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克鲁鲁 作品
第237章 卖西瓜还弄虚作假
旺什村,空气中弥漫着西瓜特有的清甜。
往年这个时候,村民们都在瓜田里慢悠悠地挑着熟透的西瓜,可这两天却像打仗似的。
七八辆蛤蟆车排着队在地头等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惊飞了田埂上的麻雀。
直到晚上十二点,车灯照的村子通明,村里的人还是忙碌着摘瓜,卖瓜,没有昼夜。
好不容易碰到了这种好事,就算是那些半熟不熟的西瓜也一并摘了下来。
反正按斤称,到时候就直接掀在车里了。
这一点,苏阳注意到了。
不熟的瓜卖出去,这不就是坑人嘛。
传出去对自己的名声也不好,本来就是自己承包的地,到时候屎盆子难免落在苏阳头上。
没办法,只好找到了老杨。
老杨家里上报的七八亩瓜田,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收完了,钱也已经到手了。
七八亩的西瓜地,虽然没有到最后的收瓜季,一次性也卖了不少钱。
“杨叔,你睡了吗?”苏阳在门口敲响了大门。
老杨披着衣服,拿着手电筒走了出来,看到苏阳后疑惑的问道:“巴郎子,这么晚了有事啊?”
“有事!”
苏阳看了看屋外地里星星点点的手电筒,说道:“杨叔,我发现现在这瓜收着收着不对劲了,刚收的时候还是好好的熟瓜,现在收上来的西瓜,一般都是瓜妞子,半熟不熟的,还有被鸟啄的,一股脑的装进了袋子里过称,这怎么能行嘛,所以来问问有啥好法子?”
老杨一听,也是恍惚了一下,倒是把这茬给忘记了。
这也不能怪村民,好不容易逮到了这么一个机会,大家自然是想多卖就卖。
那些夹生的西瓜,只要放上几天,也能放熟,虽然口感稍微差点。
但是那些瓜妞子和烂瓜,就明显是坑人了。
“巴郎子,俺们旺什村不是这样的人,你放心吧,这事你别管了。”
老杨气冲冲的拿着手电筒朝着村书记家里走去。
苏阳是老杨认识的,也是他牵头的。
大家才有机会改良土壤,改种棉花。
现在卖瓜的时候弄虚作假,那跟恩将仇报有什么区别。
那自己的老脸上也挂不住。
没多久,老杨和村支书带着几个人从家里走了出来。
晃了晃手里的手电筒喊道:“大家先停一下,停一下,这瓜先别收了。”
大家立刻回头看了过来,看这阵势好像是有事啊。
“怎么了老杨,收的好好的,停下来干什么?”
说话的是村里的维族汉子,手里正往筐里搬西瓜。
“干什么?你说干什么?”老杨走到蛤蟆车旁,将汉子手里的袋子夺了过来,搬到了地上,解开袋子口,咕噜噜的全倒了出来。
顿时一股烂西瓜的味道扑面而来。
老杨蹲下身,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生瓜,指甲在瓜皮上轻轻一掐就陷进去。
“作孽啊......“
他嗓子眼里挤出的气声像砂纸磨过:“咱们my县的瓜,啥时候出过这种下作事?“
仔细看去,这些西瓜明显是个头不够,有些一些就是瓜妞子,比拳头大不了多少,更有甚者,还有几个被鸟啄过的烂瓜,就这么夹在袋子里过秤,要是不注意,就直接倒进车里了。
“大家伙都好好看看,这是咱们旺什村的西瓜吗?”
大家砸吧砸吧嘴,一时也说不出什么来。
“咱们墨钰县种了几辈子的西瓜,外面都知道咱们这的西瓜好吃,不光保熟,还甜。虽然咱们钱挣的不多,但咱们的名声那是传到了全国啊!”
老杨拿着一个烂西瓜,指着上面的窟窿眼说道:“你看看这质量,要是卖出去,咱几辈子瓜农的脸都被丢尽了,就是全部掀进沟里,也不能坏咱们瓜农的名声!”
