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德系兵团的雏形(1/2)
武汉行营。
关于南京作战事宜第三次军政会议的现场,针对于日军壹号作战攻势的总结仍在继续之中。
这场会议从十二月五日一直开到了十二月八日。
民国二十六的冬天格外寒冷,武汉和南京都已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各路军政大员都汇聚在武汉,进行着紧张地磋商,这场会议不只是讨论南京外线的作战问题,在中国的北方,太原在一周前宣告陷落,山西大部已落入敌手。
华北方面日军的铁蹄有向河北与山东腹地开进的迹象。
两线都在焦灼作战,而时下国府的客观实力并不支持平均发力,面对日军的两路威逼,军委会需要拿出一个态度来。
“南京已经坚持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物资、工厂、高校都已经搬迁至武汉和宜昌,如果再能坚持一个月,政府将有时间从西南继续调兵,充盈前线战场,所以从战略布局的角度上,南京也得坚持下去。”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在会议桌上扫视众人,侧头向老蒋点了点头后说道。
“话虽如此——”粤系领袖张发奎满脸忧郁地看了眼何应钦,“壹号攻势结束后,南线,日军已经逼近芜湖,北线已到镇江,中路已抵达湖熟,不是说丧气话,但军委会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这个仗该如何打下去?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丧师失地,其速度为国人震惊,如果不能补给南京,如何能坚持一个月?”
薛岳坐在张发奎的边上,他知道张发奎并不是唱南京的反调,相反,张发奎是主张坚守南京的,之所以这么问何应钦,是因为众人都感受到了此次会议的诡异氛围,国民政府极有可能口头上支持南京,而主力部队向北挺进,以控扼黄淮一线。
“张将军这话我十分认同啊。”白崇禧坐在对面轻轻一笑,食指敲了敲桌子,还扭头看了程潜一眼,“今天我和程总长也就南京的二次战役进行了讨论,如张将军所言,壹号攻势下,我军失地百里,基本丧失了南京所有外线,日寇打到了南京近郊,但是,第一次战役里,我军不但坚守住了阵地,同时还给予了小鬼子重大杀伤,而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很有必要讨论一下。”
“健生,你有话就直讲。”何应钦眯了眯眼,听出了白崇禧话中的一股异样。
“何部长,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认为一将无能,而祸及三军。”白崇禧笑道,“昨天,我听说桂将军和郭将军都被军事法庭带走调查,如今又把辞修派去南京主持大局,是不是军委会也认为让桂永清临时出任南京前敌指挥官是个决策失误?”
好巧不巧的是,邱清泉正列席会议现场,虽然坐的有些靠后,但听白崇禧这话,他还是十分解气的,事实上他已经惋惜了好几天,彭克定这等旅长,白白折在了桂永清这王八蛋手上。
“好了...健生,这个时候,就不要计较是谁的责任了。”老蒋皱着眉头开口道,“任用桂永清,当初谁也没想到会是今天这个结果,如果早知他不善带兵,墨三又岂会推荐他呢?”
旁边的顾祝同一怔,连眨了好几下眼睛,心想老子什么时候推荐桂永清了,不是您老人家自个把他扶去南京的么?
但他总不能此时冲撞领袖吧,只能站起身,看着诸人:“是我顾祝同识人不明,险些坏了南京大事!”
“委员长,我倒也不是这个意思...”白崇禧苦笑着。
见老蒋面色凝重,气氛有些尴尬,李宗仁赶紧替老兄解围道:“委员长,健生的意思是,南京战役的走向,并不是换将换帅所能决定的,桂将军的指挥能力且不多谈,即便是让何部长亲往南京,而不添一兵一卒,南京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既然何部长说要南京再坚持一个月,那就该积极动员,及时填补南京卫戍军的兵员空缺。”
“德邻说的对啊。”老蒋认可地点了点头,扭头看向何应钦,“敬之,这件事你来操办,要尽快核查南京现有兵员情况,和辞修一起,查漏补缺,尽可能支持他们。”
“是!”何应钦敬礼道。
而会议散去,何应钦则单独留了下来,一同留下的,还有刚刚从德国回来的顾问法肯豪森。
对于老蒋刚刚的要求,何应钦明显很为难,他推了推眼镜来到老蒋身边:“委座,我向您交个底,北面日军给的压力极大,目前三战区和五战区没有余力再向南京投入一兵一卒了——”
“这我知道。”老蒋叹了口气,“北面之威胁,在于京沪,平汉,陇海之铁路干线,一旦被日军打通,日军南下之势将不可阻挡,至于南京么,你不能打击他们的信心。”
“委座的意思是?”何应钦一怔。
“事情嘛,做,但缓着做,掂量着做,有所宣传的做。”老蒋抿了抿嘴,“其实南京能打成现在这样,我已经很满意了。”
“我明白了委座。”何应钦点了点头,随后带上办公室的门,快步离开。
显然,军委会已然准备好将注意力放到北面,也就是徐州、兰封一线,这也无可厚非,从战略决策上自然没有人能提出异议,之所以令许多将领愤愤不平,无非就是因为老蒋重用了桂永清,尽管老蒋自己深夜和日记里也大骂桂永清娘希匹,但面上,他怎么会犯错呢?
