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做另一个买家
邓澜这时还是腼腆的姑娘,她目光柔和,身上有一种天生的能温暖人心的感觉,上一世这种感觉一直持续了十几年,之后一直温暖着夏明嫣和她身边的人。
昨日跟华靖离做了那番分析之后,她想过邓澜一定不是一无所知的,可是邓澜也是一个身不由己的人,正像是她自己说的那样女子一生如浮萍,只能随水漂流。
上一世邓澜嫁入端侯府之后,从来没有害过任何人,只是为了能在府中立足,跟她联手对付何雨萍。
邓澜是个有大智慧的女子,可惜身子不好,她在外帮李玦筹谋,而邓澜管着端侯府的内账、何夫人府里的借住的亲戚们。
那一辈子,她劳心劳力地稳定内宅,她们熟络起来之后,她被问起为什么嫁给了李玦做正室,还总是郁郁寡欢,她每每只是看着远处出神,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地方。
夏明嫣后来想过,邓澜这么做是不是为了她的父亲,那个酒鬼,那时邓澜是怎么说的?说有些人的生死也是由不得自己的,只能这么活着,能活一天是一天,尽力让自己活得好些也就是了。
现在想想,要是邓父当真掌握着那么大一个秘密,怕是不仅是端侯府,就是楚、夏、陆三家也不会让他死了。
可是把这么一个人关起来、严刑拷问,非要逼出那批宝藏的下落也不现实,一是这些人肯定心里清楚圣上一直暗中派人盯着当初从海上活着回来的那几个人,谁要是真把邓父给怎么样了,谁就是那个藏匿宝藏嫌疑最大的人。
再者,还是技艺不行,那边的人一直没找出一个能把宝藏捞出来的方式,那么即便知道了宝藏的确切位置,也打捞不上来,知道了也是白知道。
就这么的,一个醉鬼、赌鬼反正也翻不出天去,就在外面晃着,把他的亲生女儿握在手里,等到什么时候具备了把宝藏打捞出来的条件了,再让他吐口也不迟。
上一世的时候,邓父是在邓澜过世前几个月过世的,算算时间,也就是在那时吐了口,也就是在那之后,邓澜也没用了,几个月后药石无灵,再无生机。
那时候夏明嫣在南疆,回来之后她想要查问邓澜身边服侍的人,却发现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都不知所踪。只有府里服侍的老人悄悄告诉她,是因为有一味很重要的药断了,邓澜自然就熬不住了。
李玦去南疆之后,在被封为端王之前,府里乱过一段时间,也困难过一段时间,哪味名贵的药材断了也不是不可能的。
夏明嫣查了一段时间,也没查出这里面有人是故意的,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可现在想想,就是因为这对父女已经没用了,就有人断了她们的生机了,让她们在不被人怀疑的情况下死去,彻底湮没那个秘密。
而在几个月之后,李玦得到了一笔财富,当时南疆作乱的不止一常王,还有几个上一代的老王爷还有两个要被收回府军的军侯府,他说是从这些人这里缴获的。
因着那时圣上已在弥留之际,李玦已经暗中投效了太子谢维,当年圣上也曾经说过若是他能自己筹到人马和钱财,就允许他重建李家军,尽管当时圣上这么说,是因为根本就不相信他能做成,可那时圣上已经管不了事儿了,掌管着整个朝堂的是太子谢维,这些所谓的缴获逆产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李家军起家的资本了。
邓父是当年船队“生还”之人,回到大恒时便替老端侯撒了谎,他犯了欺君之罪,藏匿货物和属于府库的银两、财富,还可能参与杀害了那些货船上的府军和船工,他哪里敢说真话。
而邓父连带着邓澜上一世之所以死死地绑在了端侯府这条船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身边没有出现另一个能够买下他们手里秘密还能保障他们安全的“买家”。
这个秘密告诉朝廷,邓父要死于律法之下。
将秘密卖给其他逆王,距离太远,在把消息传出去的这个过程中就已经被端侯府和另外几家察觉了,还有朝廷派来暗中监察着他们的人,都能先一步要了他们的命。
那么这一世,夏明嫣在心里叹了口气,就让她跟华靖离做这个“买家”吧,把这件事提前十几年揭出来,趁着圣上年富力强的时候,让这段恩怨彻底完结在这一代帝王身上。
邓澜先向夏明嫣行了礼,语气有些忐忑地道:“华侯夫人安,我叫邓澜,你或许不认识我,我的母亲姓何,是端侯府侯夫人何氏的妹妹,我是李世子的姨表妹,端侯府的何小娘是我表姐。”
何雨萍是何舅父生的,邓澜是何小姨生的,何小姨和现在端侯府借住的何姨母也是姐妹。
何夫人要通过娶妻纳妾给李玦增加助力,可除了夏家这种早些年就与他们私下勾结了的人家肯把女儿嫁过去,又还有哪个高门大户是肯的?
她只能先从自家这几个沾亲带故的亲族人家下手,上一世李玦光是表妹就一娶一纳收了两个,这一世夏明月代替了邓澜的位置,邓澜如今才在府外。
夏明嫣对邓澜是很有好感的,要论从前,她真正意义上的姐妹除了乔依心,其实就是邓澜了,尤其若论起陪伴的时间,还是邓澜在她身边的时间更长些。
夏明嫣忍住姐妹叙旧的冲动,只如对待亲戚家的姐妹般:“是邓家姐姐啊,我家二妹妹嫁与了你的表兄李世子,咱们就算是亲戚了。”
她往身后的吕家看了一眼,“姐姐这是……怎么到这儿来了?难道你也与吕二姑娘相识?她家最近出了事,与我那华家的二弟有些关系,我这就是来看看,难不成这事儿也与你家有关?”
“难不成是何家还是邓家哪位族亲的公子被牵扯进去了?要是这样可就麻烦了,现如今只能自证清白,可是时间久了,许多事儿都没了人证、物证,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