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盘大佬粗 作品

第四百二十三章 流求

李琩这一次算是彻彻底底体会到,节日的重要性了。~s′l-x`s~w/.!c-o.m+

对于一个从年头忙到年尾的人来说,过节真的可以放松自己的精神,松缓自己的神经,让他全年的高压状态,得到舒缓。

今年是文德三年,公元745年。

“文德三年,大唐陛下诏令,正月十五,子正已到,新日初始,神灯灭,人灯燃,天官赐福,万民蒙诏,普天同庆......”

兴庆门的城楼上,礼部官员唱诵节日祝辞之后,李琩继位以来最盛大的一次上元节,开始了。

过节不能省钱,这是朝廷所公认的,一整年都在愁眉不展中度过,逮住上元节,就得可劲儿的消费,朝廷花的钱越多,百姓们得到的精神满足就越好,什么叫普天同庆,就是大家都要乐呵呵的。

李琩虽然对乐舞的兴趣不大,但并不代表他不会提倡和鼓励,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乐舞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永远不可忽略。

今年的上元节,也是晁衡过的最不是滋味的一次,因为过了节,他就要去南方了,而且是很南的南方。

他肯定是不乐意的,我来大唐,是学习大唐先进的思想文化,将更成熟的生产技术带回日本,去安南都护府,我能学到什么?那边还得跟我学。

但是呢,他身上有大唐的官职,必须服从大唐皇帝,所以没办法,只能领命,但是呢,他向李琩请求,最多三年,三年过后,他会返回长安与李琩辞行,踏上返回故乡的旅途。

这个人在历史上,离开大唐之后,李白、王维、包佶、储光羲等鼎鼎大名的诗人,都为他写过诗,那时候的中日关系,还是非常融洽的。

日本仰慕天朝,仰慕了千百年,后世日本明仁天皇曾经登上过西安的城墙,他的眼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执念,他们对大唐有着很深的情结。*顽,夲?神¢颤~ ′首.发+

后世的兴庆公园,还有阿倍仲麻吕的铜像。

“别苦着个脸啊,”汝阳王李琎来到晁衡的身边,拍了拍其后背,道:

“陛下让我来陪你喝几杯,此行跋山涉水,旅途劳苦,你要多保重啊,陛下是信任你,才让你去安南,也是让你知道,我大唐海纳百川,对待外族善意教化,绝不妄动兵戈,三年而已嘛,一来一回都得一年,你路上慢点走,其实也就呆两年而已。”

晁衡一愣:“汝阳王安慰人,还是很厉害的,被你这么一说,我也是豁然开朗了,一路南下游览天朝九州之景象,好像是件美差。”

一旁的王维哈哈一笑:

“绝对是件美差,你能从日本国一路来到大唐,从我京师至南境,对你来说,自然不算困难,但还是要多准备一些药物,以免水土不服。”

晁衡点了点头,他的远行经验非常丰富,从日本来大唐,换做从前的遣唐使,走的是北路,也就是先去新罗(韩国)然后走陆路到辽宁,进河北,来长安。

但是他呢,是从大阪出发直接跨海,四艘船五百多人横渡东海,抵达扬州,从扬州坐船来的长安。

由此可见,小日子当时的航海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了。

当然了,这种横渡东海的路线,也是真玩命,一个不好就得挂。

晁衡道:“我看过大唐舆图,似乎从扬州出发,也能抵达安南都护府。”

“是吗?”李琎不知道啊,他这个对这些方面不感兴趣,于是疑惑的看向王维。

王维点头道:“确实可以,一路沿着江南和岭南的海岸,经流求、琼州,可抵达安南,但是这样一来,风景是你看不到了。”

晁衡犹豫了一阵后,道:

“那还是走陆路吧,虽然风险大了一点。/墈`书!屋*晓,税!徃- !耕/薪+罪`快¨”

这小子自打来了长安,秘书监的典籍看过不知道多少,自然晓得大唐越往南边,气候和地理条件越差,多毒虫瘴气,没有万全的准备,此番赴任之途,也跟玩命差不多。

“流求?我似乎听陛下提到过这个地方,”李琎皱眉道,他的记性还是很好的。

李琩确实非常在意流求,因为那个地方,就是台湾。

此时的流求地区,生活着的夷民一部分是陆陆续续从大陆泛海过去的,属于华南人种,一部分是马来群岛迁徙过去的,被叫做生番,意思是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人。

