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粒糖 作品

第393章 这些“国家大事”是她能听的吗?

义诊的时候很多过程都是连贯的,下意识的,苏暖来到患者跟前先是看面色,然后把脉,顺便询问情况,楚希文跟在一旁记录病案。

虽然徒弟收的很随意,但她这位老师可不是随意当的。

中医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伺诊抄方自古就是师承的主要形式,就是老师在诊治患者的时候,徒弟记录好完整仔细的病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抄方不仅仅是学习老师对方药的运用经验,抄一遍留下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而保存下来的医案又便于回去后复盘学习,进一步总结和验证,有不懂的再问老师,这是每一个入门初学者的必经之路。

苏暖一个个问去,都能准确说出患者的病情,甚至还能说一些他们自已都还没发现的疾病。

楚希文一样样记录好。

郑鑫鑫拿着药方去药房抓药熬药,苏暖再趁熬药的功夫,给他们扎针。

然而看着陆陆续续来排队的患者,苏暖手里那一盒金针肯定不够用,金宝山直接将自已宝贝祖传金针贡献了出来。

“谢谢,不过这个不需要......”

苏暖按住一个大叔的肩膀,直接上手将他的手臂往上一托,只听“咔嚓”一声微响。

听见这声儿,几人都愣了一下,大叔甚至还没来及的叫疼,胳膊便已经接上了。

这,这就好了?!

“好了?”金宝山拿着针灸包的手僵了僵,先开口问了一句。

从苏暖触诊检查,再到伸手接骨,有超过半分钟吗?

看多了苏暖快稳准给患者诊断治病的画面,再瞧瞧他们底下那些小徒弟,在场的几位老爷子就觉得很是头疼。

简直就像是幼儿园还未毕业的小朋友。

虽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才是发展之道,现在国家也意识到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很多政策上都加大了扶持力度。

可惜结果却不如人意!

西医那一套依瓢画葫芦培养出来的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没学会,反而学出了个土洋派,中不中西不西,把个脉还得配上听诊器。

扎针更是穴位都摸得犹犹豫豫还得翻书本确认,更别提下针了。

再看看人家小姑娘,不仅长得顺眼,而且针灸的时候脸上一股子气势儿,年轻人就要这样。

哎,青黄不接啊!

要是那些人真有苏暖一半的技术水平,不不不,只要有四分之一,老爷子们估计晚上睡觉都能笑醒!

几位老爷子聊着天,毫不避讳的提到了各种事情,甚至将现在国家的局势都分析了一番,就连上头的几位大领导也没放过,让苏暖很是无语。

她这么大个人站着呢?

这些“国家大事”是她能听的吗?

但几位好像并没有在意一样,一旁的赵天承一拍桌子,仿佛下定决心,“好,我就豁出这张老脸了,去京市一趟,咱们自已搞一个中医学院。”

“老师,现成的!”

边上一位老爷子碰了一下赵天承,朝着苏暖的方向眨了眨眼,赵天承顿时灵光一闪,急忙转过头看向苏暖。

“对了,小苏,听老方说你过几天要去协会上课......”

伴随着苏暖治疗效率提高的是来休息室的人越来越多了,每个人进来开口都找她,把脉,问诊,治疗,教学,苏暖简直忙得是针尖冒火。

听到赵天承的话,她略微思考了几秒,随口道,“这个您还是和方老谈吧。”

一个是教两个也是教,她倒不在乎人多人少,只是这事儿最后做主的还是方老爷子这个当事人,苏暖不方便越俎代庖。

最重要的是——

赵老vs方老,可以预见的“大场面”啊!

楚希文:打起来,打起来~~~~

郑鑫鑫:外面的世界果然精彩!!

站在角落默默观察了许久了何建军有些看不过去,上前小心翼翼的提醒:“我们人民医院中医科也有几位不错的苗子,要不......”一起?

一位老爷子斜眼瞪了何建军一眼:“好苗子?我们这些人见的好苗子多了。”

何建军急忙闭嘴。

这次小型交流会,一直持续到七点多大家伙还是意犹未尽,杨文元推门进来,笑着招呼:“诸位,我在国营饭店定了席面,赏个脸!”

“哈哈,铁公鸡拔毛了,不过老杨,这次不能让你破费,说好的我们保健处先来,下次换你。”

赵天承笑着说道。

杨文元一听,笑了笑也没推辞,一顿饭的事,谁先谁后都一样,赵处长说了请客,他肯定不好驳面,也笑着说:“那说好了,下次我请大家。”

几人聊了会后,也就准备走了。

苏暖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同样准备告辞,但是被杨文元喊住了。

“苏医生,这么晚了,吃了饭再回吧,待会我让人送你。”

“谢谢,下次吧,有人来接我们了。”

活动了一下手腕,苏暖转头看着门口的叔侄俩,弯弯眉眼。

杨文元了然的点点头,笑着道,“那我们明天在人民医院见。”

“好。”

外面。

李志明和秦明理早就等候在那里,跟前还有两个人在和他们聊天。

见苏暖三人出来了,秦明理赶紧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