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四百七十章 边关密谋,西域杀局!

县衙的建筑虽朴实无华,却占地广阔,透着一股粗犷的恢弘气势。

相较中原的精雕细琢,这里少了几分繁复的雅致,却多了几分边塞特有的豪迈与坚韧。

这座县衙原是边军帅府,军队撤离后,改作县衙之用,建筑风貌依然保留着昔日军营的肃穆与刚硬,宛如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沉默却威严。

李伯约果然只是备了薄酒数盏和几样地方特产,极为简朴的酒宴。

陈诚早年在行人司供职,宣旨四方时,地方官员无不以奢华盛宴款待,觥筹交错间尽显浮华。

如今面对李伯约这清简的席面,反令他觉得这位县令别具风骨。

霍连诚则满心筹谋着借此次出使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其余琐事,皆不在他心上流连。

两人皆没有因对方招待简朴而有半分怨气,酒过三巡,气氛渐暖。

霍连诚饮了一杯酒后,放下酒盏,问道:“嘉裕关乃边关要塞,昔年我在此驻守时,兵营连绵,旌旗蔽日,四处皆是肃杀之气。”

“可今日我行于街巷,目之所及,唯见捕快衙役巡逻,城墙之上,竟无一名戍卒。”

“这是何故?”

李伯约轻轻一笑,悠然的自信道:“霍使节有所不知,如今边疆承平,嘉裕关虽为雄关,却已无战事纷扰。”

“陛下早已颁布了军政分治之策,军队专司驻防之责,无权插手地方政务。”

“如今,这嘉裕关已蜕变为方圆数百里内最为繁盛的商贸集市,商贾云集,市井喧嚣,早已不复当年金戈铁马的模样。”

“至于驻军,朝廷依制将其安置于县城十余里外的大营,严令无诏不得擅自外出,更不可扰民。”

“嘉裕关的日常治理,皆由本县一肩担之。唯有税务司设于关口的税务征收检查站,由其直辖,本县仅负责协助,无权管理。”

霍连诚眉头微皱,似有不解,追问道:“如此说来,嘉裕关竟全然不设防?”

“若胡骑趁虚南下,肆意劫掠,又当如何?”

李伯约胸有成竹:“霍使节过虑了。”

“胡人早已被朝廷天军震慑,臣服我大明,哪还有胆量南下滋扰?”

“况且,税务司麾下有一支精锐武丁,皆配备新式火枪,战力不容小觑。”

“即便是本县的衙役捕快,也尽数配发火器,训练有素。”

“而胡人仍然依靠弯刀和弓箭,比我们落后得多。”

“若真有敌寇来犯,双方联手,亦可抵御一二。”

“只需一时三刻,朝廷军队也该到了。”

陈诚与霍连诚听了李伯约的叙述,恍然大悟。

大明国势日盛,军力雄厚,早已对胡人形成无可撼动的威慑,自然无需畏惧边患。

霍连诚心潮澎湃,豪情顿生,举起酒盏,仰头一饮而尽,杯底清响,尽显男儿爽朗气魄。

陈诚放下手中酒盏,带着几分探询,问道:“胡人与汉人风俗迥异,习性殊途,双方齐聚嘉裕关的市集交易,难免龃龉不断。”

“李县令坐镇此地,维持秩序,想必颇费心力。”

李伯约轻轻捋了捋颔下长须,笑道:“陈使节所言极是。”

“初时,市集确实乱象频生。”

“胡人久居塞外,不通中原商贸规矩,常有强买强卖,仗势欺人之事,屡见不鲜。”

“他们世代以部落聚居生活,行事抱团,进退一体,远不同于中原百姓,即便是同乡同族,也多自立门户,各自为营,独来独往。”

“因此,一旦起了纷争,胡人往往人多势众,中原商贾常处于劣势,吃了不少暗亏。”

他说到这里,微微顿了顿,转了口气,又继续道:“为平息乱象,本县只能增派衙役在市集巡逻,严阵以待,一有风吹草动,便迅速介入调停。”

“对于斗殴滋事者,更是毫不姑息。”

“本县早立严规,凡胡人无端殴打中原百姓,动手之人一律杖责二十,绝不宽贷。”

“若被殴者伤势严重,行凶者须受等同或更重的杖罚。”

“此外,本县还奏请朝廷,获特旨恩准,若胡人恶意殴打中原百姓,致其身亡,须以十条胡人之命抵偿。”

李伯约语调沉稳:“在如此重典震慑之下,胡人渐知敬畏,不敢轻易生事。”

“市集如今井然有序,商旅往来,皆安然无虞。”

霍连诚听完,猛地拍案而起,赞道:“李县令治政严明,恩威并施,护我汉家子民免受凌辱,真乃边关砥柱!”

