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赵国意识到自己占不到便宜,还被秦国俘虏走了大量将领。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再这么下去,赵国要亏个血本无归,不如及时止损。
秦国也借口要回来专心建都城,没有紧追不舍。因为始皇看出了赵国想调头去掺和三国混战,认为没必要和赵国死磕,不如放赵国去三国那头搅浑水。
赵国八成是想去三国战场上捞一笔油水,补上之前的亏损。若是能从那三国弄到一些愿意投效赵国的将领,之前和秦国打仗的损失就抹平了。
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十分强大,以前都是稳压其他五国一头的。燕昭王都是他的晚辈,还是被他扶持上位的。
赵武灵王还没见过燕国靠着苏秦和乐毅震慑一方时的风光。
于是赵武灵王错估了燕国的实力。
被乐毅带兵打得抱头鼠窜时,赵武灵王在想,不应当,他赵国可是虎狼之师,与秦国旗鼓相当,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如果扶苏能听到他的心声,一定会热心地替他解答:因为廉颇和李牧还没出仕。
始皇看完四国战场的奏报说:
“燕国有个中年乐毅,过些年赵国应该还会再有个婴儿乐毅出生。”
然后等到赵武灵王死的时候,赵国这个乐毅正好是少年人。见证了赵武灵王被饿死沙丘,干脆去了魏国,中途又改道去投奔了广招贤才的燕昭王。
本来乐毅是要在赵国做官的——如果他没有恰好经历赵武灵王被儿子搞死这件事。
扶苏轻笑:
“赵武灵王要是知道了内情,还会更生气。”
到嘴的鸭子就这么飞了。
始皇看他笑得开心,问儿子:
“燕国如今手握苏秦和乐毅,你待如何?”
扶苏顿时就不笑了:
“要不先把苏秦杀了吧?”
苏秦一心和秦国作对,烦人得很。坏过昭襄王不少好事,偏偏秦国如今手中没有纵横家。
张仪、范雎等都不在当前时代,除非从地府摇人,不然就得重新发掘其他纵横家弟子。
虽然没有纵横家其实也能灭八国,但任由苏秦在外头蹦跶实在讨厌。扶苏宁愿去和管仲对着打经济战,也不想和苏秦玩结盟拉扯。
像这种今天你拉拢了五国,明天我把五国拉拢回去,两个人带着一堆墙头草玩站队游戏,很没意思。
始皇慢悠悠推出一份拜帖:
“如何就没有张仪了?”
扶苏展开一看,十分惊愕:
“他怎么在?!”
虽然张仪也是被魏惠王放走的大才之一,但那是魏惠王晚年的事情了。而且张仪是先去的楚国和赵国,不得重用才跑来了秦国。
在魏国如今的时间线上,既然出了商鞅,显然就没有晚二十年的张仪了。而在赵国的时间线上,又很不凑巧地早就过了张仪入秦的点。
这两个时间线相近的国家都没有张仪,那张仪就是被彻底蝴蝶掉了。其他国家要么太晚要么太早,根本不指望能有个张仪蹦出来。
始皇却提醒儿子:
“别忘了大秦的情况。”
虽然关中在穆公时期,关中以外的地界却不同,是另一位秦王在位的时期。
扶苏蹙眉:
“可,巴蜀等地不是维持在阿父在位时的模样吗?”
秦王政在位时也没有张仪啊!
扶苏很快反应过来:
“阿父是说其他诸侯国?”
秦国会因为国土问题出现两个不同时期的庶民,其他国家自然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赵国就多出了中山国等地,当地选取的是赵国末年时间线上的赵国黎庶。
赵武灵王知道的不少消息,可能并不止来源于韩王,大部分还是从这些人口中打听来的。
同理,其他几国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始皇命人将张仪引进来:
“他从赵地而来,那块地界常被秦赵魏三国抢夺,或许法则也不知该归谁。张仪入秦时由此经过,当地恰好被选中充入赵国国土之中。”
张仪这属于赶路途中遭逢剧变,眨眼间就成孤家寡人了。东南西北的时代都不同,除了当地庶民没人和他来自一个时代。
扶苏点头:
“那他还怪惨的,万中无一的惨。”
本来张仪就是怀着一腔愤勇离开看不上他的赵魏楚,打算最后去秦国试试。这下真的没后路可退了,好像除了继续入秦也没有其他选择。
这一个多月来他除了赶路,就是艰难探听天下大势。身为无权无势的普通人,想打探点消息真的太难了。
偏偏因为张仪的时代三不沾,天下间也没什么人议论秦相张仪的丰功伟绩。
提起秦国的厉害相邦,不是说魏惠王放走商鞅成就孝公,就是说昭襄王和范雎蛮不讲理,或者说吕不韦和庄襄王欺人太甚,最近又变成秦始皇帝到底怎么统一天下的。
张仪和惠文王夹在其中毫无姓名。
但这都不重要了,因为张仪总算听到了他想听的——秦始皇帝统一天下!
张仪:那还挑什么?继续去秦国啊!
就这样,张仪找到了咸阳,送上了拜帖。心里有点忐忑,但更多的是野望。
外头那些楚王赵王魏王的都是瞎子,看不出来他有大才。秦始皇帝不一样,对方绝对不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果不其然,拜帖奉上之后,秦王亲自召见了他。
张仪进门先拜:
“见过王上,太子。”
扶苏慢悠悠说道:
“有了张仪,我看苏秦还怎么蹦跶。世人常常幻想你二人生在同一时代,能碰撞出什么火花来,如今可算有机会见到了。”
张仪闻言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