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粒糖 作品

第398章 为了未来争取一点时间,或者说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选择

中药抗生素……这个领导还真没研究过,特别是中草药这一方面的就是更加不太了解,但那可是抗生素啊!

谈到抗生素你会怎么想呢?

对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应该就是青霉素了吧。小时候感冒发烧,到了医院,医生开药之前总会问上一句:“对青霉素过不过敏?”

如果不过敏,医生会给你注射一支青霉素,大部分的情况之下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

上世纪20年代,抗生素的发明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人类的福祉。1928年8月的一个星期五,英国的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偶然间发现了一种能够抑制并且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霉菌,并将其命名为“盘尼西林”。

它不仅改变了战争,还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从青霉素普及前的40岁左右提高到60岁以上。要知道,在抗生素发明之前,肺炎、鼠疫、梅毒等感染性疾病都属于重症,死亡率极高。

于是青霉素被誉为“神药”,二战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另外两个是原子弹和雷达。

到了1944年,又发明了第二种抗生素,那就是链霉素。这种抗生素对结核菌有很强的抵抗作用。

肺结核,华国称之为肺痨,《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最有名的病例。

当然,肺结核在西方也是恶性流行性疾病。

至此之后,激起了人类寻找发现新抗生素的热情,一系列各种类型的抗生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氯霉素(1947年)、新霉素(1949年)、土霉素(1950年)、红霉素(1952年)、四环素(1953年)以及卡那霉素(1958年)等等,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抗菌家族”。

彻底迎来了“抗生素的黄金时代”。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事物都有两面性的,任何事都不可能保证一切尽善尽美,有得必有失嘛。

随着人们对抗生素广泛应用的同时,其所产生的副作用逐渐显现,如青霉素致敏、四环素致龋齿、链霉素致耳聋等。

更为严峻的是,长期的滥用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例如,剖腹产这种常规的低风险手术,对于不经常使用青霉素的人来说,一针可能就会起到很好的疗效,但如果这个人经常使用青霉素,那么这种药物对于引起致病的菌群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大大增加手术感染的可能性。

这种耐药性的出现不仅影响个体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对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尤其是,华国不仅是抗生素生产大国,更是使用大国。

苏暖之前曾经有看过一篇报道,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华国的比例甚至接近80%,是m国的10倍!

其中除了医疗方面的使用,养殖畜牧业也是重灾区。

搞养殖最怕的就是禽畜生病,为了规避风险,节约养殖成本,最“简单高效”的防疫办法,那就是给禽畜猛打抗生素或者混合进饲料里。

这不仅导致动物体内抗生素残留,还间接提高了人类体内细菌的耐药性。

这也就意味着,明明有些人本来没用过某种抗生素,但还是会染上抗生素耐药菌!

而与耐药性广泛传播相反的,是新抗生素研发的研发速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抗生素新药就一直处于“研发空白期”。

“将来人类无抗生素可用”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咳咳咳,言归正传。

这会儿考虑这个可能有点为时尚早了。

毕竟七十年代,改革的春风还没吹起,药品销售仅仅只是一种“供销”模式,完全没有“营销”的概念,国家对绝大部分药品都有严格的控制,而且产量有限,供应到医疗机构的药品也很少。

就拿他们县医院的药房来说吧,经常处于一个青黄不接,兜比脸干净的状态。

想要达到滥用的地步,还得等上几年啊。

但是俗话说得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得考虑各种情况,做两手准备。

科学研究那是科学家应该干的事儿,苏暖作为一名中医大夫,自然是从拿手的中医下手,或者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选择。

自从之前从军区回来后,她就开始思考如何使用中药“抗生素”来进行抗感染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实验,再加上前段时间爆发的疫情中得到的灵感,苏暖最终成功完成了分别针对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以及消化系统感染的三种药物。

不敢说效果一定比西药好,但是百分之八九十还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