这话说的义正严词,村支书也补充了几句。
“乡亲们,咱们现在是改良农田,将部分瓜田改种棉花,是为了提高咱们的收入,不是以后都不种了,这种西瓜要是拉出去,以后谁还买咱们的西瓜,谁还敢收咱的棉花?以后咱们村的人出了这个门,还能不能抬起头了,都要被人戳脊梁骨说咱们瓜农不实在。”
苏良在一旁听得也是格外感动,说的在理。
没想到这些瓜农,还有这个心气。
大家也都不说话,低着头。
那维族汉子,踢了踢自家的西瓜,来到老杨跟前,低声说道:“我们...没有想到这么多嘛,这西瓜我们不卖了。”
村支书看了看这几车的西瓜,用手电筒晃了晃。
“这几车的瓜,全部卸下来,一个烂瓜也不能拉出去。”
随后来到了苏阳面前,说道:“巴郎子,多亏了你提醒,以后我们收瓜的时候,专门派人挑捡一下,这种事肯定不会再发生了。”
苏阳笑了笑:“行,我还是相信咱们村的。”
随即,大家就拉着自己的地板车默默的退出了视线,开始把车上的烂瓜,夹生瓜给扔了出来。
车上的那些西瓜,也跳进去几个人,将那些不好的全都给扔了出来。
第二天。
晨雾还未散尽。
旺什村的土路上已经铺满了被挑拣出来的西瓜。
那些青白的瓜妞子滚在尘土里,被鸟啄过的裂瓜渗出浑浊的汁水,在干燥的土路上洇出一个个深色圆斑。
村支书带着几个壮劳力,正整理着烂瓜往沟里倒,腐烂的甜味引来了成群的苍蝇。
蛤蟆车旁新设了检查点,两个戴着红袖标的村民正在把关。
他们粗糙的手指像探雷器,轻轻一敲就能辨出瓜的生熟。
但凡发现一个不合格的,整块地的西瓜都会被贴上红纸条:暂缓收购。
夜校的院子里支起了三口大铁锅,袅袅炊烟混着小米粥的香气飘散开来。
因为现在住的人多了起来,便临时搭建了两个灶台,请了村里的两个妇女做饭,他们正在揉面,面盆底下垫着刚从地里摘来的西瓜叶。
早饭过后,王桂芹把登记簿塞进帆布包里,她和农业局的小伙子们站在拖拉机旁,正听林晓倩交代下一个村子的情况。
经过昼夜不停的抢收,旺什村的瓜田终于见了底。只剩下零星几个晚熟的瓜妞子,藏在茂密的瓜秧下,像舍不得离家的孩子。绿油油的藤蔓间,偶尔还能看见几朵迟开的黄花,在晨露中轻轻摇曳。
但如今也没办法,只能狠心犁了!
二冬子在地头上已经张罗着犁地的事情,他们先来到老杨家的地块,这片连成片的瓜田在晨光中泛着湿润的土色。
苏阳蹲在地头,手里攥着一把削尖的木橛子。他按照系统提示的间距,每隔三步就用力插下一根
“二冬子!”