一切都是忍辱负重罢了。
处理完南京的相关事宜,老蒋和蔼地向法肯豪森摆了个请的姿势:“将军,你能回来,我很高兴啊。”
法肯豪森瘪了瘪嘴:“委员长,每一次来中国,我都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啊。”
“哦?此话怎讲?”
“上一次我走时,是大场战役结束后,不知道委员长是否还记得。”
“当然记得。”
“这次回来,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抵南京城郊了。”法肯豪森苦笑着,“刚刚的会议我也认真地听了,我听说教导总队在这次战役里折损过半,88师近乎覆灭,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嗯...”老蒋沉默片刻,点了点头,“的确有此事。”
“委员长,您知道的。”法肯豪森露出了惋惜的神色,“我在战前就同您和您的幕僚们沟通过,德械部队,未来一定是对日作战的主力,但很可惜,大部分部队还没有来得及整编,也不曾来得及换械,就如同您的南京卫戍军一样,打掉一人,就缺少一人。”
老蒋听得面色一变,沉声问道:“将军对南京战役,有什么见解?”
“我没有什么见解。”法肯豪森笑了笑,“我听说您已经任命那个年轻人代理教导总队的总队长了,是么?”
“不错。”老蒋点了点头,“是有此事,从南京打到现在,他的表现很好,在对日作战上,建立了不小的威望。”
“代理?”法肯豪森一怔,“委员长,他以后会正式统领德械部队么?”
老蒋也是一怔,他似乎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从代理一旅旅长,到代理总队长,竹石清的虚职倒是层层上升,但真要下定决心将所有的部队交给他,老蒋还是颇为犹豫。
倒不是纠结于竹石清的军事能力,而是他还不确定,竹石清此人好不好控制。
犹豫片刻后,老蒋还是点了点头,给出了个模糊的回答:“年轻人,血气方刚,有勇有谋,这固然很好,但缺点在于,阅历不足,经验缺乏,怕难以服众,等时机成熟,我自然会让他正式掌兵。”
法肯豪森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委员长,您认为,如果教导总队没有德械,是否还能有时下的战斗力?”
“自然没有。”老蒋脱口道,“我军和日军在火力上的差距太大...”
“但据我所知,从淞沪打到现在,教导总队各编制中,德械武器的使用占比正在快速下降。”法肯豪森抬眉看向老蒋,“换句话说,在南京战役中的教导总队,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依赖于德国的单兵装备了。”
“这样吗?”老蒋一愣。
“委员长还记不记得当初我提出的试点方案。”法肯豪森娓娓道来道,“教导总队的战斗力,不止来源于武器上的提升,也有协同、战术、执行力、火炮与装甲等等,我在中国进行军队改革已有三四个年头,能将这套体系运用自如的,目前只有那个叫竹石清的年轻人。”
老蒋眯了眯眼,感叹道:“这个竹石清,果真有你说的这么厉害?”
显然,在过去老蒋只是一个聆听战报而给出情绪价值的领袖,听到大捷,他就会手舞足蹈,把全天下最优美的词汇都框到一个将领身上,比如“虎仔”薛岳,而听到败报,他就会大骂“某某无能”!而针对于失败或是成功的具体经验,他是无法快速予以体悟的。
说白了,他知道竹石清能打,但不知道竹石清能打在哪,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就这么能打。
法肯豪森点了点头:“如果能给这个年轻人更大的平台,给予其机会,我相信,我们会真正拥有一支跟日军抗衡的王牌部队。”
“哦。”老蒋反应了过来,“将军,是你之前提的兵团化改革,对吗?”
“是。”法肯豪森点了点头。
在淞沪会战时,法肯豪森从张治中领三个德械师进攻闸北时就总结了不少问题,随着战役的不断深入,作为德械师的开创者,他可谓坐立难安。
他意识到,德械部队对于国民政府来说,其战斗力的体现仅仅停留在单兵素养的微弱提高,以及火力上的少许增进,而对于德军的军事战术上的运用和汲取十分有限,在绝大多数的场景下,德械师更像是一种精神图腾,鼓舞着中国军队奋不顾身,死战不退,这固然令人振奋,但法肯豪森认为,战争有着更高效的组织手段。
就拿火炮和装甲来说,淞沪会战时,所有的火炮被平均分配到各师旅,但由于专业炮手较少,指挥官不重视,导致进口的德国火炮在战场上起到的作用也只是多砸出几个弹坑。
而在后期,由于火炮数量快速下降,各部队不得不将火炮集中起来,反倒是打出了不错的效果,如竹石清湖州炮轰第6师团,在煤山生炸第3师团,所以,打仗是需要明确地分工的。
步兵承担什么任务,炮兵承担什么职责,装甲部队何时开上去,补给线由哪支部队维护,这些都属于指挥官应该考虑的范畴,而并非冲锋号一吹,坦克在前面开,步兵在后边跟,然后炮火打上一个基数之后就立刻收兵。
在此基础上,法肯豪森拟了一个“德系兵团”建设思路,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进行现代化兵种编制建设,在兵团之下,设步兵师,装甲师,炮兵师,骑兵师,以及工兵、辎重兵、通讯兵等支援部队,归兵团指挥官统一指挥调动,各部队协同作战。
老蒋当时就听了,但没多想,他还觉着法肯豪森又在卖军火呢。
老蒋内心os:你知道国府财政赤字多大了吗!!?