“如此担当,令人钦佩!来,我敬县令一杯,以表敬意!”

言罢,他豪迈地举杯,酒液一倾而尽。

李伯约连忙摆手,谦逊道:“霍使节谬赞了,李某不过是尽职守责,哪敢当如此盛誉。”

一边说,一边举杯相陪。

席间觥筹交错,众人又畅饮数杯,气氛愈发融洽。

陈诚向李伯约问道:“嘉裕关商贾辐辏,热闹非凡,想必不乏来自东察合台汗国的商旅。”

“李县令久驻边关,可否为我等详述此国情形?”

“陈大人不说,下官也当为两位使节大人做介绍。”李伯约微微一笑,侃侃而谈:“所谓东察合台汗国,乃是陛下所赐之名,他们自称‘别失八里王国’,因其都城坐落于别失八里而得名。”

“从嘉裕关西行,须跋涉三千余里,翻山越岭,方能抵达其国都。”

“这片土地,数十年来战乱频繁,西域诸部纷争不断,刀兵相向,难觅安宁。”

“直至十余年前,黑的儿火者在忽歹达的辅佐下,登上可汗之位,凭借武力与智谋,终将西域各部重新统合,恢复了几分太平。”

他宛如一位熟稔边情的智者,将西域局势娓娓道来:“这位忽歹达,在西域声威赫赫,权势仅次于黑的儿火者,乃是其左膀右臂。”

“黑的儿火者膝下有十余子,其中以两位王子最为显赫,一名沙米查干,一名马哈麻,二人皆手握重权,野心勃勃。”

“两位大人此番赴别失八里,务必对此二人多加留意。”

李伯约郑重其事的交代之后,又道:“别失八里虽疆域广袤,部落林立,表面上归于可汗一统,实则内部暗流涌动,各部离心离德,远未真正归心。”

“为助使团顺利成行,下官已联络数位熟稔路途之人,其中包括几名自别失八里而来的胡商,以及近十名曾多次前往该地经商的汉人。”

“他们深谙西域风土人情地理,可为使团引路,保诸位一路无虞。”

“若两位大人有任何疑惑,皆可向他们详询。”

闻听此言,陈诚与霍连诚不禁面露喜色。

想不到李伯约竟做了如此周密的安排。

陈诚拱手,语气诚挚:“李县令思虑周全,筹谋深远,为使团做了诸多事务,我等感激不尽!”

霍连诚则豪迈一笑,举杯道:“县令如此用心,霍某不胜感激。来,我等再敬李县令一杯!”

李伯约连忙陪饮一杯。

几人推杯换盏,渐生醉意。

嘉裕关的酒,乃西域传来的葡萄酒,入口甘醇,似果汁般清甜醉人,初尝时温润柔和,待酒劲缓缓上涌,方觉其后力悠长,令人不觉沉醉其中。

李伯约挥手屏退左右侍从,厅堂内霎时清静,只余三人对坐。

他微微一笑,目光深邃,语气轻缓而意味深长:“两位使节此番远赴别失八里,恐怕不仅仅是为了拜谒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汗,陛下当另有重托,交付两位使节大人吧?”