苏阳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指着木橛子凑近了六子的耳朵:“就按这个间距来,但是犁深尽量往下压,能犁多深就多深。“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要是遇到缺苗的地方,记得把犁头往上抬一抬,没事。”
“放心吧阳子。”二冬子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他朝身后招了招手,另外两台拖拉机也“突突突“地发动起来。
这些人都是自己人,所以都比较放心。他们主要负责白天的翻耕,等到了晚上撒秸秆和捡料的时候,就要换另一班的人来干了。
二冬子跳上驾驶座,熟练地挂挡。拖拉机缓缓开动,锋利的犁铧插入泥土,翻起一道道深褐色的浪花。苏阳看着他们沿着木橛标记的路线前进,这才放心地往村里走去。
村口小卖部的公用电话前,苏阳摸出几个硬币。他拨通了陈大明家的电话,等了一会,话筒里传来六子的声音。
“六子,今晚多带几个靠谱的人过来。“苏阳压低声音,“白天犁过的地,晚上都得把东西挑干净。”
苏阳挂了电话,心里忽然有点紧张,感觉今天要挑灯夜战了。
普通50马力轮式拖拉机,配套单铧犁,耕深四十公分左右,理论作业是一天十几亩,但是瓜田土壤经过多年耕作,土质相对疏,地块连片面积大,转弯掉头时间少。还有这三步一犁的间距够大。
这一台拖拉机,一天时间就能干出二十亩的面积来。
这三台的话,一天就是六十亩的地。
照这个速度来看,还是太慢了。
看来机器还是少了。
等今晚看看玉料的情况,等明天再去一趟远大农机厂,能搞几台是几台吧。
到了傍晚的时候,拖拉机就停了下来。
起初还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蹲在地头,嘴里叼着烟卷看热闹,可这犁地撒料的活计看久了也乏味。待到炊烟升起时,连最好事的王老汉也拍拍屁股回了家。
加上这些地块距离村子有段距离,所以大家也就不往地里来了。
这正是苏阳想要的清净。
他站在地垄上,眼中浮现出只有自己能看见的系统光幕。那些闪烁的光点像夏夜的萤火,在黑暗中勾勒出玉料的分布图。
十几个精壮汉子分成两拨:一队提着竹筐紧跟在苏阳身后,专门捡拾成色好的大块玉料;另一队则猫着腰,借着月光在土坷垃里翻找零星的碎料。
新犁的土壤松软得像筛过的面粉,铁锹轻轻一插就能带出埋藏的玉石。
苏阳根据系统的指示,手持手电筒,碰到亮光点就晃晃,随后就有人立刻跑过去挑拣。
由于被翻耕了土壤,大家只需要刨上几铲子就能找到。
虽然众人心里都犯嘀咕,怎么那么像长了透视眼?
但此刻月光被云层吞没,四野漆黑,谁还顾得上多想。
加上这种捡钱的刺激感,大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很快,地头上出现成排的手电筒,沿路收割地上的石料。
明面上的就捡走了,至于埋在下面的,也懒得再挖了,这样一遍筛选下来,也有不少了。
做这种事情最忌讳的就是贪心了。
苏良为了加快速度,便舍弃了很多碎料。
上半夜,大家过滤筛选,下半夜就撒上秸秆推平。
一晚上忙活下来,不过才弄了一半的土地。
差不多有三十亩左右。
速度还是太慢了。
如果想要提速,就不得不扩大人手。
好在,平日里村里人都比较忙,大家都忙着整理自家瓜田,也懒得到地里来看,苏阳可以慢慢挑拣。
天不亮的时候,二冬子就派人开着三轮车将石料子拉回了北大窑。
虽然没有称重,但是三十亩的土地,约摸着出了上千斤的料子。
其中不乏有一些价值五百以上的玉料,总价值在三万到五万之间。
当然如果依靠加工成品后,扣除加工费后,还能再翻一番。
太阳初升时,大家就已经困得不行了。
二冬子他们,眼皮早都已经打架了。
只好回到住的地方睡觉去了。
而另一边的犁地仍在继续,就交给老贵叔他们去干了。
苏阳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天大的事也只能睡醒了再说。
可躺下后没多久,心思尤为活络,反而又睡不着了,总感觉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
想了想,便只好起身洗了把脸。
院子里空无一人,林晓倩不知何时出现在院里,朝苏阳走来。
“阳子,昨天熬了一夜,怎么没有睡啊?”
苏阳回头笑笑:“睡不着。对了,你今天怎么没去其他村里?”
“今早起来就......”话到嘴边突然变成一声轻咳,“就是每个月那几天,肚子疼得厉害。”
苏阳顿时手足无措起来:“那个...我去给你烧点红糖水?”