但这一次,一听不需要靠德械也能打出王牌师的成效,那老蒋可就两眼放光了,问道:“将军,这件事,我大力支持,但是,具体如何实施呢?”
“委员长,只要你同意组建德系兵团,虽有难度,但我有信心为委员长搭建出来。”法肯豪森笑道,“这恐怕是我能为委员长做的最后的事情了。”
“将军,你?”
“国内已经对我有了新的任命,如果不出意外,再有一两个月,我就不能再继续担任您的军事顾问了。”法肯豪森解释道。
老蒋一时间有些感动,恭恭敬敬道:“将军,德系兵团的组建,有没有具体的思路?”
“委员长,实际上,德系兵团的雏形,已经在那个年轻人的实际用兵之下了。”法肯豪森咧嘴一笑道,“火炮营,装甲团,步兵团,手枪警卫营,这个年轻人,很善于发挥所长啊——真正的德系兵团,无非也就是将这些编制扩大为师、为军罢了,只要战术思想和治军理念一致,就不是难事。”
“原来如此。”老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这么说,我的这一任命,倒是恰到好处咯?”
“只能说委员长慧眼识人。”
“哈哈,那是自然。”老蒋毫不客气地抿嘴微笑道,但同时,他有了一个新的顾忌,“将军,只是我军的情况很特殊,如你知道的,其他几个德械师的师长,无论是军龄,还是经历,亦或者说...”
“我明白您的担忧。”法肯豪森接话道。
老蒋的担忧其实很现实,如果要整合德械部队,竹石清做主官,那宋希濂孙元良这些老人,怎么会愿意呢?无论是职衔,还是军龄资历,都不符合正常的上下级关系,这些人事调动势必会引来巨大的麻烦,而且会动摇国府正常的栓叙体系,这个口子断然开不了。
“委员长,德系兵团作为国府的试点军队,不需要共用军委会的常规管理体系。”法肯豪森来中国多年,他已经为老蒋想好了路子,“特设部队,特殊调用,专款专人供给,其建设完全可以只凭如今的教导总队为班底,军官可以内部选拔,或者同级调用,至于其他的德械部队,则保持原样。”
“互不干涉?”老蒋似乎明白了,同时他脑子里浮现出一支他亲自掌握的绝对王牌,这让他不自在地有些兴奋,“将军,我完全同意,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做?”
“暂时无须有什么举措。”法肯豪森回答道,“竹石清的现状已经很好了,旅一级的编制很健全,等到南京战役结束后,我会将其优化至师一级的德系部队。”
“然后就是军一级,军团级——”老蒋两眼放光,不住地点头,“好啊,饭一口一口吃,只要这支部队能带出来,法肯豪森将军,你就是我们中华民国的功臣啊。”
“委员长过誉了,德械部队是我的心血,我也希望其能为中国真正起到抵抗侵略的效果。”
“好,只是,没有武器装备加持,真能做到将军所说的效果吗?”欣喜之余,老蒋还是犹豫地问了一嘴。
只见法肯豪森从随手夹着的棕榈色公文包中拿出一叠清单,幽幽递到老蒋的手上,微笑着说道:“委员长,这是总参谋部戈林将军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为我和委员长整理出来的武器出口清单,这批武器装备,火炮足以支撑起三个满编军的武器配置,和以前不一样,这次戈林将军已经将价格降了许多,我认为委员长可以考虑一下。”
老蒋一怔,晃晃悠悠地接过单子,又抬头看了一眼法肯豪森,他当然不知道戈林此时正是德国四年军备发展计划的负责人,没错,此时正是德国最缺钱的时候,也是他们更新迭代的关键时期。
算是清仓大甩卖了。
老蒋将四五张纸抿着嘴看上一遭,好嘛,还是来卖军火的!!!
但一想到这次南京打成这个熊样,他就有些上头,法肯豪森所画的饼的确香甜,也就在此时,法肯豪森恰如其分地解释道:
“委员长,我们的武器装备会在两年内陆续完成订单,政府也并不需要一次性支付这笔费用,可以分期分阶段,用粮食冲抵一部分都是可以的。”
老蒋咬了咬腮帮子,脑门上青筋暴起,内心想着,妈的干了!大不了多搜刮点民脂民膏,让云贵川的父老乡亲们多“支援”些抗战!想到此,老蒋心一横:
“拿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