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外 作品

第412章 腐朽朝廷主动俯首求和

伯颜尉见泊尔天玉更侧重于政治层面的权衡,便不再多费口舌,认同了泊尔天玉继续进攻昭理的战略部署。

半晌,只听泊尔天玉接着说道:“既然如此,那就与南武朝廷的人交涉一番,迫使他们主动撤兵!”

伯颜尉赶忙回应:“王爷,依属下之见,南武朝廷众人想必也已醒悟,察觉到自己中了苏钧的圈套。”

“咱们无需主动去与之商谈,只需将苏钧的奸计透露给他们,想来,他们定会主动前来求和。”

“毕竟眼下苏钧已然攻占了西江道与广南两道,南武朝廷如今是火烧眉毛了。”

泊尔天玉微微点头:“嗯,如此说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帮他们一同对付苏钧?”

伯颜尉跟着点头称是:“按理确实该如此,只是王爷既然决意进攻昭理和苗疆,实在抽不出多余的兵力去援助南武朝廷了。”

泊尔天玉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眉头紧皱:

“希望南武朝廷能够多支撑些时日,若我们顺利拿下西南,便依旧如之前所谋划的那般,可从北面、西南两面发起进攻。”

“只不过,届时我们要面对的敌人,从南武朝廷变成了苏钧所统领的势力。”

听他语气这般轻松,仿佛并未将苏钧放在眼里,伯颜尉心中暗暗涌起一丝忧虑。

苏钧异军突起,让伯颜尉敏锐地察觉到,一位雄主正悄然崛起。

尤其是苏钧所施行的一些战略,远比南武朝廷高明许多。

更为关键的是,苏钧在南地深受百姓拥戴,民望极高。

若苏钧当真组建起新的南朝,其影响力绝非眼下的南武朝廷可比。

因此,在伯颜尉看来,当务之急,最好是先将苏钧一方彻底消灭。

可泊尔天玉对苏钧的重视程度不高,又因政治方面的考量,不得不再次将目标锁定在攻占西南方向。

无奈地叹息一声后,伯颜尉只能在心底暗自期望,南武朝廷能够坚持得更久一些。

同时也盼望着,倘若苏钧真的成为南朝新帝,会逐渐变得消沉堕落,只知贪图享乐,进而变得昏庸无能。

不过,伯颜尉心里也明白,这般期望,实际上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正如伯颜尉所料,此时南武朝廷的君臣们,恰似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

苏钧一方的兵锋已逐渐紧逼临安城,且中西部疆域中,除巴蜀尚在坚守外,其余地区皆已沦陷。

可以说,原本就仅有半壁江山的南武朝,如今仅剩下四分之一的领土,已然沦为地域性政权。

更为糟糕的是,百姓们的心愈发倾向苏钧,对南武朝廷则愈发疏离。

临安皇宫。

南武皇帝周吟,此刻满脸愁容,看着宰相纪贞峦,焦急询问:

“纪相,如今这局势,该如何是好啊?”

纪贞峦倒是还能保持镇定,手持笏牌,从容说道:

“官家切莫忧虑,虽说当下局势已然万分凶险,但只要我等君臣齐心协力,定能渡过此次难关。”

“老臣思索再三,认为可分两步走,其一,派人前往与泊尔天玉求和,其二,派人去找苏钧求和。”

周吟听后,不禁面露悻悻之色,但还是追问道:

“为何要同时向他们两方求和?难道不能只向其中一方求和吗?”

纪贞峦回道:“回禀官家,眼下无论是苏钧,还是泊尔天玉一方,咱们都不宜轻易招惹。”

“倒不如主动向他们低头示弱,让他们相互争斗,咱们则以退为进,等待时机再出手。”

听完这番话,周吟瞬间满脸兴奋,不禁开怀大笑:

“哈哈,还是纪相考虑周全啊!如此,咱们便可隔岸观火,待他们打得难解难分之时,我们再坐收渔利!”

纪贞峦一脸谄媚,阿谀奉承:

“官家英明,正是此理!说不定到那时,我朝不但能收复失地,还可顺势剿灭苏钧这股反贼,便是将泊尔天玉等异族赶回北方,也并非没有可能!”

此言一出,周吟愈发心花怒放:

“好,此计堪称绝妙,若真能成功,朕的功绩恐怕要远超高宗皇帝了!”

纪贞峦见状,更是马屁如潮,连连恭维,君臣二人,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

过了片刻,周吟大手一挥:“这求和之事,朕就全权交由纪相你去办了!”

纪贞峦满脸堆笑,恭敬地承道:“老臣遵旨,定不辜负官家期许!”

当下,纪贞峦便着手此事,一面安排人手,携带丰厚的和谈金,匆匆赶去找泊尔天玉求和。

另一面,又赶忙派人快马加鞭,去与苏钧商议求和之事。

对于泊尔天玉而言,他本就有意停战,如今见南武朝廷主动上门来求和,心中自然是欣喜万分。

不过,表面上他依旧装出一副要与南武朝廷死磕到底的强硬姿态,无非是想给自己一方在和谈中增添些筹码。

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南武朝廷割让了荆楚北面的大片土地,并将战略要地武昌城让出。

此外,每年还得向上缴纳大量的岁币、丝绢等财物。

割地求和,对于武朝而言,算是一个老传统了。

他们对此早已轻车熟路,丝毫不觉得这是件羞耻之事,反而觉得自己仿佛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而苏钧这边,当得知南武朝廷居然派人前来求和时,倒不免感到意外。

当下,他召集麾下一众谋士武将,共同商讨此事。

“大王,末将以为,无需接受他们的和谈请求!如今我军势不可挡,不出半个月,便能直捣临安城,随时都能将腐朽无能的南武朝廷取而代之!”

武将们大多持此观点,不支持和谈,认为以当下的局势,完全可以一鼓作气,进攻临安,彻底推翻南武朝廷的统治。

然而,智囊团的谋士们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

“大王,臣以为,可以接受此次和谈。”

“其一,我军虽然一路势如破竹,拿下了西江道,但南面大都督蓝制仍在征战,粮草军饷消耗巨大,此刻我军急需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以巩固对新占领区域的掌控。”

“其二,既然是他们主动求和,我方自然可以趁机开出求和条件,即便不要求割地,至少也能获得一笔丰厚的赔款,以补充我军的军需。”

“其三,若南武朝廷同时也向苍琅人求和,而我们却拒绝求和,恐怕会再次陷入被他们两面夹击的境地。”

“而且,臣推测南武朝廷求和的目的,无非是想隔岸观火,坐看我军与苍琅人相互争斗。”

“如此看来,接受和谈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