“不用了。”林晓倩嘴角微微上扬,“倒是你,昨天带着大伙儿熬通宵,现在还不睡?“
“脑子里跟跑马似的,躺下反而更清醒,准备去村里转转。”苏阳说着,大步走向院门,又回头嘱咐:“记得多喝热水。”
刚才闭眼休息的时候,苏阳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种方法不行,先不说进展的速度太慢,而且单凭他们这些人完全不够用。
最关键的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若是走漏了风声,恐怕会阻拦他们开工,到时候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还是有必要跟村民们摊牌,换一种方式合作才好。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
往年这个时候,村民们都在瓜田里慢悠悠地挑着熟透的西瓜,可这两天却像打仗似的。
七八辆蛤蟆车排着队在地头等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惊飞了田埂上的麻雀。
直到晚上十二点,车灯照的村子通明,村里的人还是忙碌着摘瓜,卖瓜,没有昼夜。
好不容易碰到了这种好事,就算是那些半熟不熟的西瓜也一并摘了下来。
反正按斤称,到时候就直接掀在车里了。
这一点,苏阳注意到了。
不熟的瓜卖出去,这不就是坑人嘛。
传出去对自己的名声也不好,本来就是自己承包的地,到时候屎盆子难免落在苏阳头上。
没办法,只好找到了老杨。
老杨家里上报的七八亩瓜田,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收完了,钱也已经到手了。
七八亩的西瓜地,虽然没有到最后的收瓜季,一次性也卖了不少钱。
“杨叔,你睡了吗?”苏阳在门口敲响了大门。
老杨披着衣服,拿着手电筒走了出来,看到苏阳后疑惑的问道:“巴郎子,这么晚了有事啊?”
“有事!”
苏阳看了看屋外地里星星点点的手电筒,说道:“杨叔,我发现现在这瓜收着收着不对劲了,刚收的时候还是好好的熟瓜,现在收上来的西瓜,一般都是瓜妞子,半熟不熟的,还有被鸟啄的,一股脑的装进了袋子里过称,这怎么能行嘛,所以来问问有啥好法子?”
老杨一听,也是恍惚了一下,倒是把这茬给忘记了。
这也不能怪村民,好不容易逮到了这么一个机会,大家自然是想多卖就卖。
那些夹生的西瓜,只要放上几天,也能放熟,虽然口感稍微差点。
但是那些瓜妞子和烂瓜,就明显是坑人了。
“巴郎子,俺们旺什村不是这样的人,你放心吧,这事你别管了。”
老杨气冲冲的拿着手电筒朝着村书记家里走去。
苏阳是老杨认识的,也是他牵头的。
大家才有机会改良土壤,改种棉花。
现在卖瓜的时候弄虚作假,那跟恩将仇报有什么区别。
那自己的老脸上也挂不住。
没多久,老杨和村支书带着几个人从家里走了出来。
晃了晃手里的手电筒喊道:“大家先停一下,停一下,这瓜先别收了。”
大家立刻回头看了过来,看这阵势好像是有事啊。
“怎么了老杨,收的好好的,停下来干什么?”
说话的是村里的维族汉子,手里正往筐里搬西瓜。
“干什么?你说干什么?”老杨走到蛤蟆车旁,将汉子手里的袋子夺了过来,搬到了地上,解开袋子口,咕噜噜的全倒了出来。
顿时一股烂西瓜的味道扑面而来。
老杨蹲下身,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生瓜,指甲在瓜皮上轻轻一掐就陷进去。
“作孽啊......“
他嗓子眼里挤出的气声像砂纸磨过:“咱们my县的瓜,啥时候出过这种下作事?“
仔细看去,这些西瓜明显是个头不够,有些一些就是瓜妞子,比拳头大不了多少,更有甚者,还有几个被鸟啄过的烂瓜,就这么夹在袋子里过秤,要是不注意,就直接倒进车里了。
“大家伙都好好看看,这是咱们旺什村的西瓜吗?”
大家砸吧砸吧嘴,一时也说不出什么来。
“咱们墨钰县种了几辈子的西瓜,外面都知道咱们这的西瓜好吃,不光保熟,还甜。虽然咱们钱挣的不多,但咱们的名声那是传到了全国啊!”
老杨拿着一个烂西瓜,指着上面的窟窿眼说道:“你看看这质量,要是卖出去,咱几辈子瓜农的脸都被丢尽了,就是全部掀进沟里,也不能坏咱们瓜农的名声!”
