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4章

群里跳出新消息。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秦二世]:大坏蛋!你才会被骗呢!我聪明得很!他们骗不到我的!

众人:……

虽然已经听始皇帝说过了,他家宝贝儿子才一岁多点。但是每每看到对方说话这么天真可爱,众人还是有些不太适应。

尤其陈寿之前还在科普对方是怎么玩弄朝臣的,割裂感更强了。

所以全群只有一个昭襄王回应了扶苏。

[秦昭襄王]:好好好,我们扶苏肯定不会被骗。不生气了,去和你阿父聊天玩吧。

小兔崽子别在群里捣乱了。

陈寿并未受到影响,继续分享自己看过的资料。

[陈寿]:据秦三世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记载,二世自小学习百家杂学。始皇帝大概早就预料到未来大秦不可只靠法之一家治理秦国,因而提前培养了儿子。

[玄秦学者]:此处应该@秦始皇

秦政扫了一眼群聊,对此并不意外。

[秦始皇]:若天下只剩朕之大秦,自然该用杂学之道。

以前诸子百家有的挑,才惯得他们那么嚣张。只剩大秦之后,不肯向大秦低头的百家就给他滚去当庶民,难道还指望大秦捧着他们?

昔年的六国都不惯着这群家伙,你爱走不走。你走了有的是其他学派其他学者来投,寡人可不是非你不行。

到了大一统王朝,更是如此。

秦朝的儒生只敢嘴上逼逼赖赖,努力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实际上因为法家独大的缘故,他们的政治话语权根本不高。

反而是后世王朝只剩儒家子弟之后,一个两个嚣张得不行,还喜欢抱团给皇帝脸色看。

秦政趁机教导儿子:

“大一统前不好重用杂家,是因杂家同时得罪了所有学派。不像只用百家中的一家,不会与各派都树敌。”

“而大一统后,百家即便不满大秦也为之奈何。诸如儒家,也不过是在名声上编排一二罢了。旁门左道,贻笑大方。”

扶苏睁着大眼睛看父亲:

“嗯嗯!”

秦政对上他纯稚的双眸,顿了顿。

他问道:

“阿苏听懂了吗?”

自己现在就和儿子讲治国之道是不是太早了一点?

扶苏开心地说:

“听懂了!阿父现在唯我独尊,所以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顾虑那些家伙。”

秦政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一岁多的崽崽能总结出这一点就够了。他怕就怕儿子跟后世那些道德感过高的皇帝学,天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畏首畏尾的。

为了好名声就无限制地向臣子妥协,就算一时得到了夸赞,以后也会遭人嗤笑。何况这对大秦也非常不利,堪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想想扶苏现在折腾人的劲……

秦政觉得比起担心儿子为了名声向臣子妥协,还不如担心儿子过于不在乎名声,被臣子骂吧。

果然还是应该往腹黑了养。

秦政决定仔细听听他家太子在其他位面是怎么做到一边干坏事,一边被所有人夸赞的,然后让扶苏去学一学。

[陈寿]:二世虽然重用杂家,却并没有将杂家捧上当初法家的地位。他似乎格外喜欢用制衡之道,令儒、法、杂、兵几家互相牵制。

[陈寿]:秦初名臣贾谊曾写过一篇策论,分析二世此举。他认为,二世重法是因法度可以规范臣民,使臣民不敢生乱。重儒是因儒学可以安定人心,使万民向善、自我约束。重兵是怕大秦日后懈怠军事,步上齐国后尘。

[陈寿]:除此之外,另有一商家在二世一朝兴起。他们宣扬以商治国,用经商手段打击六国余孽。因效果拔群,迅速成为大秦风头最盛的学派之一。

[陈寿]:根据前朝丞相匡衡的溯源,商家应是二世授意创立的,以管仲的制鲁之法与商鞅的穷民之道为基。

[陈寿]:二世不仅着意维持多派并立、以杂学为首的朝堂体系,还主动出手增加学派数量,十分大胆。

一般人搞制衡都怕玩脱了,不会拉进来太多的势力下场。而且制衡也不是那么好玩的,一不小心就要翻车。

陈寿因而觉得二世过于不顾后世皇帝死活,只顾自己快活。

秦政:欲言又止.jpg

虽然陈寿说的也没错,他家扶苏就是这个性子。但到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还是得给儿子找补一下的。

[秦始皇]:三两党派制衡,自然容易翻车。一旦帝王手段不足,便会叫一党独大,威胁皇权。

[秦始皇]:然党派过多,便无法成事。只要掌权者不过分愚蠢,反而利于统治。

[东吴大帝]:不错,正是这个道理。

作为多年窝在东吴玩制衡的专业人士,孙权在这方面可太有经验了。

[东吴大帝]:学派之间

难以真正联合,便不必担忧他们关系过密,一起对抗皇帝。不像世家大族,互相联姻盘根错节,不可用此招数。

说到这,孙权还有些遗憾。

他觉得学派比世家好对付多了,那群学派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冲突,根本不可能握手言和。

要是学派之间都搞“联姻”了,和双双加入杂家有什么区别?

正因他们内部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才给了皇帝可乘之机。

就像秦始皇说的那样,但凡皇位上的不是个傻子,任何一家就无法独大。哪怕有谁想搞事情,其他家也会不约而同地出手把它给摁下去。

——你家独大了还有我家什么事?

世家大族还会拉拔姻亲一起分肉汤喝,学派就别想了。他们只会趁机把其他学派都打压了,所以永远拉不到真正坚固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