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非龙 作品

第147章小筐解决大问题

大金牙开食杂店驾轻就熟,他和范丽萍分工明确。

老太婆看店,他去进货。

用了三天时间,烟酒糖茶,油盐酱醋这些生活副食品都捣腾回来了。

在北安做生意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人家糖烟酒公司也改革了。

市内送货!

只要他去点单就行,人家直接送来。

这一点就是农场比不了的。

食杂店也是夫妻店,他们两口子就能忙得过来。

货品上架后,贴好了标签就能开张了。

8月18号这天一大早,北安八道街上的居民正在忙着上班,就听见不远处回响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有人路过运输公司,见这里硝烟弥漫,鞭炮声声。

一家金凤食杂店开张了。

有人见状顺便买了盒烟。

见里面场地不小,有四排双面货架。

没有什么柜台,而是敞开式的。

商品摆在货架上,随便拿。

嘿,这玩意新鲜啊!

这么新颖的形式北安很少见,于是上班不着急的人就多停留一会儿,进去转转。

着急上班的人则记住了这里,下班说啥也得来看看。

其实,这个方式大金牙已经习惯了。

当初在苏河农场场部的时候,姑爷就让他这么干了。

当时觉得有点离经叛道,不过小地方也没引起啥大的反响。

谁知道在北安开店,他们会这么没有见识啊!

这就……不得了了?!

一百多平方的食杂店一开张就人满为患。

周边家属区的人都跑来看稀奇。

老两口光收钱都忙不过来。

“不行啊,金凤,赶紧过来帮忙。”

范丽萍把大闺女喊来。

好在饭店还在招人,得过几天才能开业呢,不然沈金凤哪里功夫啊?她得看孩子。

福廷饭店如今是今非昔比了。

营业面积成倍增长。

除去厨房外,有近200个平方可以摆桌。

原本龚连山给老爸规划了包厢的。

龚福廷觉得,自己饭店的顾客都是普通人,搞什么包厢意义不大。

老妈也说儿子有点眼光太高。

意思就是你飘了。

龚连山痛定思痛,也发觉自己不切实际了。

于是,饭店里就摆圆桌了。

这么大的营业面积,不仅服务员缺,厨师也不够。

全靠郭海和龚福廷哪行?

累死他们也忙不过来啊。

于是,福廷饭店对外招聘了。

忙了一天的大金牙两口子,晚上吃饭的时候,对龚福廷说道:“不行啊,亲家,在招聘启事上添一笔,我这儿也要两个营业员,是真忙不过来啊!”

“这临时临尾的,可不好招啊!”

龚连山边吃边说道。

“那也得招啊!不然咋整?”

姚凤仙放下碗筷,“现在搞这么大,人手少了不行。”

龚连山不吱声了。

他有点后悔。

本来是要提前搞招聘的。

可大金牙和老爸都说来得及,现在抓瞎了。

自己要是坚持就好了。

对于改造仓库这件事,爸妈虽然没说啥,可是明显能感觉到他们的不满。

估计是觉得龚连山步子迈得太大了,好高骛远呗。

“我看呐,旅社的招聘也得提前开始,真要是现招,上哪儿招去?”

沈金凤点点头,她倒是认可龚连山的看法。

你没见现在食杂店手忙脚乱吗?

“今天营业额有一千多,可我看了下,也丢了不少东西,估计也得一百多吧!”

大金牙嘬着牙花子,心疼的说道。

原本这会儿的人就有占小便宜的心思,小偷小摸的人太多,你自己人少,难免看顾不过来。

“今天食杂店开业

,不管怎么样,值得庆祝一下。”

龚连山张罗起来,让有些郁闷的气氛一扫而空。

接下来,不仅沈金凤过去帮忙,邵国丽也临时客串了一下售货员了。

龚连山则站在大门口监督。

龚连山只是做做样子,起到一个唬人的震慑作用。

毕竟现在也没有收银机,还打不了小票啥的,都是拿了东西自觉去付钱,有的孩子把东西揣进口袋里,你都不知道人家付没付钱。

更有“专业人士”,每天来光顾。

一个礼拜后盘账,发现亏空了四五百。

这些基本都是被偷的。

“这可咋整?”

范丽萍老脸发白。

在农场虽然挣得不多,可没人这么偷啊!

大家都是职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没人好意思这么干。

可在城里,有大把的无业游民,小偷小摸的人太多。

大金牙也是眉头紧皱。

龚福廷和姚凤仙也是发愁,他们都有点不敢开业了。

“我想个办法吧,爸妈,你们看行不行?!”

这种时候,龚连山得出面解决困难啊!

“买一百个塑料小筐,进来一个人发一个,让他们把东西放进筐里,这样既方便他们购物,也方便咱们监督。”

大金牙眼睛一亮。

“对啊,这是个办法!”

第二天一早,他就去市场上买来了塑料筐。

于是金凤食杂店出现了新鲜的一幕。

凡是进店的顾客,在门口就被发一个塑料筐。

他们在里面转一圈,筐里多少都有些东西,这样就减少了商品失窃量。

其实,超市丢东西是在所难免的。

哪怕是前世有收银机,有摄像头,有人盯人,该丢还是丢,只是丢失的量少了很多。

“果然有效果了!哈哈哈哈……”

大金牙晚上一盘账,跟龚连山报喜。

“这治标不治本,咱们买东西连个小票都没有,确实不好统计。”

“豆腐搞成肉价钱,少丢东西就行了。也没法算的太清楚。”

范丽萍现在倒是看的开了。

“这两天有人应聘吗?”

“有啊,来了两个小姑娘。”

“差不多就留下吧,现在人也不好招。”

现在没人愿意来个体户上班啊!

第二天,金凤食杂店来了两个小姑娘。

一看岁数不大,只有十六七的样子。

就是附近农场局的子弟。

虽然没啥工作经验,可勤快,嘴也甜。

叔婶叫的欢。

这会儿商店都是下午五点半下班。

金凤食杂店依然坚持到晚上八点。

晚上的生意反而不少。

周围的职工家属都会下班后来买点油盐酱醋,烟酒也是晚上来买的多。

白天人家在上班,哪有时间逛小超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