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6章
熟读史书的李世民感觉哪里不对。搜索本文首发: e8中文网
[唐太宗]:且慢,秦灭赵时,离间李牧与郭开的计策不是王翦一人所出?
[凤秦史官]:许是你那位面如此吧,我这边殿下也出了力,在武成侯计策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凤秦史官]:郭开掌握赵国权柄,而李牧则与前太子赵嘉关系亲厚,殿下认为郭开必会忌惮李牧借兵权行废立之事。
[凤秦史官]:武成侯派人去向赵王进谗言,殿下则用舆论造势逼迫郭开做出选择。当时邯郸城内都在传李牧不满赵王迁昏聩,要助前太子嘉夺位,百姓也十分期待此事发生。
[凤秦史官]:郭开曾受大秦贿赂,本就在犹豫是否卖赵求荣。意识到自己即便打算留在赵国也必要对付李牧后,便不再犹豫,直接出手。
不收拾李牧,李牧就会干掉他这个奸相。收拾李牧,赵国必亡。
所以他挑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先杀李牧作为投名状,再献赵国加重自己的筹码,以此换取在秦国的高官厚禄。
李世民一下子明白了。
王翦派人去进谗言,郭开或许还会顾虑到赵国灭亡后秦国可能翻脸不认人,不肯承认他的功劳,因此犹豫是否当真要害死李牧。
但扶苏这招堵上了郭开的后路,郭开意识到自己已经没了选择。不是他死就是李牧亡,两人只能留下一个。
所以只能配合秦国动手。
计策确实是王翦提出的,秦二世做的是在王翦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一道后手,保证这个反间计必然成功而已。
[汉武帝]:啧啧啧,一出手就是把李牧和郭开往死里逼。舆论已经放出去了,所有人都信了,哪怕李牧没有那个意思也只能照做。
恐怕当时邯郸城内就连赵嘉本人都信了李牧会帮他吧?李牧本就不满奸臣误国,难道还会澄清不成?
[汉武帝]:朕也很需要一个懂舆论战的帮手,能不能把楼桑借给朕一用?
刘彻感觉自己被骂那么惨,都怪臣子没用。他们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但是他瞧着这个凤秦的二世挺擅长的。
舆论战哪里是那么容易打的?怎么把舆论成功散播出去,也是一门大学问。
昨天刘彻就想说了,楼桑这家伙这么擅长给自己造势,把控舆论一定是一把好手。黑的都能说成白的,保不齐可以把昏君洗白成明君。
赵匡胤对此十分无语。
[宋太祖]:就算给你一个秦楼桑,也洗不白你。你后期让桑弘羊弄那么多苛捐杂税,百姓又不是傻子,还能光听你吹就觉得你对他们好?
[汉武帝]理直气壮:可以把臣子拉出来背锅啊!
一切都是臣子的问题,他汉皇清清白白,这样名声不就好听了?反正多的是臣子愿意替他背锅,不愿意也只能愿意。
[宋太祖]:你不怕那些人骂你昏君管不住臣子?
[汉武帝]:朕相信楼桑可以替朕解决这个小问题。
[宋太祖]:……
服了,怎么有这种人。
对此,秦政只回了一个字:呵。
多回一个字都是给他太多眼神,不划算。
[凤秦史官]很生气:@汉武帝,我大秦二世皇帝表字梓桑,请不要弄混!
虽然都是扶苏,但凤秦史官觉得这也不是汉武帝弄混两人表字的理由。梓桑是梓桑,楼桑是楼桑,不一样的。
[汉武帝]:知道了知道了,你家这个是秦梓桑。同一个人怎么还那么多表字,真是麻烦。
凤秦史官这才满意地继续往下说。
[凤秦史官]:因邯郸城内舆论滔天,郭开不敢直接诛杀李牧。他将李牧骗入王宫软禁起来,悄悄送给了城外的秦军。
[凤秦史官]:太子殿下趁势收服李牧将军,成为大秦抗击匈奴的一员猛将。
[隋文帝]:等一下,这中间是不是漏了什么?
怎么就突然收服了?李牧有那么好收服的话,秦国当初何须把他直接杀了?这么重要的过程一笔带过,合适吗?
[凤秦史官]:我如何得知太子是怎么收服李将军的?史书又没有记录!
史官过于理直气壮,隋文帝噎住了。
[凤秦史官]:左不过就是拿捏住了李将军的软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军大义,不愿天下再纷战不休、黎庶流离,因而选择事秦。
提到这个,史官可得意了。
她觉得她们二世陛下就是厉害,拿捏人心上面无往不利。不仅是李牧,后续的六国王侯也被他捏得死死的。
[凤秦史官]:此番灭赵,太子殿下亲赴赵地,为三军提振士气。殿下真乃吾辈楷模,比那些贪生怕死之辈不知强上了多少。
[凤秦史官]:@宋真宗,阁下以为如何?
[宋真宗]:……
怎么说得好好的突然拐到了他这?
秦梓桑一个
当儿子的想要在亲爹跟前表现,当然会不怕死地去前线。他堂堂皇帝,何必御驾亲征置自己于险境?
宋真宗才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呢。
不过秦人是真的讨厌,总喜欢拉踩。昨天也是,始皇帝还叫隋文帝好好看看他儿子有多优秀。
呵,那是他儿子吗?分明就是其他始皇帝的儿子!他儿子说不得就和他们历史上的扶苏一样,是个自刎的傻子!
[明武宗]很是佩服:@凤秦史官,你才刚来群里一天多,居然已经搞清楚了宋真宗的黑历史吗?
[凤秦史官]:职业病,还请见谅。
她看群里有文件,就全部下载了。通宵达旦地研读,现在已经对群内各位的生平如数家珍。
她们大秦官位竞争激烈,尤其是史官所在的时期,正对正史上的东汉末年。虽然还没到群星璀璨的时候,但什么荀氏八龙之类的老牌名士都已经入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