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议论正大,有骨鲠风
...
“兵机贵速,将帅动辄受制,焉能决胜?故专任将帅,勿从中制,勿使文臣掣肘。”
........
李承乾选定这位考卷为榜样的时候,便是看重了其对于向外征战以及将帅方面的看法,但是他没有想到。
这居然是秦桧写的!
“议论正大,有骨鲠风。”文彦博抚须说道:“这样的风骨,倒是有我几分风范。”
他觉得状元和榜眼三个人的名次排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们宋朝的文人才子,就是这样,如锥入囊中,锋芒毕露。
看着陷入自我幻想中的文彦博,李承乾欲言又止,他很想告诉文彦博,你高兴的有些太早了。
最后还是选择给文彦博留点幻想,还是不要告诉他秦桧前期和后期有多么精神分裂,以至于文彦博撸起袖子和秦桧辩礼了。
挨打的,有蔡京一个就够了。
但像秦桧这种前后期的思想割裂的像两类人的家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比如年轻的曹操遇到暮年的曹操,也会狠狠的痛骂一声曹贼。
前期主战派的秦桧遇到背上千古恶名的自已,也会掩鼻誓不与其为伍。
人甚至没法共情不同时期的自已,更别说共情其他人了。
那种可以贯彻心中的信念,自始而终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都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
“确实。”
李承乾的念头转了一圈,最后也是选择了赞同文彦博。
他并不在乎秦桧是真正改正找回年轻的自已了,还是说隐藏的的更深了。
万俟卨,万俟元忠都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已的位置,去做一个天下闻名的清明臣子,李承乾自然会容得下秦桧去证明自已。
他又不是完颜九妹,李承乾的天下容得下所有守规矩的人。
“魏叔玉的卷子在哪里,让我看看。”李承乾想到了这次也参加殿试的魏叔玉。
对于这位童年玩伴,李承乾还是很看好他的。
虽然起初,李承乾想着要不要在魏叔玉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打打招呼。
但他转念一想便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魏叔玉并不是想要通过科举来做官的,他想要做官,完全可以走门荫的途径去做官。
不仅更方便,而且起步更高。
魏叔玉想通过自已的才学,而不是依靠自已老爹魏征的身份出仕。
这种很纯粹美好的理念,李承乾很尊重。
而随着李承乾的问题,众人也连忙去找,最后居然也是在优等的这一沓子里面找到的。
要按排名的话,魏叔玉的卷子属于是二甲头名了,这已经是相当好的成绩了。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这次排的名次发出去吧,我也不做更改了。”
这毕竟是第一次正规到不能再正规的考试,而且经手的人也都是值得李承乾相信的忠臣,所以徇私舞弊这种事情,除非是李承乾授意,根本不可能发生。
取的这三百多位进士,也可以大大缓解了目前用人荒的问题。
只是....李承乾有些惋惜的说道:“这些人,要么是国子监出来的士子,要么是各个世家出身的士子。”
“真正出身寒门的士子都几乎没有,更别说其他的了。”
李承乾想要看到的,还是普通百姓的孩子逆袭的场景发生。
“寒门的士子也是落魄的世家。”文彦博叹息道:“至于寻常人家的孩子,连识字的都没有几个,又哪里可能来洛阳参加科举呢?”
“要想做圣人理想中的世界...还尚需努力。”
可惜的是..在这个年代,普通百姓的孩子能识字都难,别说带着盘缠走上几千里路来到洛阳了。
居洛阳...可大不易。
那些世家都有族学,还有着供养族中子弟读书的族田,在先天教育方面的优势,足够让资质平庸的世家子弟碾压那些资质优异的平民子弟了。
这种事情,便是李承乾...也无能为力。
不过李承乾在关内道建立的数十所为军人子弟所建立的蒙学,或许有一天也能为大唐培养一个张白圭出来呢?
他虽然做不到为大唐的所有百姓启蒙,但是只要让大唐百姓知道,参军以后,自已的后代可以上官府办理的免费蒙学启蒙读书,自已在军中,也可以随着随军的士子读书识字。
等到在军队接受过教育的人回到自已的家乡以后,自然也可以帮助更多的想要改变自已人生的百姓启蒙。
一灯传诸灯,直至诸灯万明。
李承乾做不到公正,没法让所有的人受到一样的待遇,但他可以做到公平,即努力就有回报。
在如今极其缺人的大唐,只要你识字,便可以吃上一份皇粮,甚至你努力努力,又是一个书香门第的诞生。
“需要努力,也更需要奴隶。”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没有这些廉价的劳动力,我上哪去寻得足够的物力去兼济天下?”
“叔正,我让你拟的旨意送出去了没?”
崔季舒回答道:“已经遣了特使送过去了,算算日子,再有一旬就可以到达松州了。”
“我也已经安排了商队带着大批的商品启程前往松州用以换取吐蕃的奴隶和金银财宝。”
“天竺是个好地方,那里面的人,奴性深重,是最好的奴隶。”李承乾点点头说道:“只是我大唐现在疲于应付周边的蛮夷,没办法伸出余力前往天竺抓捕奴隶了。”
“如此..倒是便宜了吐蕃。”
如今的陇右道已经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即将组建的定西都护府上了,便是突厥人,也没有空闲去天竺走一遭抓些奴隶来 。
所以为了弥补奴隶的空缺,李承乾准备利用吐蕃去抓捕天竺的奴隶,而大唐所付出的,不过是一些茶盐以及锦罗绸罢了。
反正郭开在吐蕃,李承乾也不觉得有郭开这个搅屎棍在,吐蕃这坨能好转起来。
但要是说直接平定吐蕃...大唐还有些乏力,因为呈三面扩张状态的大唐,国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鼎盛。
这都怪李二留下的,是一个严重缺乏粮食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