这话说的义正严词,村支书也补充了几句。
“乡亲们,咱们现在是改良农田,将部分瓜田改种棉花,是为了提高咱们的收入,不是以后都不种了,这种西瓜要是拉出去,以后谁还买咱们的西瓜,谁还敢收咱的棉花?以后咱们村的人出了这个门,还能不能抬起头了,都要被人戳脊梁骨说咱们瓜农不实在。”
苏良在一旁听得也是格外感动,说的在理。
没想到这些瓜农,还有这个心气。
大家也都不说话,低着头。
那维族汉子,踢了踢自家的西瓜,来到老杨跟前,低声说道:“我们...没有想到这么多嘛,这西瓜我们不卖了。”
村支书看了看这几车的西瓜,用手电筒晃了晃。
“这几车的瓜,全部卸下来,一个烂瓜也不能拉出去。”
随后来到了苏阳面前,说道:“巴郎子,多亏了你提醒,以后我们收瓜的时候,专门派人挑捡一下,这种事肯定不会再发生了。”
苏阳笑了笑:“行,我还是相信咱们村的。”
随即,大家就拉着自己的地板车默默的退出了视线,开始把车上的烂瓜,夹生瓜给扔了出来。
车上的那些西瓜,也跳进去几个人,将那些不好的全都给扔了出来。
第二天。
晨雾还未散尽。
旺什村的土路上已经铺满了被挑拣出来的西瓜。
那些青白的瓜妞子滚在尘土里,被鸟啄过的裂瓜渗出浑浊的汁水,在干燥的土路上洇出一个个深色圆斑。
村支书带着几个壮劳力,正整理着烂瓜往沟里倒,腐烂的甜味引来了成群的苍蝇。
蛤蟆车旁新设了检查点,两个戴着红袖标的村民正在把关。
他们粗糙的手指像探雷器,轻轻一敲就能辨出瓜的生熟。
但凡发现一个不合格的,整块地的西瓜都会被贴上红纸条:暂缓收购。
夜校的院子里支起了三口大铁锅,袅袅炊烟混着小米粥的香气飘散开来。
因为现在住的人多了起来,便临时搭建了两个灶台,请了村里的两个妇女做饭,他们正在揉面,面盆底下垫着刚从地里摘来的西瓜叶。
早饭过后,王桂芹把登记簿塞进帆布包里,她和农业局的小伙子们站在拖拉机旁,正听林晓倩交代下一个村子的情况。
经过昼夜不停的抢收,旺什村的瓜田终于见了底。只剩下零星几个晚熟的瓜妞子,藏在茂密的瓜秧下,像舍不得离家的孩子。绿油油的藤蔓间,偶尔还能看见几朵迟开的黄花,在晨露中轻轻摇曳。
但如今也没办法,只能狠心犁了!
二冬子在地头上已经张罗着犁地的事情,他们先来到老杨家的地块,这片连成片的瓜田在晨光中泛着湿润的土色。
苏阳蹲在地头,手里攥着一把削尖的木橛子。他按照系统提示的间距,每隔三步就用力插下一根
“二冬子!”
