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 穿越中世纪053
王太子夫妇的婚礼第一天,并不是最耗费体力的。是的,第一天有盛大的晚宴,目不暇接的表演,甚至还有比武,但之后每一天也是差不多同样的娱乐。这样快乐与疲惫不断累加,体力消耗得越来越快,同时也越来越难恢复。到了婚礼之后第六天,众宾客都感到难以为继,甚至厌恶了。
这个时候这场盛大的欢宴总算宣告结束,而结束之后不是所有人都会立刻离开,根据亲疏远近,以及各自具体情况,宾客们也是陆陆续续告辞的。
这年头,贵族们在各自的领地上生活,彼此无论是仇敌,还是亲眷,都很难见面。这类盛大的活动也算是难得的社交机会了,有些人还要特意多留一些日子,到处叙旧。这里,有的是因为感情,有的则现实的多,远交近攻、打探情报.
“看得出来,陛下确实为王太子这场婚礼大开了国库。瞧瞧吧,给宾客送的礼物,就连最普通的一名骑士,只要来参加婚礼的,也都有一卷绸子作为赠礼。如果是地位稍高的骑士,盔甲、马匹、金银餐具.真是如流水一般送出了。”这些暂时留驻在西岱的人们,难免议论刚刚过去的这场婚礼。
此时国王和诸侯们主办大型活动是这样的,婚礼,还有其他各种节庆都是如此。结束之后,会给各路人马礼物和赏赐,不只是骑士老爷们有份,来为活动增光添彩的艺人也有他们那一份。
名义上艺人们是主动为贵人们献艺,不要报酬,可真没有事后的厚赏,这位国王或诸侯的名声就完蛋了。大家会背后议论他的吝啬,要各地流浪表演的艺人,更是会传各种真真假假的绯闻,格外不留情面。
所以很多贵族真是宁可在赏赐骑士上,节约一点儿,也不会薄了艺人那份儿——果然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华夏古代也差不多是这样。
《水浒传》里的好汉就说过,不要欺负流浪艺人。倚强凌弱不屑于做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流浪艺人间有自己的消息流通渠道,干了那样的事儿,天下就都知道了,太不体面!
“国王陛下哪儿来的钱?前两年还为对高登兰的战争收过土地税,每个标准骑士领要40苏,我还记得呢!”有人半是疑惑,半是埋怨地道。
之前说话的人解释道:“您也说了,那次的土地税是为了对高登兰的战争才收取的。现在我们和高登兰联姻,王太子殿下娶了凯瑟琳公主这桩婚事至少能管用几年,几年间不会爆发瓦松与高登兰的战争了吧?”
“而且陛下那时起,中风越来越严重,几乎不能起床了,战争本来就少了很多。特别是东征这个无底洞没有了,最多就是一些小型战争。这样两年下来,王室的财政情况已经大为好转,一场盛大的婚礼还是负担得起的。”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也有人立刻反驳道:“就算这两年积攒了不少钱,可刚刚结束的,与洛塔林吉亚的战争,又一次花出去了吧?而且还不知道后续得花多少呢!”
对此,解释的人只是轻描淡写道:“后续不会再花多少了,无论是士兵尚未结清的军饷,还是雇佣兵的尾款,又或者安定泽布兰的花销,都可以从洛塔林吉亚那儿榨取。这可是一场大胜仗,大大小小的骑士被俘虏了不少,要赎回他们的武器和生命,这是一大笔钱。”
“至于婚礼的开销,我听说是托斯卡纳的商人提供了大部分商品,一些犹太商人则放出了一大笔贷款显然,即使是被赖过账的罗兰西人,也不觉得这笔买卖存在太大风险。毕竟,结婚这种事儿,对王子们来说总是大赚的,婚礼当天不
就收到礼金了?[(.co)(com)”
托斯卡纳的商贾正是当初瓦松王室赖账的对象托斯卡纳是罗兰西的一个地区,那里就是以商业发达、商品丰富闻名的。不只是做转口贸易,自身的手工业也超强。
所以对那里的商人来说,提供商品本来就比直接借钱风险低、回报高。如果能成功收回欠款,等于是一次借贷,既赚了借贷的利息,也赚了卖货的利润。而如果最后被赖账,实际损失其实也比账面损失要少不少,只是商品的成本价而已。
“这倒是,毕竟不是人人都是爱德华四世听说太子妃的嫁妆金是婚礼前付一半,结婚一年再付1/4,产下第一个孩子后付最后的1/4?”
