥落,个别地方露出了锈蚀的痕迹。
车子呼啸着从大铁门驶过。
赵厂长有些尴尬的笑笑。
“唉,厂子停产了……”
“啊?现在就停产了?”
龚连山有些不可思议。
当年那么好的一个厂子,就连龚连山家都给糖厂种过甜菜,这就要不行了?
“龚总啊,你是不知道啊!以前咱们自己的农场还给我们种甜菜,现在各家各户都讲经济效益了,不挣钱也就没人种了,我们也收不到原料。这不,九四年只收了三万吨,我们生产了一个月,不停产咋办?”
“我们也知道,想要原料只有补贴一条路,可是我们的糖卖不出去,原料再补贴,我们亏的更多,这就是个死循环啊!”
赵厂长叹了口气。
你说他们不明白吗?
他们比谁都知道问题的结症在哪儿。
可知道是一回事,解决又是另一回事。
国家的政策是扶持甘蔗糖,所以不仅是他们厂,整个东三省的甜菜糖厂都亏损,就没有盈利的企业。
没有了价格优势,咋竞争?
这事,龚连山还真有发言权。
为啥?
因为他知道国家为啥要扶持甘蔗糖。
说来说去,这是国家为了入世做准备呢。
国家这几年积极的进行入世谈判,其中,食糖市场放开就是条件之一。
国家能不知道,如果彻底放开食糖市场,国际大鳄一进来,咱们得倒闭多少糖厂吗?!
可别小看糖厂啊!
它可是连着农村农业农民呢!
这可是涉及到三农问题,国家稳定的基础,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可是不开放不行
,这是入世条件。
可放开了,农业经济可能要受到重大打击。
在这种选择中,国家只能进行战略考量。
大力扶持南方甘蔗糖生产。
因为,只有国产的甘蔗糖才能跟国际糖一争高下。
至少在价格上一争长短。
而成本相对较高的甜菜糖,国家不得不忍痛割爱。
而这样的战略选择,却苦了东三省的糖厂!
国家难吗?难!
企业难吗?难!
可在这种选择面前,我们有的选吗?
没有!
中国要全面工业化,要赶超欧美,要融入现代化,就得忍痛舍弃!
车子在厂区里长驱直入。
偌大的糖厂空空荡荡。
他们在办公楼前停下了。
赵厂长还要邀请龚连山去办公室。
龚连山摇摇头。
“办公室就不去了,我们去库房看看吧!”
赵厂长跟司机说了几句。
没一会儿,司机就小跑着领着库管员来了。
一行人来到了库房区。
这里都是高大的红砖库房。
当推开库房的门,阳光射进去,里面还荡起一股灰尘。
在斑驳的光线下,库房一目了然。
里面的白糖从地面一直堆到屋顶。
都是纸箱。
赵厂长打开了一个箱子,里面是一袋袋的小包装白糖。
拿起来,对着阳光细看。
一颗颗晶莹洁白的糖粒,在光线下泛着光亮。
晃动袋子,发出沙沙的声响。
好糖啊!
“这样的糖还有多少?”
“一万二千吨,我们现在都在亏本卖。我们完税成本2900一吨,我们只能卖2600,一吨亏300块!”
胡海诚拿着一袋白砂糖,很是可惜的说道:“你看看这糖,真是白瞎了。”
龚连山没有说话。
三人在库房里走了一圈。
库房里明明暗暗的,透着一丝阴冷。
轰隆,咔啦啦……
一声惊雷炸响。
阳光暗淡了下去。
几人赶紧出了库房。
天空中乌云压顶,银蛇乱窜。
大有暴风雨的预兆。
“要下雨了,去办公室吧!”
三人快步跑向了办公楼。
刚坐进沙发,窗外就响起了哗哗声。
赵厂长根本没有去关注外面的大雨,而是积极的沏茶招待。
龚连山拿出香烟来,给俩人散烟。
自己也点上一颗。
透过缥缈的青烟,他凝视着窗外的白雾。
雨下的太大,已经下起雾了。
就在这种哗哗的雨声中,三人喝着热茶,开始了最重要的谈话。
“龚总,我们厂的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我们现在也是没有办法了。这次找你来,就是想让你给我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不说别的,至少把库房里这一万多吨的糖卖出去!”
龚连山深吸了两口烟。
他知道,这些白糖在国内是没法消化的,除非卖到国外去。
可国外的糖价比国内的还低,怎么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