陈诚神色微变,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霍连诚正举杯的手僵在半空,眉宇间透出几分愕然,酒盏悬而不落。

两人对视一眼,皆未言语,气氛骤然凝重。

李伯约却仿佛未察二人神情,悠然自若地继续道:“下官久驻边陲,听闻到了些许风声。”

“近日,草原诸部精锐铁骑频频集结于东察合台汗国北部边境,旌旗蔽野,战马嘶鸣,似有大举兴兵之势。”

“下官虽为一介文官,不谙兵事,但也知道,草原部落如今皆唯大明朝廷马首是瞻,其大举动兵,必奉朝廷旨意。”

“若我所料不差,大明当有雄师暗中配合,欲对东察合台汗国施以雷霆重压。”

“两位使节恰于此时率团出访别失八里,绝非寻常觐见,怕是要劝说黑的儿火者大汗,归顺我大明,俯首称臣。”

此言一出,陈诚与霍连诚心头巨震,彼此对望,眼中尽是惊愕与戒备。

他们此行虽以出使之名公开,大张旗鼓,真正的使命却是朝廷最高机密,仅少数参与布置的朝堂重臣知晓,连使团中许多随行之人亦被蒙在鼓里。

谁料,这隐秘至极的意图,竟被李伯约一语道破。

也对。

大明军政分治。

只要瞒住消息,军队调动亦只是寻常之事,并不惹眼。

何况大明新军以精锐著称,每旅的人数却并不多,不会引来太多的注意。

但草原部落却不一样。

他们可是全民皆兵,出兵也不似中原这般严格保密。

嘉裕关往来草原的商旅众多,有消息传来,并不奇怪。

李伯约见二人神色,摆了摆手,笑容温和:“两位大人不必忧虑。下官虽位卑职微,却晓得分寸轻重。此事自当烂于心底,绝不会外泄半分。”

陈诚稍稍松了一口气,脸色却仍难掩忧虑。

东察合台汗国内部派系盘根错节,黑的儿火者态度暧昧,尚未明朗。

若劝降之意提前泄露,极可能激怒某些部落首领,率兵半路拦截。

使团恐难平安抵达别失八里。

况且,任何国度皆不乏热血激昂的“卫国志士”。

他们绝不愿见自己的国家向外邦低头。

他们宁死不屈!

更有甚者,或为私利,故意制造事端,挑起两国兵戈。

大明虽兵强马壮,却不愿无端卷入战火,徒增变数。

因此,在抵达别失八里,觐见黑的儿火者之前,此行真正的目的必须守口如瓶,滴水不漏。

然而,他们尚未踏出国境,李伯约却已洞悉端倪。

那位东察合台汗国的部落首领,是否也已心生疑窦?

他们的使团,真能如愿抵达别失八里吗?

霍连诚凝视着李伯约,目光中透着一丝审视,沉声道:“方才那番话,李县令大可藏于心底,何须宣之于口?”

“李县令特意点破,怕是别有深意吧?”

李伯约眼中闪过一抹赞赏,拱手长揖:“霍使节虽出身武将,豪迈如北地雄风,却心思缜密,粗中有细,令人叹服!”

“不瞒两位使节,在下有些许浅见想献上,另有一事相求。”

霍连诚微微颔首:“李县令但说无妨。”

李伯约再次拱手:“既然如此,下官便直言不讳了。”

他略作停顿后,道:“依在下之见,两位大人率领的使团,人数略显不足,恐难应对此行之艰险。”

“此去别失八里,路途迢迢,沿途马匪与盗贼横行无忌。”

“那些亡命之徒虽不敢在嘉裕关撒野,但半道劫掠商队却是司空见惯。”

“即便使团打出朝廷的旗号,那些匪类也未必会有太多忌惮。”

霍连诚听罢,唇角勾起一抹不屑的冷笑,道:“李县令多虑了!霍某曾在草原纵马驰骋,胡人精锐的铁骑尚在我军面前溃不成军,何况区区马匪草寇?”

“此行我等虽人数不多,却携精良火器,弹药充足。”

“马匪若识趣便罢了,若敢冒犯天威,定叫他们有来无回,尸横荒野!”

李伯约却轻轻摇头,道:“霍使节自是勇武过人,但下官以为,即便使团能凭武力震慑匪贼,顺利抵达别失八里,然以如此单薄的阵容,又如何能在那异域之地左右局势?”

说到这里时,他目光中多了几分狡黠:“依在下愚见,不如借使团之名,增派人马,携带更多辎重物资,对外宣称是大明朝廷赐予东察合台汗国的厚礼。”

“同时,命精锐军士乔装成使团随员,混迹其中。”

他压低声音,语气中透出一丝激昂:“待使团抵达别失八里,若局势有变,便可效法当年东汉班超之壮举,以雷霆之势掌控全局,建不朽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