爱德华四世就是高登兰刚继位的国王,曾经的爱德华王子。他娶的只是一个普通男爵的女儿,当然不能指望自己的婚姻挣上一大笔了。最近瓦松人说起这个都是幸灾乐祸的,尤其是对比着自家王太子靠着结婚,从爱德华四世那儿弄了一大笔!
“是的,听雅克王太子的随从说,是去教堂前付的,当着高登兰贵族的面清点。其实凯瑟琳公主的嫁妆金并不算多,说好的是10万金币,就是1万镑啧啧,如果换成富有且更愿意交好的家族,翻倍也不是不可能。”
谈到贵女们的嫁妆,大家都兴致勃勃了起来。毕竟对骑士老爷们来说,结婚真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如果次子能娶到一个嫁妆丰厚,甚至带着土地的贵女,那就真是少奋斗二十年了。就算是本身有爵位和土地的长子,也是发了一次财呢!
这等喜闻乐见的事,难怪有谈兴。
“这就不错了,毕竟我们也希望能暂时停下对高登兰的战争而且一位太子妃,这个数目的嫁妆金是合理的。不过嘛,剩下一半要想拿到,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爱德华四世的财政情况并不比我们陛下更好,看他继位以来的表现也不算慷慨。”
“君主很难有财政状况良好的,每当能收上去更多的税金,他们总能有更多的地方去挥霍。”有人忍不住抱怨道:“至于说慷慨,他们总是在不该慷慨的地方过分慷慨,而对自己人又显得斤斤计较了。”
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有这样的抱怨倒是不足为奇。
“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对了,说到这次婚礼得到的赠礼,其实送的再多又怎么样?王室收的更多啊。看看那些献上的礼物吧,好东西可太多了——当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巴尔扎克伯爵送的那面‘巨镜’。”
“难以想象那样尺寸的玻璃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您见过‘布鲁多巨镜’?哎呀!太可惜了,献礼仪式时我并不在,我当时还在宫里准备迎接呢事后听人说起这事儿,想要去看看,雅克王太子的随从拿着钥匙,只在放镜子的上锁箱子前守着。听说只有少数能在雅克王太子跟前说得上话的人,才见到了.”
说起这个,有人非常遗憾,同时也是真的好奇那面镜子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么令人惊叹。
“的确非常可惜,‘布鲁多巨镜’实在值得一看!镀金的镜框工艺精湛,底部是人物雕像托着整个镜子,有撒花女、演奏的吟游诗人、穿盔甲的骑士和虔诚祈祷的修士,个个传神。然后是两侧中央位置,是成熟的紫色葡萄,叶子用绿玉琢成,葡萄是一颗颗紫水晶。垂下去藤蔓,正好落在底部人物头顶。”
“顶部还有一群小天使,袍子和翅膀是象牙的真是无可挑剔!”
“但就是这样精美的镜框,也丝毫无法抢走镜子本身的光彩。您当时要
是能看到就好了, 银色的平面玻璃镜,完全光洁透明,照着人像前所未有地清楚,和人眼看到的一模一样,这是过去任何镜子都做不到的。”
说话的人显得非常心动,大有能搞到一面这样的镜子,一定会出手的样子.他应该是亲眼见过,甚至照过的,所以描述地非常详细。
“平面玻璃镜?这这样的吗?”没见过‘巨镜’,心里还很可惜的人从腰间解下佩剑给他看。
剑鞘中心位置嵌着一块圆形的平面玻璃镜,但那太小了,并不比一只眼睛大。这让看过‘布鲁多巨镜’的人忍不住嗤笑了一声:“这就差得太多了,如果说‘布鲁多巨镜’是一片湖泊,您这个连小水洼都算不上!”
“我无意冒犯您,不过这样的玻璃镜,本来就是要增大一点儿,难度就在此前基础上翻倍的。尼斯如今生产了那么多小的平面玻璃镜,最大也只有两只手那么大,难道是他们不想生产更大的吗?”
“再者,工艺也差得远了。‘布鲁多巨镜’真可以说是一点儿缺点没有,照得清清楚楚,这可改变了目明者能看清所有人,唯独无法真正看清自己的遗憾。相比之下,其他镜子,包括各种玻璃镜,效果都要差得多。”
效果差除了他们的玻璃不够薄、不够平滑,也是因为反射用的金属没选对,镀上去的工艺还不行连‘锡汞齐’工艺都还尚在黎明前的黑夜阶段,大家还普遍选择搞锡箔、银箔贴到镜子背面呢!
