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小方包 作品

第332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这种做法具体是个什么原理呢?就是利用了这个时候——交通、通信极其不发达的一点。

毕竟士子这一类“物种”,就是很难摸清楚他们的“迁徙”规律。比较正常的也就是年十一月到京,然后次年五月之前都会在汴京这个地区。

但是呢,汴京又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每一个“迁徙”到开封府的“士子”,都会有一定的概率留京任职。剩下的一批里,又有相当的一部分,会停留在开封府内。

最后的那一部分,则是被送去别的县城道路里,担任县官。

再最后的最后,恩科殿试之后,又不是人人都在开封府,自然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到放榜的情况。就像是送到应天府的喜报,至少一个月才能到。

就算喜报或者是榜单送到了各个县城,但是那个“士子”是否留京继续深造;还是说半路去见朋友了;亦或者是出去担任县官了,谁又能把握得住呢?

不然那么多人,估计都是站在家门口掰着手指头,掐算着时日。待到发现不对劲的时候,也就为时己晚了。

就像某些悲剧文学一样,站在村口苦等状元郎的女子,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回人。到了最后,不是苦等一辈子,就是听说人家有了新欢。

“他们算准了士子行踪的‘三不管’......”韩执扶着苏轸回到了房间,然后摸着下巴说道。

“三不管?”苏轸微微蹙眉,问道:“哪三不管?”

“就是——‘留京备考’、‘赴任滞留’、‘访友未归’这三点。”韩执解释道,“就像盐商往官盐里掺沙,把假名字混进真士子的迁徙轨迹,任谁看都是笔理不清的糊涂账。”

“留京备考的举子住在寺观或客栈,” 韩执指尖划过自己的眉毛,“少说有两三千人挤在朱雀街,坊正连真名都记不全,何况‘李明’、‘张伟’这种烂大街的名字?”

且不说别的,我们大理寺自己去朱雀街抓人的时候,冲进一个客栈,喝问:“呔——谁人是王生,速速出来,莫要逼我动手拿你!”

“结果念完了人物特征,一下子站出来仨。”

韩执说着自己先笑了,指腹摩挲着茶盏边沿,“最妙的是三个王生都穿同色青衫,都背着杏绿色竹篮,连客栈小厮都挠头说‘客官们长得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苏轸被韩执这逗得,忍不住轻笑:“难怪他们专挑‘李明’‘张伟’这种烂大街的名字,就像往墨水里滴清水,混在人堆里根本辨不出。”

“赴任滞留的空子,是不是借了‘候缺官驿’的登记漏洞?然后被那些个有心之人拿了去,接着身份名字,制了度牒?”

韩执最后还是点点头,道:“估计是了。而且度牒的关口优先级实在是太大了,基本上是可以畅通无阻。待到发现,说不定都卖出两船的盐引了。”

苏轸听完韩执的话后神色凝重,轻抚腹部缓缓道:“如此一来,他们既能用假度牒为私盐开路,又能借士子失踪混淆视听。只是那些真正的学子,难道就毫无踪迹可寻?”

苏轸可是记得清楚,当时她陪着韩执进京的时候,手里用的也是度牒。度牒除去能度人之外,还能顺带捎上一车行李,外加七八个贴身丫鬟。

当时入城的时候,也就是客气点儿下车给个文书的事情。然后人家都没查过什么,甚至连那些个贴身丫头的情况都不问,放进京城去了。

韩执此时就抱着苏轸,一并倚靠在了贵妃榻上,然后又从袖子里取出了卷宗,道:“去年济州一艘盐船被扣,船主竟拿出七张度牒,声称载的是‘云隐寺僧众及供佛香火银钱’——连漕运使都不好细查。”

“但是想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度牒这种东西,既然打算拿来卖银子,还给弄到了一千两一本。结果后面,却是变成了贩卖私盐的东西......”

想到这里,韩执就开始疑惑地碎碎念了。

苏轸将头轻轻靠在韩执肩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他袖中的卷宗边角,忽然道:“官人可听说过一句话?有些勇敢的渔民,会在大风天出海捕鱼,因为大风天刮起水浪,鱼儿自然要随着水往上。”

“这个我知道,”韩执笑了笑,道:“意思就是说——风浪越大,鱼越贵。”

苏轸颔首,然后继续道:“大抵是官人的这个道理吧,再者便是一千两一本的度牒,买主本就寥寥。就算那些越府人在如何,一个月的开销可远超于一本度牒的价格。

“可若是将度牒变成私盐的‘护身符’,一趟漕运的利润何止千两?”

韩执此时就锁起了眉头,道:“但是越府的那些人,管事的估摸都是一帮老狐狸。家中主母,还是贵妃的养母亲越国夫人。”

“一个女子能达到这般地位的,怎么可能没有什么心思?原本私售度牒,一本千两,还有开封府尹刘沆的掩护,这收入很稳定的呀......”

苏轸轻轻敲了敲韩执的脑袋,道:“可越是老谋深算的人,越懂得‘利’字当头。私售度牒虽稳,却受限于买主;私盐买卖看似风险大,可一旦打通关节,那便是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看到了这里,韩执此时就首想笑——

毕竟宋朝的商品经济够发达,这只要钱到位,那好像还真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哈。

这可不是唐朝,那股子只崇尚当官的。在宋朝,基本就是顺应了那句话——

抱歉,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宋朝可以一口气,向好几个国家赔款。结果到最后赔的只剩“半壁江山”,还能称为“史上商品经济最繁荣的朝代”。

别说国家有钱了,居然能在这样贪污的情况下保持着“最有钱”纪录的,还得是你大宋。

“越府真的是太聪明了,在于把‘士子’变成了‘活度牒’。真士子不知所踪,假名字在牒上通行,连度牒的印信,都是越府管家照着真印刻的——每道工序,都是拿银子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