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因果劫
陈锦书看着如此处境的师尊,不由地感到一阵心疼。
但事实上,她先前在陈家的那些经历也没有比师尊好多少,当了十六年的丑女。
若不是觉醒了前世的宿慧,说不定就要听从家族的联姻安排,嫁到林家,成为那人人避之不及的丑妇。
一时间,陈锦书好似明白了师尊所说的因果劫,不过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若是走得出来,那便渡过了,走不出来,被一直困着,就要了此残生了。
“怪不得宗门几千年传承,留下来的元婴修士也不超过十位。实在是这个因果劫不好渡。”
陈锦书想到了一种可能,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凡人或者行人说不定就是一个正在渡因果劫的金丹巅峰修士,只是完全被收敛了修为和记忆。
村长顺着陈锦书的目光看到了不远处正在洗衣服的水欢梦当即低声说道:“这是刘家的大丫头。自幼便承担起了干家务的活。他的父亲乃是个酒鬼,竟然打骂她们母女,还想着将她们卖钱,若不是村里人拦着,说不定就要闹出人命了。”
“如今饥荒之年,圣上昏庸,自家都管不过来,哪里还能管的了别家?”
村长轻微叹口气,当即扭转了头,带着众人朝着村尾走去。
陈锦书也没有多看,跟上了队伍。
很快众人便见着了几个茅草屋,十分矮小,堆满了柴火,也不知道能不能住人。
屋顶还漏了一个大洞。
“这里原本是一家樵夫的居所,只是樵夫一家进山遭了难,便留了下来,常年没人住和打理,渐渐的便破败成了这副模样。”
“收拾一下顶上几天,等你们将屋子建造完成,便可搬离了。”
“多谢村长!”
“只是我们这么多人总不能挤这么小的屋子吧。”
“我去问问有没有人村民愿意收留你们几日。”
待村长走后,几人在原地商讨起了对策。
去到村民家里住肯定是要交一定银钱的,跟着陈锦书等师兄弟前来的这些逃荒人,身上哪里还有银钱。
最后陈锦书让给了他们。
主要是屋子太破了,这本住不了多少人。
……
傍晚时,陈锦书已经住进了一村民家里,给了五个铜板当做居住的租金,一日一铜板。
对于如今饥荒的百姓来说,这五个铜板价值不小了。
而且陈锦书还只是居住了他们的一间小小的偏房,乃是收纳杂物用的。
夜晚时分,陈锦书给村民释放了迷魂香,便朝着村尾的密林走去。
他们师兄弟几个须得协商一下接下来的安排,如此才能更好地帮助师尊渡劫,更不能影响了师尊。
“师妹!今日见到师尊,你有何想法?”
“师尊如今经历的,正是她少时经历的一切,说不定后面还有会被卖到青楼卖艺。因果劫便是对过去发生的事进行的一次总结!”陈锦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只是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帮助师尊?”
怀靖易沉思了片刻说道:“记住我们当初记下的身份,尽快在村里扎根,然后慢慢传递师尊的思想,让师尊提前醒悟过来,应该就渡劫成功了。”
“师弟师妹们可知道怎么办了?”
“知道了。我的身份是医女。医女在如今朝代本就是稀缺,更多的是男医。许多妇人对看病求医极为抗拒便是因为这个原因了。若是我身为医女,在村子救治了不少病人,说不定能让师尊有所启发。”
“五师兄,你在师尊住所隔壁暂住,有打探到什么消息吗?”陈锦书朝着庞卓群询问道。
“师尊如今叫做花梦儿!原名刘花梦,还是村长起的。原本叫做烂骚。村长听后觉得影响了村子的名声,遂勒令其改掉了,不然怕是要被这个名字顶一辈子。如此想要转变思想,渡过因果劫难度可想而知!”
“刘家也太过分了。”陈锦书面容有些愤恨。
“我准备五日后,向村长提及创办简易学舍的事,男女都可前来求学。”怀靖易想了想说道。
“师兄想要尽快融入的想法是对的,只是男女都可,在这等饥荒时期,怕是没人愿意求学吧。施展难度太高了。”
“所以得弄出些噱头,我准备自费创建,算是给村子做贡献。”
“我觉得不妥!若是没钱还自费,这样太容易让人生疑了。”
“不若师兄以物换物,拿一些粗粮换取求学的机会?或者是一个村民们制作的工具!”
“师妹此举甚好!”
“师妹想要如何?”
“我打算等村子有病人时再出手相救,如此也可彰显我的医术,若是自己宣扬,反而不美。救人的意图太明显了。”
可以说,她跟其余几位师兄师姐的想法不同,她目前须得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让村民们相信他医术的时机。
这起见,她可弄出一些进山采草药的举动,引起村子人的注意。
待在村子真正有人出事时才会第一个想到她。
他们事先调查过了,这个清泉村距离最近的安远镇还有十几公里,对于这些村民来说真的太远了。
故而等人将病人送到那边早就黄花菜了。
加上这边饥荒严重,还没走到镇上,说不定在半路就被饿死了。
随即其余几人也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当然这一切还是在有一个稳定的住所。
陈锦书的最佳住所位置便是靠近山里头不远不近的地方,方便采药,还安静,有利于治疗病症。
……
转眼三日过去,陈锦书等人花了一点小钱,让村子里头的汉子帮忙打造了一间能够居住的屋子。
怀靖易早就在第二日向村长显露了自己的身份,没想到村长对于孩子求学也是很重视。
村子一直跟外头的关联不大,便是因为大部分百姓是没有机会求学的,如今有了求学考取功名的机会,他们清泉村自然是不能放过的。
村长还联合了村子不少人商量了开设简易学堂的事,按照陈锦书给的建议,以物换物的形式。
陈锦书则是在屋子建好的第二日开始了进山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