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出行
王安柱用力点点头,“平子,我知道的呢,你别老说了!那假如明年的日子又不好过呢,到时候我可怎么办呢?假如我要是饿死了呢?”
“嘿嘿~~~~你踢不到!踢不到我!”
王安平彻底无语的看着王安柱,真是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你马上都要当爹了,就不能成熟一点?”
王安柱伸手抓了抓鸡窝一样的头发,将两只手插在袖口里面,“知道了!平子,你非要出去干什么呢?我说假如的话,明年又……”
“明年不会的了,你看看这雪多大呢?水库里面都有水在,明年就算是再怎么干旱,那也不会饿着肚子的。我不是说了,快的话我夏天就回来,就算是再迟,等到入冬前也肯定会赶回来的。”
“那我没有肉吃啊!”王安柱委屈的说道。
“那和我没有关系了,现在这山里面除掉野鸡和兔子之外,还有什么呢?”
“我也没有说其他的啊!兔子肉难道不是肉吗?”王安柱伸出舌头舔舔了嘴唇,“平子,这兔子的肉,还是挺好吃的哈!”
“是滴!”王安平走到家门口的大树跟前,在地上捡了一截树枝,将鞋子周边的泥巴给刮干净。
“平子,你这鞋子真好!我也想要。”
“拿工业卷,自己去买去!上一次不是给你好些工业卷了吗?”
“那多少钱呢?”
“便宜得很呢,二十多块钱就能买一双了。”
“二十多块钱,还便宜得很呢,你把我卖了,我也买不起呢。”
“你钱呢?”
“我妈说了,那点钱留着过几年的话,到时候在你家隔壁盖几间房子,到时候让我和你做邻居。我家那地,你也知道,就那么大呢。将来我儿子生多了,那地肯定不够住的。我妈都和三爷爷说了,你家左边那一块地,现在都已经是我家的了。”
王安平无奈的笑了两声,这二大娘主意倒是打得挺好的。
老两口年纪大了。
他和柱子的关系也好。
这搬到他家隔壁来,将来这柱子日子过不下去了。
他不管怎么说,那也会照应着。
这当父母的,还真是为了子女的事情,操碎了心。
在家休息了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王安平拧着行李箱去镇子上面,和二妹王安琴交代了一声。
主要也就是他那翻译的资料。
让她每隔两个月,给邮寄过去。
要是那边有什么要求的话,让二妹到时候写信说一下,就说外出一段时间,隔些日子就回来。
然后拧着东西,就向镇子不远处的火车站赶了过去。
他们镇子是有火车站的,那在民国时期就有了。
一个铁矿厂,铁矿的储备那在国内也算得上号的,另外一个就是煤矿厂。
铁矿厂的话,就算是到了现代。
依旧还是在运行当中,煤矿的话,反正在一几年的时候就关闭了。
煤矿被开采完毕了。
所以老早就有了火车站。
不过是属于省内的火车站,连接着也就是三个城市。
一个是他们本市,隔壁一个小城市,还有就是省会了。
每天也就是一班火车,基本上也都是上午八点半左右。
反正是好些年都没有改变过。
从他记忆当中开始,就没有改变班次,就是不知道这年月是不是了?
走到差不多半个小时,才抵达。一个青砖的大院子,将火车站给包围了起来,上面还印刷着崭新的宣传标语。
一看就知道是今年才印刷上去的。
《你是英雄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能炼一吨半。》
道路,也就是铺着石子。
路面高低起伏,这边那也不怎么通车子。
也就是偶尔有什么东西,需要拉的。
基本上也都是将开采的铁矿和煤矿,运送到省会华中最大的钢铁厂。
门口坐着一位裹着打满补丁,戴着一个脏兮兮皮帽子的老人家。
“小同志,你干什么的呢?”
“老人家,我想要问一下今儿有去省城的火车吗?”
“有,每天都有一趟,你快点吧!火车马上就要过来了!在这边就停十分钟,十分钟一到立马就走!卖票就在那边。”看门的大爷指着不远处的三栋破旧的房子说道。
“哎!谢谢您了大爷。”王安平看了过去,就看到中间的一个房子,外边挂着一块木头长条的牌匾,上面写着售票处三个大字。
王安平连忙跑了过去,将口袋里面的介绍信拿了出来,跑到门口,敲了敲窗户,“同志,麻烦给我来一张去省城的火车票。”
“你好!同志,请出示一下介绍信。”
王安平将介绍信递给售票员,“同志,多少钱?”
“你要硬座,还是软座?硬座的话8毛钱,软座的话一块六。”
“硬座就可以了!”王安平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块钱来,递给售票员,反正省会也不是很远,就是这个年月的火车,最多两个半小时就能够抵达。
售票员看了看介绍信,从一小叠子的火车票里面撕了一张出来,和介绍信一起递给王安平,又找给他两毛钱,“你快点进站吧!火车估计现在已经从矿区出发了,在站台那边等着就行了,到时候会有人喊你上车的。”
去站台等待了一会儿。
就听到远处传来火车的鸣笛声。
没有过一会儿,‘哐当哐当’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一辆破旧的火车,冒着大烟形式了过来。
前面是火车头,中间两节是乘客坐着的车厢,后面那就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车斗。
这种样式的火车,在这时代很常见的。
拉人也拉货,主要就是出行的人数有限。
所以在拉货的火车上面,多加两节拉人的,这样的话,顺便也能够将为数不多的旅客,给顺便拉到目的地。
毕竟这时代,普通老百姓想要出门,基本上不太可能。
除掉走亲访友和厂子里面安排出差的人之外。
基本上来说,除掉这三种之外,根本就没有了。
至于说旅游,那简直就是扯淡呢。
老一辈的人,有些时候人甚至于就连镇子那也都没有去过。
看看那些五零年代出生的农村老人。
就算是到了现代,很多人他们这一辈子最远的地方,恐怕也就是老家的县城了。
很真实的一件事情。
就像是他大伯说的,年轻的那一会儿。
国家改革开放了,分田到户了,农忙完了,家里面也没有什么活。
去市里面打工。
百十公里的路程,那就是靠着两条腿走过去。
这年月限制住老百姓出行,第一个就是政策,第二就是交通不方便,也是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