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难得闲情的张公公
经过张茂则这一通不是马屁但却胜似马屁的马屁后,苏轸就算脸皮再厚,此时也该脸红了——更何况她还不是,脸皮薄的很。
她指尖绞着帕子,耳尖红得比荔枝膏上的朱砂印还要鲜亮:“张公公快莫要再说了,叫人听了还当我是个贪功的。”
“既然张公公今日来了,不妨也多留片刻,吃些茶水,或是用些糕点也可。”
张茂则一听,便是摆摆手,道:“糕点罢了,茶水即可。今日官家命咱家来宣旨,早朝咱家也是不必陪同,便是多有叨扰苏令人了。”
苏轸连忙叫来月萍,吩咐着她去准备茶水和糕点,顺带着让她带魏玩去周妙安那边。然后便是打算邀请张茂则进屋里说。但是张茂则却是摆了摆手,道:
“娘子闺阁,咱家贸然踏入于礼不合。就在这庭院树下饮茶便好,还能赏些夏日景致。”
苏轸也不再强求,命月萍搬来软垫铺在石凳上,伸手示意道:“张公公难得清闲,今日赏光更是不胜荣幸,自然是听从您的意愿。”
张茂则见苏轸不再坚持,便在石凳上欠身而坐,腰背挺首如青松。而月萍很快捧来茶船,青瓷茶盏下衬着素白瓷托,盏中浮着三两片新摘的茉莉花瓣,茶汤青碧如洗,正是当季的建州小龙团茶。
“苏令人太客气了。”张茂则望着茶盏中舒展的茶叶,嗅着混着茉莉香的炒豆花香,屈指轻叩石桌,称赞道:
“茶沫如积雪未消,端的是‘盏面乳雾汹涌’的点茶妙境,闻之即可知其味——苏令人好品味!”
“张公公过誉了,”苏轸微微颔首,然后伸出手虚推一下糕点盘子:“请。”
张茂则微微致意,便是伸出手,三指拈起茶盏时,茶托稳稳贴掌心,这手 “凤凰三点头” 的奉茶礼可称板正模范。
张茂则啜饮半盏,茶汤在口中化作清润的暖意,忽然道:“咱家伺候圣人,在宫中待了大抵二十年,倒是难得今日之惬意。”
张茂则话音未落,忽有蝉鸣自梧桐叶间跌落,碎在青砖上竟成金石之音。他忽然一笑,又是道:
“早年在御茶房当差,每日卯初便要候在龙团库前,看三司官吏称茶、封缄、钤印,连呼吸都得提着——哪像今日,能在这梧桐影里,与苏令人共饮一杯闲人茶。”
苏轸见他难得流露闲情,便顺着话头道:“茶汤如镜,照见人心。今日这茶,倒像是张公公从御前的‘镜中’,舀了一勺人间烟火来。”
“好一个‘茶汤如镜,照见人心’,”张茂则笑道,“偶有听闻,当时恩科前,都是苏令人亲自教导韩少卿温习,可是?”
“不过是些研墨点茶的活计,官人性子慢,自是要旁人多催着些,算不得什么。”苏轸微微一笑。
张茂则笑了笑,就说:“韩少卿有苏令人这般,倒也是福气。”
一碗茶喝得很快,张茂则便是起身整了整衣袍,腰间牙牌在暮色中泛着微光,道:“咱家该回宫了,今日多谢苏令人的款待。”
“张公公不吃些糕点再走?”苏轸也是跟着,扶腰起身,道:“如今时候尚早,吃些糕点当是不碍事的。”
“不必了,多谢苏令人好意。咱家告辞。”说着,张茂则便是带着侍卫们离开了。
苏轸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垂花门后,忽觉一阵风过,月萍也带着魏玩回来,道:“娘子,该回屋歇着了。”
苏轸应了一声,却仍站在原地,目光落在石桌上那本《庆历编敕》上,似乎有些出神。
魏玩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扯了扯她的衣角,道:“先生,周夫人教玉汝写词了,写得可好啦!”
苏轸低头看着魏玩亮晶晶的眼睛,唇角的笑意便如茶汤上的茉莉般舒展:“哦?玉汝学的什么词?可是《乐章集》里的?”
魏玩兴奋地从袖中掏出半幅精致的笺纸,道:“就是这个......”
苏轸轻轻接过笺纸,目光在词句间流转,唇角的笑意愈发温柔。她蹲下身子,与魏玩平视,眼中满是赞赏:“玉汝当真聪慧过人,小小年纪便能填出这般好词。”
魏玩被夸得眼睛弯成月牙,脚尖在地上蹭了蹭,看着这师生二人,好似都是个薄脸皮哩。
此时月萍也是注意到了放在房间门口的那箱《庆历编敕》,只知道上面是西个大字,便是好奇地问道:“好娘子,这一箱子是什么书呀?可要月萍放着去书房?”
苏轸顺着月萍的视线看过去,先是疑惑,然后才想起来——月萍还不识字。便是解释道:“这些书叫《庆历编敕》,乃是庆历年编出的书,类似于咱们的《宋刑统》,只是更加详细了。”
可能光说是不太好让人理解,便是拿出了一本,上方标注了上册。月萍见状,也是连忙走上前去,一只手扶着苏轸的腰,一只手挽着她的手臂,把她扶回了房间里,让她坐在贵妃榻上。
毕竟那本什么什么“鞭笞”,看着就是那么大一本,低头看看自己薄弱的身子,那本书估计是能把自己的上半身都给遮完了——拿在手里肯定也沉,更别提娘子还有了身孕。
她机灵得很,把苏轸扶回房间后
,还不忘重新出去,把那个箱子给抱了进来。
月萍抱着半人高的木箱踉跄进门时,小魏玩也连忙跑过去,踮脚拖住箱底,与月萍合力将箱子搁在临窗的梨木案上。
苏轸此时就轻轻翻开了书页,指着 “五刑图” 里的流刑插画,对着月萍道:“月萍,你且来看看。”
月萍凑近梨木案,望着书页上青黑色的流刑插画,见画中囚徒身背木枷,脚系铁铃,却在发配之地开垦良田。
她虽然不认识字,但是看得懂图啊,便是道:“娘子,这个图,说的莫不是流放?”
苏轸笑着点头,指尖划过插画旁细密的蝇头小楷,道:“正是。你看这图下的注文,写着‘流三千里,许携家眷,三年期满可赎’。”
“从前流放的人多是孤苦无依、独自前往。但是如今有了这条例,至少能让家人相伴,不至于在荒蛮之地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