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小丰子 作品

第91章 暗涛汹涌(第四更)【感谢‘Sanyi ’兄弟2000的打赏】

先遣组痛揍日本侨民的差不多同一时刻,南京的国防会议计划于今日早上正式召开。

此次国防会议同以往一般的军事会议还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是从人员的构成上,军事会议列席成员通常为军事行动的负责主官,副主官以及军委会的各位委员,其中就会包括老蒋、白崇禧、程潜以及军政部的相关人员。

但国防会议关乎全国各界前途与未来,参与成员则更为繁杂,除了上述的军事参会人员外,还有负责党务的二陈,主管财政和工业发展的宋子文,主管行政方面的汪兆铭,甚至是京沪地区教育界、交通界的主管官员都会参会。

就如明泉对竹石清所言,在卢沟桥事发之后,南京的内部形势逐渐复杂,党内又掀起了一阵斗争,关于是和是战的论战又被搬到了台面上,互相批驳的文章几乎每日都可以在主流报刊上见到。

不得不说,战和两派所雇佣的笔杆子都是一流,往往情况就是这样:

市民走上街头,买了份报纸,看到全体中国人团结一致共抗强敌的社论,于是热血沸腾,心中战意盎然;

第二天走上街头,又买了份报纸,又看到求和派“殚精竭虑”为中国实业操心,其间大把论述中日实力对比的“客观数据”,于是昨日积攒的雄心此时又被扑灭了半分,加之北方的战况节节失利...

无数国民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犹豫、挣扎,举棋不定。

而国府内的这些军政大员,其意志并没有比普通老百姓好到哪去。

总统府内,一场关乎淞沪地区未来的会议正在进行。

坐在最主位的,是时下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副总裁汪兆铭分列左右两侧,廊下皆为各部门的主管领导,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尽皆到场。

在场的还有诸如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作战部部长刘斐、陆军整理处处长陈诚诸位代表。

作为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无疑是今日会议的真正主角。

带着对于淞沪地区的作战构想,张治中迎来了人生中不多的高压挑战,现场的数十双眼睛都直直地盯着他,他简明扼要地向在座各方阐述了对于淞沪地区作战想法。

目前,在南京最为不赞同的淞沪作战的是以汪兆铭为首的政府派,他们主张与日和谈,以一种苟着发育的形式和日本周旋,待到国力能与之匹敌的时候,再行军事作战。

在张治中眼里,这无疑是狗屁。

双方国力悬殊如此之大,以当下的这个形势,就算是再发育二十年,结果会有所改变么?

张治中阐述完最后一个字,现场陷入一片沉寂,局面有些尴尬,作为军委会委员长的老蒋只会率先开口:

“诸位,针对文白的设想,大家畅所欲言嘛,不光军事这边要发表意见,经济,交通,党政都要参与进来。”

在一张数米长的长桌两侧,这些军政大员的微表情早已不能用丰富来形容,几乎是形态各异,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率先说道:“卢沟桥事发在先,我们和上海的日军早晚有一战,此时不趁其薄弱以猛药攻之,待到日后日军以上海为基地,发兵溯长江而上,南京岂非门户洞开?”

“我的意见,打,且要从速。”

“打?我国有60%的工业都部署在淞沪地区,一旦开战,如是战局不利,中国的工业命脉就要被日军切断,彼时国家以何生存?”

率先发表反对意见的并不是汪兆铭,而是主管经济的宋子文。

但现场的诸位高级将领岂能不知宋家作何考虑,与其说国家工业在上海,倒不如说宋家的生意在上海。

“宋部长这话说得不对,工业可以西迁,高校也可以西迁,这不是拱手把上海送给日本人的理由,华北的事例已经证明,日本人狼子野心,就是要以吞并中华为目的,二十九军在平津与日搏杀半月,如今可还有和平可言?”

参谋总长程潜笑着说出这些话,但言辞之中已然表达了陆军参谋部对于此事的判断。

自然,这也是代表军委会的意见、老蒋的意见。

此时的军方中,除少部份如何应钦这般亲日派的将领,其余多数认为淞沪一战迫在眉睫,应当先发制人扫荡干净盘踞在中国地面上的据点。

辩论至白热化时,汪兆铭始终弯着背,那颗打进脊椎的子弹始终无法取出,使得他常年身成怪态。

他操持着一口粤语终于缓缓开口:“其实,在上海开战,是不是还应当注意一下国际影响,在上一次淞沪作战时,中方有同日方在各国的见证下签署协议,双方都不得引军入沪,如若我们开了第一枪,恐遭国际指责。”

老蒋内心喜甚,可算是让他逮着机会了,最初同意张治中在上海作战,老蒋的核心目的可不是什么把日本人赶下黄浦江,他真正想的,是把国际社会拉下水!

国际社会不下水,钱找谁借?枪找谁买?

只要上海闹得动静越大,老蒋自己也能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去取得更为巩固的党内地位,毕竟此刻二号人物汪兆铭的势力不容小觑。

“我倒是认为,上海值得一战,这场仗,我们就是要给国际社会看看中华民国抗战到底的决心,至于诸位所说的阻碍因素,我认为都可以克服,无论开战与否,工业和高校都要内迁,真到了必要时刻,就是搬迁首都也要抗战到底!”

老蒋的一番话属实是占据了现场道德的制高点,加之其作为当下党政权力第一人,现场没有人再提反对意见,见状,老蒋趁热打铁,将头偏向胡须缕缕的林森,恭敬地问道,

“林老,您看呢?”

林森虽名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没有实权,列席这种会议实际上也就是捧哏的作用,但在对日作战方面,他是当之无愧的主战派,而今这个形势,无论老蒋心里在算什么政治账,林森并不在乎,至少是要抗击日寇。

“中华民族到了今天,倘若先总理在世,也绝不会教东洋鬼子作恶于中华沃土之上。”

盖棺定论,会议结束。

会后,老蒋特意将张治中独自留下,告知其可先行做好军事准备,但具体开战时间必须等待军委会的命令,张治中欣然接受。

但他却忘了,尽管在淞沪作战上双方达成了共识,但二人作战的核心战略目标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战略上的不统一,势必会为日后的行动,带来无尽的隐患。

解决完南京的事情,张治中即刻马不停蹄回至苏州,进行各方面动员部署。

在看似统一的国防会议下,汪派在悄然与日联系,这位曾经甘愿付出生命献身革命的少年斗士如今却和妥协一词相伴。

滚滚红尘下,悠悠岁月里。

屠龙少年已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