“如果没有见过布鲁多巨镜,或许会满意于以前的镜子。但我敢说,凡是见过布鲁多巨镜的,都会再也瞧不上现在使用的镜子。”
“您真的想要得到一面‘布鲁多巨镜’吗?”忽然,一位之前一直保持着沉默的男士出声打断道。
“正是如此,难道您有什么门路吗?”被他打断了话的贵族公子一点儿不生气,立刻惊喜地问。
“呃,事实上,不是我有门路。这件事、这件事已经在一小部分人中传开了,关于布鲁多巨镜.嗯,那是特鲁瓦的工匠制作的,他们有自己的技术,能够承接订单。我猜,是猜测,可能是成本高昂,损失不起,所以都是提前下订单才会制作、出货。”
这位男士显然是个不习惯成为伙伴中焦点的,所以当他出声后,在场所有人都将目光投注到他身上时。他一下手足无措了起来,说话都有些不自然。
“说到玻璃镜,要用到玻璃板.过去一段时间,特鲁瓦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窗玻璃。平整宽大,价格也不比王冠玻璃高多少,所以特鲁瓦,以及布鲁多几座离得近的城市,那儿的有钱人都流行更换新的窗玻璃。”
“也就是玻璃不便于运输,这股风潮才没有吹的更远.我是说,窗玻璃和玻璃镜都要用到玻璃板,会不会是在此基础上,特鲁瓦的工匠才做出了‘布鲁多巨镜’?”
“您说的很有道理,但这显然不是重点!我就想知道,要怎么给特鲁瓦的制镜工匠下订单,要订做一面布鲁多巨镜得花多少钱。”想要镜子的贵公子,这个时候当然不关心工匠们是怎么被启发,搞出玻璃镜的,他只想把一面玻璃镜搞到手。
这不只是因为玻璃镜好用,还因为这个时代就是贵族们争奇斗宝,要以豪奢互相炫耀的时代。这既是源于个人贪欲,也是维持阶级社会的需要——为什么平民,乃至于其他贵族要认可你的贵族特权、优越地位?
靠土地、军队.?最初的确如此,可一旦权势成型,想要不断巩固自身的地位,仅仅是那些又不够了。
所以贵族们要日常
中就强调自己的不同,自己与平民生而不同。用各种奢侈的东西装饰自身什么的,不过是这种强调的体现——华贵、稀有的东西足以映衬一个人,让一个普通人一下变得身具光环。同时这也是一种无声的表达,表达自己对大量资源的占有。
对此时缺少见识的平民,可能一个照面就要被这样的新奇炫目给吓倒了!
和华夏古代皇室强调的‘非壮丽无以重威’倒是异曲同工
另外,对贵族自己、对同阶级的其他人,这也算是一种身份认定吧。什么是贵族?除了分封土地,以及继承土地所代表的爵位(这个过程得到了自己封君和教会的双重见证、认可),用相似的、不同于平民的吃穿用度,是一种更润物细无声的强调。
这也和后世中产阶级在消费上尤其讲究是一个道理,不同于经济实力不如他们的普通人,没有余力去讲究,一切都以实用为主。也不同于他们之上的资产阶级,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消费,喜欢就可以了,同样没有一定之规。
中产阶级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得通过消费确定自己的地位——他们不像资产阶级占有实打实的、可以不断产出的生产资料,本质上就是挣得稍微多一些的无产阶级而已。而为了和普通无产阶级区分,保持某种优越,就得不断进行普通无产阶级无力支持的消费。
BBA的车没有,至少也得有一台旗舰版的国产电动汽车;一二线大城市的房没有,那至少得在本地的好小区置产;包包的话,养马太贵太麻烦了,还要配货,不太好强求,那Lv、香奈儿最好得有几个,再退而求其次就是古驰、芬迪、迪奥、普拉达这些了;还有每年几次的旅游,固定时间的露营.
这些消费塑造并完成了中产阶级的自我认同、他者认同.旁观者看着可能觉得又不是真的大富大贵,一点儿不差钱,‘智商税’‘脑残’之类的评价已经呼之欲出。但对于他们自身,这是真的重要!