大唐在海南设置有琼州等行政区,但是对流求还属于空白。

而大唐之所以对台湾这个地方完全忽略,源自于隋朝时期,杨广曾经派军队登上去过,俘虏了数千夷民带回福建,据说,当时岛上已经不剩下多少人了。

没人,就没有价值。

明末史学家何乔远在其《闽书》中记载:福州之福卢山,当隋之时,曾掠琉球五千户置此,尚有其裔。

而古代对台湾的第一次开发,其实就来自于唐

朝,元和年间的状元,浙江分水县人施肩吾。

很奇怪,古代两个与台湾有重大关系的人,都姓施。

施肩吾是直接带着家族移居台湾,但是死后,他和妻子的寿棺,仍旧被带回了老家安葬,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执念太深了。

战争最容易导致人口迁徙,因为人们要躲避战祸,施肩吾就是因为唐末战争频繁,跑台湾躲避去了,历史上清末民国时期,也有大量的华人为了躲避战乱下南洋,其中最多的便是马来华人。

王维笑道:

“我听有人议论过,说是陛下对流求有想法,但是朝堂上无一赞成,认为没有必要耗费人力物力,去取一个蛮荒之地,孤悬海外的荒岛,拿下来没有任何用处。”

在大唐没有用,但对后世影响深远,人可以不要,地必须拿回来。

李琩这辈子干不成,也会立下制度,后世子孙也必须尽早拿下流求。

“这块地方大唐看不上吗?那我返程的时候,可以坐船去一看看,”晁衡是真能溜达啊,别人不想去的地方他都想去,东海他都能横渡,自然不担心台湾海峡,他的船就在扬州停靠着,很大的四艘海船。

流求那个地方,其实日本国泛海的时候也勘探过,之所以不敢打主意,主要就是忌讳大唐,因为那地方距离大唐太近,如今听到大唐的官员看不上那个地方,晁衡立即就记在心里了。

日本弹丸之地,自然是希望多多扩张领土,因为他们的地理条件实在是太恶劣了。

这话一出,李琎王维包括周边在聆听他们谈话的一众官员包括亲眷,顿时都拉下了脸来。

你耳朵聋了没听到吗?王维刚才已经说了,陛下有想法,我们陛下有想法的意思,就是这块地已经是我们的了,早晚的事情,你还敢惦记?

少府少监韦銮直接阴阳怪气的来了一句:

“流求已经被划入我大唐版图,你既然看过我大唐舆图,自然看到流求是画在上面的,缺的只是教化而已,此地与福州、泉州隔海相望,旧隋时期就已经算是我们中土的了,只是懒得去管而已,你也敢惦记?”

晁衡顿时吃瘪,赶忙弥补道:

“不不不,只是好奇,绝不是惦记。”

“好奇心太重,可不是什么好事,”左威卫将军李津冷哼道。

王维嘻嘻哈哈的打圆场道:

“他只是口误,没有别的想法。”

其他人这才岔开话题,聊起了别的。

晁衡这一次可吓得不轻,因为这是他来到大唐之后,第一次感受到这么深的敌意,由此不难看出,大唐对于地域的所有权,是不容置喙的。

也算是长了一次记性。

大唐是有战船的,《旧唐书·高丽传》记载:贞观十九年,张亮率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海船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规模是东亚之最。

龙朔三年,也就是663年,就跟日本干过一仗,《刘仁轨传》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日本方面,天智天皇二年八月条记载:贼将至州柔,绕其王城,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村江,戊申,日本船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

唐朝的航运技术,一直都很发达,主要源自于太过依赖水路的运输,水陆转运使,宰相都管不了,可见一斑。

尤其是在南方,也就是所谓的“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辑居多”。

右骁卫大将军,大刺头韦昭信却还是不肯放过晁衡,继续说道: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我大唐登陆流求,只是陛下一句话而已,本来我还觉得,不值得花这个钱,今天听你这么一说,这个钱必须花,陛下高瞻远瞩啊。”

他这话一出,许多原本反对李琩攻略流求的人,也纷纷开始动摇。

是啊,我们看不上,有人特么的就想惦记。

晁衡今天无意的一句话,也算是帮了李琩的大忙,本来群臣反对,财政又不健康,他也不好太过武断,以免下面的官员不好干。

这下好了,现在就算他不愿意,底下人也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