苏阳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指着木橛子凑近了六子的耳朵:“就按这个间距来,但是犁深尽量往下压,能犁多深就多深。“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要是遇到缺苗的地方,记得把犁头往上抬一抬,没事。”
“放心吧阳子。”二冬子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他朝身后招了招手,另外两台拖拉机也“突突突“地发动起来。
这些人都是自己人,所以都比较放心。他们主要负责白天的翻耕,等到了晚上撒秸秆和捡料的时候,就要换另一班的人来干了。
二冬子跳上驾驶座,熟练地挂挡。拖拉机缓缓开动,锋利的犁铧插入泥土,翻起一道道深褐色的浪花。苏阳看着他们沿着木橛标记的路线前进,这才放心地往村里走去。
村口小卖部的公用电话前,苏阳摸出几个硬币。他拨通了陈大明家的电话,等了一会,话筒里传来六子的声音。
“六子,今晚多带几个靠谱的人过来。“苏阳压低声音,“白天犁过的地,晚上都得把东西挑干净。”
苏阳挂了电话,心里忽然有点紧张,感觉今天要挑灯夜战了。
普通50马力轮式拖拉机,配套单铧犁,耕深四十公分左右,理论作业是一天十几亩,但是瓜田土壤经过多年耕作,土质相对疏,地块连片面积大,转弯掉头时间少。还有这三步一犁的间距够大。
这一台拖拉机,一天时间就能干出二十亩的面积来。
这三台的话,一天就是六十亩的地。
照这个速度来看,还是太慢了。
看来机器还是少了。
等今晚看看玉料的情况,等明天再去一趟远大农机厂,能搞几台是几台吧。
到了傍晚的时候,拖拉机就停了下来。
起初还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蹲在地头,嘴里叼着烟卷看热闹,可这犁地撒料的活计看久了也乏味。待到炊烟升起时,连最好事的王老汉也拍拍屁股回了家。
加上这些地块距离村子有段距离,所以大家也就不往地里来了。
这正是苏阳想要的清净。
他站在地垄上,眼中浮现出只有自己能看见的系统光幕。那些闪烁的光点像夏夜的萤火,在黑暗中勾勒出玉料的分布图。
十几个精壮汉子分成两拨:一队提着竹筐紧跟在苏阳身后,专门捡拾成色好的大块玉料;另一队则猫着腰,借着月光在土坷垃里翻找零星的碎料。
新犁的土壤松软得像筛过的面粉,铁锹轻轻一插就能带出埋藏的玉石。
苏阳根据系统的指示,手持手电筒,碰到亮光点就晃晃,随后就有人立刻跑过去挑拣。
由于被翻耕了土壤,大家只需要刨上几铲子就能找到。
虽然众人心里都犯嘀咕,怎么那么像长了透视眼?
但此刻月光被云层吞没,四野漆黑,谁还顾得上多想。
加上这种捡钱的刺激感,大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很快,地头上出现成排的手电筒,沿路收割地上的石料。
明面上的就捡走了,至于埋在下面的,也懒得再挖了,这样一遍筛选下来,也有不少了。
做这种事情最忌讳的就是贪心了。
苏良为了加快速度,便舍弃了很多碎料。
上半夜,大家过滤筛选,下半夜就撒上秸秆推平。
一晚上忙活下来,不过才弄了一半的土地。
差不多有三十亩左右。
速度还是太慢了。
如果想要提速,就不得不扩大人手。
好在,平日里村里人都比较忙,大家都忙着整理自家瓜田,也懒得到地里来看,苏阳可以慢慢挑拣。
天不亮的时候,二冬子就派人开着三轮车将石料子拉回了北大窑。
虽然没有称重,但是三十亩的土地,约摸着出了上千斤的料子。
其中不乏有一些价值五百以上的玉料,总价值在三万到五万之间。
当然如果依靠加工成品后,扣除加工费后,还能再翻一番。
太阳初升时,大家就已经困得不行了。
二冬子他们,眼皮早都已经打架了。
只好回到住的地方睡觉去了。
而另一边的犁地仍在继续,就交给老贵叔他们去干了。
苏阳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天大的事也只能睡醒了再说。
可躺下后没多久,心思尤为活络,反而又睡不着了,总感觉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
想了想,便只好起身洗了把脸。
院子里空无一人,林晓倩不知何时出现在院里,朝苏阳走来。
“阳子,昨天熬了一夜,怎么没有睡啊?”
苏阳回头笑笑:“睡不着。对了,你今天怎么没去其他村里?”
“今早起来就......”话到嘴边突然变成一声轻咳,“就是每个月那几天,肚子疼得厉害。”
苏阳顿时手足无措起来:“那个...我去给你烧点红糖水?”
“不用了。”林晓倩嘴角微微上扬,“倒是你,昨天带着大伙儿熬通宵,现在还不睡?“
“脑子里跟跑马似的,躺下反而更清醒,准备去村里转转。”苏阳说着,大步走向院门,又回头嘱咐:“记得多喝热水。”
刚才闭眼休息的时候,苏阳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种方法不行,先不说进展的速度太慢,而且单凭他们这些人完全不够用。
最关键的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若是走漏了风声,恐怕会阻拦他们开工,到时候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还是有必要跟村民们摊牌,换一种方式合作才好。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