奢侈消费对此时的贵族也是一样的,这是维持优越感必备。而那种优越感,又是自身‘阶级安全感’的支持之一。
“有人向布鲁多的使团成员打听过,一面‘布鲁多巨镜’那样尺寸的,要价1000镑。当然了,镜框得另外算钱,要什么样的镜框也可以由自己做主.您如果想要问怎么下订单,可以去问问布鲁多使团的人,他们还没离开。”
“当然,也可以直接派人去特鲁瓦办这事儿。”
听到这个价格,之前跃跃欲试的众人大都不说话了。虽然早就想过,东西会非常昂贵,但亲耳听到还是不太一样,算是悬着的心总算死了——不过之前主动询问的公子哥儿依旧兴致不减,看得出来他是真有实力,也是真的想要。
“是有些贵,但也值那个价儿。”他略作思索后,摸了摸下巴道。同时,他心里已经决定,要去特鲁瓦亲自订制一面‘布鲁多巨镜’。
是的,1000镑当然贵,算上镜框,估计保底1200镑了——主要是镜框这种东西可以丰俭由人,真要镶珠钉宝,什么珠宝昂贵用什么,那多少预算都打不住。而如果普通一点儿,银框或者镀金框上,不做太多镶嵌,1200镑到1500镑是稳稳拿下的。
这也是‘底限’了,不然一面那样昂贵的镜子,用不值钱的镜框,那也说不过去。
此时一位伯爵夫人,嫁妆金大概就在这个级别。而一名收入较低的伯爵或者收入很高的男爵,年收入也才大致这个数.而想想巴尔扎克伯爵年收入,这连零头都差得远,真的是伯爵与
伯爵之间亦有差距啊。
其实瓦松的伯爵,收入低的,年收入也在3000镑以上了。主要是别的地区的伯爵拖了后腿,像高登兰这种‘苦寒之地’,哪怕统治同样大小的土地,收入也比他们在瓦松的‘同级’少很多呢。
不过1000镑虽多,却不代表有购买意愿的人真的就少了,事实上真有不少人这段时间向布鲁多使团打听过。其中很多要么托使团成员送信去特鲁瓦的制镜工坊下订单,要么打算自己派人去特鲁瓦办这件事。
说起来这真不是一笔小钱,这样的开支郑重地派心腹去办,也是应该的。而且特鲁瓦离得又不远,现在他们人在西岱,如果比较顺路,告辞离开后亲自去一趟特鲁瓦也不难。
“已经有一些订单了吗,这么快啊。” 所以在特鲁瓦的路易莎得到制镜工坊的汇报,知道有订单来并不意外,意外的是订单来的这么早.一切都是有预计的。
真要说的话,平时大家在珠宝上花了那么多钱,占了总资产很大一部分。那东西也不当吃不当穿,那都可以,凭什么穿衣镜不可以?要说珠宝的价值大家都认,要用钱的时候还可以变现,那镜子也可以啊。
就当是购进了一桩资产,炫富的同时还能保值。现实版‘你花出去的钱并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陪伴你’。
“我以为,至少要等婚礼庆祝结束后,才陆陆续续有订单送来。”路易莎笑着说。
“是什么人,这样等不及?”是有些出乎意料,但是好的那种意外。
制镜工坊来和路易莎禀报的,是个名叫马修的年轻人,正是工坊副管事,也就是路易莎派在工坊的人。他并非是宫廷里聚拢到路易莎周围的骑士、骑士侍从,他实际是一位商人之子,家里专供布鲁多宫廷要用的优质木柴、特殊场合使用的木炭、点火的束薪。
因为这个原因,马修常常随他的父亲出入宫廷,这才能出现在路易莎面前并被她发现其才能。
为此他的父亲都喜出望外.这年头,除非是成为富比王侯那种巨商大贾,不然商人还是差贵族太远了。而成为替布鲁多女继承人办事的人,将来是有可能谋一个骑士身份,就此改换门庭的——就算达不成这个目的,至少家里在布鲁多宫廷的生意能够更稳定。
“都是一些身份最尊贵的人儿,尤其是一些贵妇人。‘穿衣镜’的价格或许真的很高,但对于她们,已经不是要长久犹豫才能做出的决定了。”马修高兴地说,显然他已经等不及要大干一场了。
‘镜子’听起来很像是只有女人才感兴趣的商品,但在这个时代,就如同珠宝一样,只要是奢侈的玩意儿,男女都会被吸引。不过,女性潜在买家更容易受到吸引,这也很正常。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