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再次声明:架空,女兵是作者自己加的,与实际历史无关)
(本章为介绍,主要内容在第二章)
克莱因步兵师,成立于1938年,尽管是上头亲自命名的部队,但在德国军队乃至整个德国却并未引起多大的轰动和知名度。
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参加过不少战役,例如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总共歼敌五千余人,但在那些更为知名的部队看来,他们所带来的这一点成就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
美丽的花朵——艾米莉亚弗兰克出生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汉堡汉萨自由市。
她的家庭并不富裕,属于小资产阶级的那种,父亲开过一家商店,但是生意惨淡,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到来后,商店就彻底的倒闭,他们又摇身一变成了无产阶级。
尽管生活艰苦,但她的父母和一位俄国叔叔季克申却依旧疼爱她,把她视为家中的瑰宝。
后来德国扩军备战,艾米莉亚原本打算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时就加入德国军队,但在母亲的反对下,这个时间被硬生生拖了一年。
1940年,她毅然决然选择参军,加入了克莱因步兵师。
如果从1941年6月到1942年1月这个时间点开始算,她已经在战场上待了半年了,但令人无法信服的是,她的战斗能力还是像一个新兵那样。
这也不能怪她,克莱因步兵师虽然在前进,但遇到的敌人和战斗都是小规模的,这也导致了她压根得不到历练,还有相当一部分士兵甚至没见过血和敌人。
在艾米莉亚的交际圈中,克劳斯·安娜·巴赫是她为数不多的朋友了。她是个穿越者,在1941年12月底的时候穿越过来。
安娜是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人,听她父亲说,她是三分之一血统的捷克斯洛伐克人,三分之一血统的德国人,三分之一血统的奥地利人。
她原本是78步兵师的机枪连的,与不少步兵班一样,全班伺候一挺mg34,在法国战役前被编入克莱因步兵师,与日后艾米莉亚在一个步兵班。
法国战役期间,克莱因步兵师在战场上几乎没什么表现,唯一干掉敌人的就是躲一边抽烟时发现两个法国兵的德米特里·塞巴斯蒂安,也是安娜和艾米莉亚的班长。
第三个就是德米特里·塞巴斯蒂安(本地人)了。
他是个意大利人,但要是往前几百年,他又是个德国人。
1796年,他的家族移民到意大利,在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前几个月又回到了德国。
再拿战场上来说,他的表现英勇,在1939年波兰战役时加入克莱因步兵师,那也是这个步兵师唯一见过血的战斗(就目前而言)。
他在波兰战役时期升到了班长,获得了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与那些将勋章摆在家里的士兵不同,他就这么挂着,也不找人做仿制品,压根不担心掉了。
他并不喜欢在战场上跟姑娘们待在一起,在他看来,女兵的战斗力要比男兵差很多,她们应该待在安全地后方,而不是跑过来打仗。
但让他无奈的是,他的班里边有一半成员都是女兵。
保罗·约瑟夫·托比亚斯与艾米莉亚是同乡。
他的生活比艾米莉亚好很多,是个中产阶级,在波兰战役期间加入克莱因步兵师,听别人说他的副班长的位置是靠关系上来的。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家伙打仗越打越疯,有几次甚至是差点把德米特里给误杀了,每次都惹得这位班长头疼。
叶琳娜·亚历山大是德俄混血的乌克兰人,说德语的时候总是带着弹舌。
她们家是富农,原本是把苏联视作自己的祖国的,但在斯大林搞了大清洗和消灭富农、强制征收土地和粮食一类的政策后,她开始痛恨苏联,尤其是在父母死于大饥荒和大清洗之后,她对苏联再没了好感,在三十年代移居到了德国。
尽管她痛恨苏联,但她对于乌克兰的平民百姓仍抱有怜悯,在她看来,乌克兰人是无辜的,该死的是国家领导人和令她痛恨的军队。
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后,叶琳娜加入了克莱因步兵师,她一直想要上阵杀敌,但克莱因步兵师前一阵子一直在后方徘徊使得她总是破口大骂,有好几次甚至是与德米特里当面对峙。
汉娜·克里斯蒂安,陆军少校,克莱因步兵师的步兵营营长,也是艾米莉亚一行人的上级。
她出生于德国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基尔市,父辈和祖辈都是军人,而她也同样是“子承父业”,在1937年加入了军队。
从外表上看,她长得很漂亮,也很温柔,但只有德米特里知道,这家伙对待下属十分严格,记得在波兰战役期间,他仅仅是犯了个小小的错误就遭到了汉娜的一顿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