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父子局
祭天的队伍被一群士兵围住,禁军这边自然也做出了防御的态势。
“那边干什么呢,这可不是什么观礼的态度。”沈晏舟好整以暇,领着谢韶光完成仪式。
虽然小时候过得惨兮兮的,但这家伙确实很会装。
明明四面楚歌了,还是气定神闲好像运筹帷幄。
还没等他们这边打探,那边就开始自报家门。
“窃国之贼沈晏舟!吾乃太子沈庆烨麾下左将军白昔!”
因为对方上前叫阵却依旧离得很远,所以他们这边的所有人都只能屏息凝神,非常费劲地听对方的话。
“嗤。”听了这话,沈晏舟笑出声:“朕登基一年,未及弱冠,尚未有子嗣,这太子是哪家的野种失心疯了跑出来的。”
所有人都知道沈庆烨跟他是什么关系,听了这话只能摆出一副失语的表情。
“问问。”他抬了抬下巴,示意禁军统领云牧之去回应叫阵。
云牧之硬着头皮也策马上前,将沈晏舟的话重复了一遍:“吾皇登基一年而未有子嗣,彼君何以太子自居?”
“啧。”沈晏舟似乎非常不满他的发言。
翻译得这么文绉绉的,一点攻击性都没有了。
“陛下,西北面的小路也被堵了。”正在两边你来我往时,禁军出去探路的士兵回来禀报道。
“不着急。”他笑了笑,牵住谢韶光的手。
“漫漫,早叫你留在宫中。”
“就许你唱戏,不许我看了?”谢韶光反握着他的手与他十指相扣。
这个童谣来得突然,而且莫名其妙。
实话说虽然一时会引起民心动荡,但只要不去管,把灾难处理好,这种流言蜚语最终也就淡了。
可是反过来想,对方煽动这种事到底是要做什么呢?
不至于闲来没事给他泼泼脏水吧。
没有事件推动,即使是古人也不是傻子。
他们已经做了救灾处理了,也就是瘟疫还差点时间,但京兆尹这边人都派下去了,不是完全没动作。
除了这些实事,就还剩一件事需要做。
那就是祭天。
甚至以前出了这样的灾难,就是不去救援,至少祭天也是应该做的。
这种做给百姓看的事,必然要在宫外。
将他引出宫,自然不可能是想跟他喝茶闲聊。
这一年间软的反正是没什么用,那只能来硬的了。
“真是王八办退房。”看着那黑压压的军队,谢韶光感叹道。
“什么?”
“憋(鳖)不住了。”
沈晏舟挑了挑眉,没有太理解这种幽默感。
对方列数他的几项罪状,包括但不限于暴虐嗜杀、弑兄、囚母、包庇外戚……
非要说的话这皇家没几个屁股干净的,做的事都不能细想。
沈庆烨这厮杀的人就不比沈晏舟少。
但要攻伐对方,必然得找个正当理由,听听就算了。
反正最后的名义是什么拨乱反正。
“欺负咱们没准备檄文。”谢韶光淡然说道。
“檄文是有的,怎么没有呢。”沈某从袖子里掏出一篇文章,丢给身旁的北风:“去,读给他听。”
北风把文章展开,看了两眼便朗声读道:
“自元气肇辟,厥初生人,树之帝王,以为司牧;是国之储,以为太子。古先帝王,亲为躬耕,太子上奉孝道,下闻百姓,上下相知,躬耕亲临,方以为君。
彼沈氏庆烨,生而珠玉,优食锦行,不思恤民,反引战事。蠹贤嫉能,骨肉相残……”
“哇,什么时候写的。”谢韶光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也知道骂得很难听。
“既然要做,当然要做全套。”沈晏舟勾起嘴角。
当时让写的时候那人还莫名其妙的,给一个死人——牌位都进了太庙的死人写檄文,这秋后算账也太晚了吧。
谁知道这檄文刚刚好。
北风念完,回到沈晏舟身边。
对方大概以为自己出其不意,本来攻势都做出来了,结果这边一篇檄文读下来,攻击效果不说,反正也应该明白,他们并非毫无准备。
然而事已至此,死人都冒头了,不可能四散开各回各家装作无事发生。
他们愣了一会儿,却很快反应过来。
哪怕知道自己中计了,也只能硬着头皮冲锋。
“兄弟们随我冲杀!活捉暴君妖妃!太子殿下重重有赏!”白昔高声呵道,随即当先冲锋。
这里是京外西北方向。
北面是山,旁边是林。
林间此时也出现伏兵,比大部队更早和他们接触。
他们从东南两面攻来,西北和南边的路都被封锁了,目的就是让他们上山。
晖山不大,但从来是宣朝祭祀首选。
毕竟不至于干啥都去泰山祭天。
这山环绕一圈,最中心的山谷里里有一座道观,但只有这一个出口。
明显是想把他们围死。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到时候谁围谁还不一定。
“禁军掩护,有序撤入晖山,援兵不日便到。”沈晏舟见对方来势汹汹,也不想跟他们正面拼杀。
为了不让对方察觉他们在钓鱼,总不能带着千军万马一起来。
现在硬扛对他们没有好处。
因为祭祀需要,所以入山甚至修建了驰道。
现在是完全不追求舒适,马车颠簸得像在玩跳楼机。
不过车里的两个人倒是相当淡定。
“怎么我总是让你跟着我奔波逃命。”沈晏舟抱着她,哪怕知道自己有后手,心中依旧惴惴不安。
“一个人身上带着肉被狗追不是很正常么。”
“是,他们确实是狗。”他轻笑。
看着这货魔怔的表情,谢韶光就知道他心里肯定在想着事后清算的事了。
但沈庆烨配的。
“宫中那边没事吧。”她摸了摸他的额头。
当初商量她要不要留在宫中,其实最主要的是决定要不要留人镇守皇宫。
对面肯定打探过他们手里的兵力。
安君意留了一部分人常驻京城周围,他们先动,肯定会被发现。
所以方便安排的只有禁军的三千人。
她留在宫中确实更安全,毕竟四九城墙高门重,易守难攻。
但这就意味着沈晏舟这边的兵力会减少。
所以最后的考虑的两边并成一路。
因为不知道对方多久会行动,所以安国军那边见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