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淞沪之第二阶段
晚上八时,36师撕开杨树浦防线,沿舟山路东进,以一部突袭日军公大机场,炸毁还没来得及起飞的战机十余架。
同一时刻,王敬久率领87师发起了对公大纱厂的最后进攻,日军在猛烈进攻之下,不得不放弃公大纱厂主阵地,朝后方逐街逐楼退守,最后盘踞在一个四层楼高的银行做最后的顽抗。
兆丰路的街面上,横七竖八排列着中日双方战士的尸体,血液交汇在一起,浸湿了仍在作战士兵的布鞋。
竹石清所部四十余人,在这个窄小的路口,和日军满编中队白刃相接超过了一小时,杀至最后,竹石清已经难以辨清眼前的是敌是友,所有人身上都裹着血灰红的“披风”。
藤田中队长本就怨气满满地走上回撤的道路,得不到增援的他又恰好遇见了这帮可以称得上“疯子”的中国士兵。
绞杀之中,藤田被三个徳盔战士用刺刀扎在地上,肩头、大腿以及根器被捅得放血,最终死在了兆丰路的一间烂壁木房上。
战至最终人数陷入较大劣势,突击队就拉响木柄手榴弹朝鬼子堆扎去,以少换多,直至这条街上的冲杀声逐渐停歇,才缓缓有战士颤颤巍巍地起身,杵着烧火棍样式的步枪,歪歪靠在墙边。
“中队长!”
许大勇从人堆里把竹石清翻了出来,上上下下用手摸了个遍,没找到明显的伤口后,这才放下心来。
竹石清不是受伤倒地的,他纯纯是累晕的,这肉搏和打枪不一样,这完全是个体力活!
被许大勇边晃边喊了一阵后,竹石清才吐了口气,迷迷瞪瞪地看了一圈四周,还以为自己是在地狱,又看见许大勇那张糙脸,一下子清醒了不少:“扶我起来。”
许大勇小心地将竹石清挪到墙根边上,从口袋里摸出一根烟,从地上的鬼子尸体的身上翻了翻,掏出一盒火柴,点上一根,自己先啄了口,又塞到竹石清嘴里:
“快,抽上一口就好了!”
“咳咳!咳咳!”竹石清吸了一口气,呛得眼泪直掉,当然并不完全因为烟,他小心地打量着周遭,大声喊了句,“还有活人吗!”
“还有活人吗!?”
几声下来,还喘着气的战士才慢慢地朝着他的方向靠了过来,数了数,也就五个人。
歇了一阵后,36师的部队正沿着舟山路和兆丰路东进,在火光的照耀下,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也经历了惨烈的战斗,竹石清没有大的伤情,跟着后续部队又冲到汇山码头。
汇山码头已成一片火海,每一栋建筑都被烧的焦黑,现场没有人站着。
许大勇说,在兆丰路战斗打到尾声时,日军舰炮疯了似地向租界区开炮,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汇山码头。
此时踏上汇山码头,竹石清还能感觉脚下一阵温热,黄浦江畔已不见出云号的影子,其他日军舰艇也悉数撤走,地面上尽是发焦的尸体,大多已辨不清面容,只能靠身上军衣残存布条的颜色进行辨认。
四下转了转,找不到他想找的人。
邱启元,不见了,那个坦克车长梅凌风,也没看见。
许大勇陪在身边,心中同样神伤,一边很庆幸自己是在外围打阻击,一边嘴上还是笨笨地安慰竹石清:“中队长,咱回去吧,给炸成这样,很难活...”
是36师的医疗队在一间残破的仓库里找到了梅凌风,庆幸的是,他仍一息尚存,伤主要在腿上,这间仓库刚好位于码头靠江岸的区域,受到轰炸的影响较小,梅凌风算是被震晕了。
苏醒之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居然是灰头土脸的竹石清,他转过脑袋,在灯火的照耀下,看见了码头中央插上了一面青天白日旗,嘴里不禁咧出笑容。
竹石清也跟着他笑了,医护兵正抬着担架进场,将他安置在架子上,用绳带捆上两圈。
“竹兄,不好意思,坦克没让你坐成。”
临走前,梅凌风举手向竹石清致意。
“没关系,我也不爱坐。”竹石清微微一笑,“到了后边好好养伤,等你开着坦克再来!”
...
晚上十时,海军司令部内已经困守着近几百日军,但大多已经是伤残之身,基本不具备战斗能力,楼顶的榴弹炮失去了仓库的支援,在打完最后一发炮弹后也成了破铜烂铁。
直到长谷川清下令炮轰汇山码头前夕,这座巨大的沿江仓储中心,还保有着百万发子弹,大小火炮百余门,装甲车十余辆,当然,此刻他们已然消失在密集的轰炸中。
十时二十五分,88师524团攻入海军司令部内部,竹田浩佑于作战室剖腹,海军司令部楼顶的膏药旗被摔在北四川路的街面上,任战士们踏足而上。
自此,日租界区的三大据点已全部克取,尽管中国军民为此付出了近乎惨痛的代价,这一夜,天上无星,亦无月。
经战场打扫,执行铁拳计划的五百壮士,包含邱启元、元彬正副队长在内最终牺牲四百五十四,装甲战车团共损失十二辆维克斯坦克,其中九辆彻底损坏。
在若干个据点内,尚有小规模战斗继续发生,但真如指挥部内,张治中正迎来更为艰难的考验,如果不出意料,明日午时,也就是八月十四日,日军第3师团和第11师团,便会抵达吴淞口,川沙口一线,直接出现在第九集团军的侧翼。
而黄浦江畔,由于缺乏封锁长江的能力,仍需驻扎军队以防从旅顺而来的海军陆战队再次登陆。
整个淞沪战场顿时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张治中决心亲自前往此时87师师部所在地江湾做前线部署,在无边的夜色下,他几乎全程蹬着自行车穿越各辖区,和副官两人抵达了江湾。
南京参谋部在这个晚上灯火通明,军政要员彻夜未眠,老蒋和几位高级将领以及参谋们研讨着应敌之策。
大战将至,军政部次长陈诚临危受命,统率第十五集团军,进抵罗店,宝山,川沙口,大场一线,拱卫第九集团军的左翼,防止日军突入内陆。
粤军领袖张发奎担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拱卫第八集团军的右翼,沿沪东设防。
自此,淞沪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已超过三十万人,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场大型会战,而会战的高潮,还未到达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